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海洋的红色警告

    人们总以为,浩瀚的大海能包容一切,是毁灭不了的。于是,蔚蓝色的海洋被当成了“万能垃圾桶”。海洋已受到200亿吨垃圾,包括塑料、瓶罐、放射性废料、化学物、重金属乃至人类粪便的污染,大海已不堪欺凌,发出了痛苦的呼救。

    大西洋的边缘海——北海和欧洲北部的内海——波罗的海恐怕是被当作垃圾桶的最典型的例子。这两个海水浅(最浅处只14米)而且封闭,倒入的垃圾和流进的污水不易疏散,所以污染也更严重。拿北海来说,莱茵河、默兹河和易北河每年向它注入的污水中含有3800多万吨锌、1.35万吨铅、5600吨铜以及砷、汞、镉,甚至还有放射性废料等,沿岸国家每年向它倾倒1.45亿吨生活垃圾。此外,北海海面星罗棋布的约4000口油井和150个钻井平台,由5000英里长的管道与南海岸段设施相连,最保守的估计是,这些管道每年向周围海域渗漏的碳氨化合物约3万吨,污染的结果使原来在北海土生土长的大马哈鱼、鲟、牡蛎,鳍刺和黑绒鳕等几乎完全消失,海豹成群死亡时有发生。科学家经解剖,发现死亡的海豹体内有1000多种毒素。

    在太平洋等大洋海域,塑料垃圾泛滥成灾。据统计,每年抛入海洋中的塑料袋、盒约有5600吨,渔具15万吨,商船和军舰抛入海洋的塑料制品也有60多万件。每年有几十万只海鸟及近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吞食塑料制品或被塑料织物缠绕而丧生。1987年7月,墨西哥沿海竟有750只海豚暴死,被冲到岸上的海豚,皮肤大片大片地脱落,嘴、鳍和尾巴布满水疱和红斑,其状惨不忍睹。

    地中海的各海湾已失去往日迷人的风姿,四处漂浮着成片的油污,发霉的食物以及海洋动物的尸体,随波逐流,散发出异臭。

    尽管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人类对自然的蔑视,必将遭到加倍的惩罚。但是,人们并没有记住这个警告,人类玷污海洋的行径毫无收敛,在无休止的大破坏中,许多恶劣情况已经出现了,碧海涌赤潮,就是大海对人类的红色警告!

    赤潮似乎是一种自然现象:碧澄的海水顿时变赤变浑,清新的海风也变腥变臭,鲜活的鱼虾窒息死亡,枯萎的海藻四处漂流,船只经过溅起的泡沫起伏不定,数公里不散。科学家认为,赤潮是大海母亲的一种人为病态,是海体流淌的“浓血”。那么,赤潮缘何而生呢?原来,海水中不仅生息繁衍着多种海藻、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同时生存着多种浮游生物,由于人类排放到海洋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急剧增加,使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即出现富营养化,为海藻的繁衍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创造了生存环境,导致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暴发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混沌变色。一旦密集过度,海水就被染成一片红色,故名曰赤潮。

    赤潮一般发生在春、夏、秋间近河口的海区。因为河口附近水质肥沃,无机盐类特别丰富,加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衍生殖。以夜光虫为例。如果一立方米海水中其数量超过100万个时,就可以把海水“染”成赤色,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时,也可把海水染红而汇成赤潮。在海洋中,赤潮可呈带状、片状、团状和簇状。

    赤潮不同于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它与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息息相关,是“人祸”,是大自然对人类玷污海洋的反弹或报复。一旦发生赤潮,海洋生物就大祸临头。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死亡时,大量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引起鱼、虾、贝类因缺氧而死亡;浮游生物密度过大,也会阻塞鱼鳃和贝类的进出水孔,使其不能呼吸而闷死;有些浮游生物死亡后由于细菌分解出大量有毒物质,也可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死亡。

    渔民们说,赤潮如火烧海。的确,赤潮对渔业是一场浩劫。据报道,1984年6月在日本歌山县发生的裸甲藻赤潮持续了一个月才消退,在那里养殖的鲷鱼等300万尾受害死亡,损失达50亿日元。1987年我国河北省黄骅县海域发生赤潮,使该县的养殖对虾减产2000吨,损失达2s00万元;1989年江苏射阳县离岸10公里处海域发生赤潮,此时灌水的虾池大部分无收,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这一年,渤海近岸海域因受赤潮灾害的影响,使河北、天津和山东沿岸地区损失达34亿元之巨。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5月上旬,浙江省中部三门湾海域 发生大面积赤潮,5月中下旬在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禁渔线外侧的192、179海区发生大面积区域性赤潮,这两次赤潮滚滚而来逼近海岸,严重影响了近岸海域和滩涂的海水养殖业。赤潮所到之处,使该地区投养1-2个月的对虾几乎全部死亡。

    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于海水中不同的藻类呈现各自不同的色彩,因而,当其过量繁殖时,海水便呈现不同的颜色。比如,双甲藻为铁铬红色,会形成“红潮”;单细胞鞭毛藻为茜绿色,会形成“绿潮;硅藻和挠足类的夜光虫,会形成荧光闪烁的“光潮”;还有桔红色、金褐色、紫色等等。五颜六色的赤潮,有如倒映的“彩虹”。然而,它不单是扼杀海洋生物的元凶,也是伤人害命的恐怖彩虹。

    据外电报道,过去菲律宾马尼拉的海鲜餐馆一年到头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而如今这些餐馆却江河日下,门可罗雀。追根究底,原来是赤潮的威胁,令食客望而而生畏,不敢问律。

    科学研究得知,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赤潮生物150多种,其中30多种含有毒素。如古生鞭毛藻的色素含有剧毒,以藻类为生的贝壳类动物和鱼等吞噬后会感染剧毒。无论是贝类还是鱼,只要含毒素超过一定的限度,人吃了就会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菲律宾自从1983年发现赤潮至今,共有1580人染上贝类中毒麻痹症,有90人死亡,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据检测,菲律宾沿海贝类100克贝肉里含毒素已达119毫克,突破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危险线,菲律宾卫生部已下令在包括马尼拉湾在内的11处海域禁止捕捞、运输和出售贝壳类海产品,并发布公告,要求公众不要购买来自赤潮污染海域的贝类,以免中毒。

    在我国,赤潮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消息时有所闻。1986年1月台湾省沿海居民食用紫蛤,造成30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制造这一惨祸的是赤潮生物塔马拉亚力山大大藻。1986年11月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乡村民因食用赤潮发生区菲律宾蛤仔,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肇事者是赤潮生物裸甲藻。1989年11月福建省福鼎县店乡下居民因食用赤潮发生后采集的红带织纹螺造成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1991年3月28日广东省大亚湾附近居民因食用受赤潮毒化的翡翠贻贝造成4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浙江省1967年至1979年因食用赤潮发生后采集的织纹螺而引起中毒事件40起,中毒者423人,死亡23人。

    赤潮现象虽古已有之,但近些年来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海洋的索取与污染加剧,城市污水大量泄人海洋,油船漏油,使水中产生大量的氮和磷等化学物质,助长了藻类的繁殖和生长,为赤潮推波助澜,造成了近岸水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强,使得近岸、半封 闭港湾和外海的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从而可进一步形成生物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据日本1979年统计,在海洋污染中,因赤潮发生引起的污染,占总数的8%。以日本濑户内海为例,1966-1970年5年内发生赤潮35起,而到1971年,一年就发生了57起。

    大海不是垃圾桶。由于赤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危害了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引起了沿海国家的极大关注,人们呼吁还大海以蔚蓝。

    工业化社会给海洋留下的阴影在我国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我国沿海地区有各类工矿企业8万家,人口4.5亿左右,每年排人我国近海水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在50至70亿吨之间,这些废水或经过简单处理、或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人海,疏浚物的年排放量已达6000至7000万立方米。随着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我国近海的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营养盐类的大面积超过正常标准,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频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高,而且是由南向北挺进。1990年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较大面积的赤潮34起,为1961年至1980年总和的1.5倍。1991年共发生赤潮38起。近海污染还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群落结构以及区系分布构成严重威胁,如胶州湾的潮间带生物种类已从50年代的177种减至现在的17种。海洋污染还可造成景观恶化、娱乐场所遭破坏筹不良后果。我们切不可用沿海地区今日的富裕换取明日整体的“腐烂”!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严重污染问题,许多国家都在行动。目前,国际上对赤潮的研究与防治已成为海洋环境方面的热点之一。我国也已经开始重视对赤潮的发生机制和预报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一些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通过法令,限制诸如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取得了初步效果。北海沿岸的国家除英国外,一致同意不再向北海水域倾倒工业垃圾。地中海沿岸的17个国家也在设法治理被称为”世界上最脏水域”的污染。近据报道,地中海的赤潮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人们对海洋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蓝色大海的红色警告视而不见,那么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海洋的污染问题还会继续恶化,人类也将付出加倍的代价。我们应当把大海的呼喊时刻放在心上。

上一节 明天将食无鱼    下一节 战火中的动物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