4、明天将食无鱼

    1995年春,西班牙及欧盟同加拿大为比目鱼的捕捞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3月11日,西班牙渔船“埃斯泰”号驶人纽芬兰岛国际海域“捕”捞大比目鱼。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的5艘军舰闻讯赶来,在3次鸣枪示警后,扣押了“埃斯泰”号及全体船员。随后,加拿大法庭传讯“埃斯泰”号船长,以该船在禁捕 斯内“擅捕大比目幼鱼”为名,宣布没收全部渔具和捕获物,并要求西班牙交纳500万加元的保证金。西班牙遂与加拿大断绝官方来往,并以断交相威胁。欧盟还向加发出最后通谍。一时间,欧加之间剑拨弩张,大有拼个鱼死网破之势。3月15日,加拿大释放了被扣渔船,争端得以缓解。双方同意谈判解决纠纷,从而将战场从公海移至谈判桌旁。但布鲁塞尔的第一次谈判陷入了僵局。欧盟成员国大使正式拒绝加拿大对西班牙渔船非法捕鱼的指控。加拿大也在海岸警卫队的炮艇上装备了专门切割渔网的设备,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坚持要在该海域捕鱼,井表示将派出海军保护。看来,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比目鱼争夺战。

    比目鱼掀大浪的原因很简单,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加入欧共体时,人盟的条件之一是16年内不得在其他欧洲国家水域捕鱼,西,葡两国于是转向加拿大附近海域。1995年,有关国家达成协议,该海域的捕捞总量大大减少,而在配额上加拿大又占了大头,欧盟获得配额很少,于是忿忿不平。西加之间的比目鱼纠纷即是在这个背景下酿成的。在争执中,加拿大说它在保护渔业资源,西班牙称它是在公海上捕捞。双方各不相让,险些动武。

    小小比目鱼在国际间掀起汹涌大浪,引起世人的关注。冷战结束以来,经济成了国际关系中的“重头戏”,一些国家争夺自然资源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以渔业资源为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捕鱼效率的不断提高,渔业资源变得日益枯竭,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当事关自身经济利益之时,谁都不肯轻易让步。甚至铤而走险,大动干戈。

    唐朝初年,魏征为了提醒李世民记取隋朝未年“扫地为兵”的教训,曾借用《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直言进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用这典故来概括世界鱼类资源被疯狂掠夺的现状,似乎更准确贴切。本来,江河湖海的鱼类资源是丰富的,然而,再丰富的鱼类资源也经不住鱼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狂捕滥捞,结果是“明日无鱼”的严峻现实日益临近。

    纵观世界,大部分鱼类资源在各国的内海。1982年颁布的海洋法将各国领海由12海里延长到200海里。原希望沿海各国可以保护其辽阔的海域免受外国渔船过量捕鱼之害,但这些国家为了掠夺海洋资源,反而对新的渔船给予优惠补贴和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捕鱼船激增。据联合国统计,从1982年到1990年,全世界的捕鱼船队增加了30%。约1500万渔民和总数达2300万吨位的船只以及设备,是世界主要鱼 类资源所能承受开发的2倍多。过度捕捞不可避免地导致鱼类资源的显著减少。如眼下最令世人嘴馋的三大海鱼:鳕鱼、金枪鱼和箭鱼,由于人类长期的赶尽杀绝,现存量急剧减少。原产于加勒比海的鲑鱼、美国西北部的大马哈鱼、太平洋的河鲈等都在逐渐消失。最叫价的蓝鳍金枪鱼的数量较1975年减少了95%,据称这种鱼在日本餐厅中每公斤售价高达260美元,且供不应求。虽然还没有一种鱼被捕捞到绝种的地步,但是许多品种,如新英格兰沿海的绿鳕、黑线鳕和大比目鱼,被视为已无商业捕捞价值,意即其数量已少到不屑捕捞了。最近,美国环保学家呼吁,如不采取措施,人类很快将无鱼可吃。

    遭殃的岂止鱼类。在濒临大西洋的加拿大沿海地区,鳕鱼资源的枯竭威胁着几百座渔村。在俄国的太平洋沿岸的500个渔村也因绿鳕的衰竭而陷入困境,当过多的鱼船竞相捕捞日益减少的鱼类资源时,渔民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在北太平洋,曾有报道说一些渔民把对手的浮标用枪支打烂。在塞内加尔,由于渔业资源减少迫使渔民在远离海岸的海域夜间作业,常与“偷捕”的西方拖网渔船相撞,以致每年都有塞内加尔渔民死于非命。

    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在把鱼类推向绝境,生态学家把过度捕捞的部分原因归咎于“高科技捕鱼”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那引起不断遭到抨击的工厂式拖网渔船。鱼群探测器和雷达帮助渔民找到鱼群藏匿之地。这种350英尺长的渔船可以依靠自动导航迂迥驶入渔场,船工则用高精密度的声波定位屏幕跟踪,以操纵杆把巨网引入鱼群中心。新造的拖网船撒下的网大到能一口气吞下12架大型喷气式客机。卫星导航系统使船队顺利地返回原地。生态学家说,这就像是一场战争游戏,鱼群插翅难逃。

    按说,高科技的投入越多,带来的效益也越大,但渔业恰恰相反,如果那里的高科技含量越高,则那里的鱼类资源越枯竭。在美国的水域里,鱼资源的34%是过度捕捞的;在一些欧洲水域,这种依靠高科技捕捞过度的鱼群占65%;在北海,渔民在捕捞1至2年未甩子的鳕、黑线鳕和牙鳕,这是典型的竭 泽而渔。

    近据报道,我国也面临近海鱼类资源严重衰竭的困境。黄鱼、鲳鱼、马鲛、鳓鱼等十多种价值较高的鱼类,已在近海寥寥无几,有的已经绝迹。洞庭湖水草肥美,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近20年来,鱼类资源日趋衰竭。据调查,洞庭湖原有的114种鱼类,已经灭绝8种,还有15种已很少见,过去每年产鱼达5000吨,现在每年产鱼已不足1000吨了。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海洋鱼类捕捞量每年高达8千万吨之多,与本世纪50年代相比,翻了三番。此外,大面积的海水污染也严重威胁鱼类的生存和繁殖。显然,个类的盲目开发和过度捕捞已使海洋鱼类资源逐步走向衰竭。

    正如一位海洋生态学家所预言:世界海洋渔业的高速发展,其结果将是鱼类资源退出商业舞台,仅留下一望无际空荡荡的大海。

    如果听任过度捕捞长此下去,全球海洋鱼类资源将面临耗竭的危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渔业部负责人拉契曼先生倡议:“从类必须再次建立起海洋鱼类繁殖与捕捞之间的动态平衡”,以逐步恢复其资源数量和质量,保护其生物多样性。

    谁也不会放弃食鱼的嗜好,谁也不愿看到“碧海万顷空悠悠”的景象。加拿大北方的鳕鱼族群近几年骤然减少了95%,面对无法替代的鱼类资源行将濒于灭绝的境地,加拿大政府毫不犹豫地颁布了禁令,无限期地禁止捕杀所有的鳕鱼。由于此项禁令,加拿大有2.7万名渔民失业。鉴于产自北大西洋的 黑线鳕和科德角海域的比目鱼已非常稀少,美国最古老的捕鱼区现在大部分也成了禁区。此外,一些国家规定,在鱼类繁衍生息时禁止捕捞。

    据报道,我国东海渔区警报频传,昔日丰富的大小黄鱼、墨鱼、带鱼四大经济鱼类,由于过量滥捕,前3种已受毁灭性摧残,带鱼越捕越小,比裤带都不如,为此,1995年我国首次在东海亮起禁渔红灯,实行伏季全面休渔,以保护鱼类繁衍生息。

    然而,就全球范围而言,试图达成一项世界性的捕鱼协议是特别困难的。那些在近海拥有鱼类资源的国家,包括加拿大、新西兰、阿根廷及冰岛等,指责那些在230海里以外的海域大量捕鱼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波兰、台湾和欧共体各国。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反过来又埋怨近海国家在自己的禁区内竭泽而渔。

    加拿大和西班牙的关系一向融洽,又是北约中的盟国。小小比目鱼却在它们之间掀起了汹涌大浪,这说明经济矛盾可以转化为政治纠纷,甚至潜伏杀机。似乎应该有一个更好管理海洋的办法,否则,不会说话的鱼类仍然在劫难逃!

上一节 石油入海流    下一节 海洋的红色警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