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沙战犹酣

   对生活在内地山青水秀环境中的人们来说,沙漠似乎像一个遥远的世界。然而你可知道,沙漠近在咫尺。“黄龙”张牙舞爪.正愈来愈紧迫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沙漠出现在人类文明之后,可以说人类是沙漠的制造者,对森林的大规模滥砍乱伐,是诱使“黄龙”逞凶的主要原固。举世闻名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50年来吞噬了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尼日尔75%的土地已沙漠化。近年来考古学家相继在撒哈拉沙漠发现古代的壁画、陶瓷器皿等文物,这表明若干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绿洲,有过茂密的森林和繁荣的村镇,人类曾经在这里居住繁衍。只是由于生态遭到破坏,这一地区才变成荒无人烟的景象。

   “黄龙”的暴戾肆疟,不知毁灭了多少文明。非洲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曾有一个绿色的帝国和供养一支强大军队的财力。大象曾是他征服罗马的“坦克”和战车。如今,他那辉煌的帝国早已沉没在流沙底层。著名的玛雅文明,曾在中美洲繁荣了1700年。人口增长,砍伐了树林。几十年后,光秃秃的土地被 热带暴雨冲刷着,玛雅人失去了农业的基础——土地,最后消失在公元8世纪。

   我国人民同风沙搏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远古以来,缺少战胜风沙的业绩,更多的则是人类败于“黄龙”的教训。

   翻开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书中展现的“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绿洲连片,车水马龙的盛景历历在目。然而仅过千余年,鼎盛繁茂的西域36国哪里去了?黄河上游,丝绸路上,楼兰古国,乃至今天的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早年都曾是“森林茂密水草肥美”之地,许多地方“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的繁华城市。如今却是“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成为中国最贫瘠的地区之一。毁灭了森林,“黄龙”嚣张,文明也一个跟着一个湮没了。历史学家往往只记录人类的互相杀戮、吞并,把覆亡归结为频繁的战争。其实,真正把这些古国连同屋宇,城廓和人民,以及曾经美好生活过的生物,消灭掉的最凶残的敌人是沙漠。

   这段历史不应当成为我们的未来。

   近五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沙尘暴袭击20余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逾200余人……

   1993年5月5日发生的特大沙尘暴横扫我国西北110万平方公里、72个县市、1200万人口。据统计,共夺去了80多人的生命,资产损失近10亿元。仅宁夏就伤亡100多人,死亡、丢失牲畜2万多头,56万亩农作物受灾,8万多株树木被折断或连根拔起,1300多根电线杆刮倒或刮断,2.7亿元财产倾刻间化为乌有。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

   昨日悲歌犹在耳,今日沙暴频频“造访”。这一生态失衡的悲剧向我们再一次发出了警告。

   21世纪人类生存将面临三大问题: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大量的土地沙漠化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成为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同风沙斗争的历史。

   现在,土地沙漠化成为世界性灾难。全世界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有450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还以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全世界有10亿人口的生产、生活直接受沙漠威胁,2/3的国家和地区饱尝土壤沙化之苦。全球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有420亿美元,亚洲位居椅首,为210亿美元,非洲为90亿美元,澳大利亚为30亿美元,欧洲为10亿美元,北美为s0亿美元,南美为30亿美元,土壤沙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贫穷与沙漠化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苏丹——撒哈拉地区位于连接东西非洲的干旱地带,一些全球最贫穷的国家包含在这个地带,如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除了贫穷之外.另一个招致沙漠化和土地贫穷的原因是战争。近些年来,在这些国家中战火不断。

   森林破坏和草场退化,也使我国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扩展沙化、退化土地1500平方公里。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国上面积的15.9%,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我国耕地总面积。全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在我国北方有一条长达万里的风沙危害线。北方沙化面积正疯狂地扩展着,上亿亩农田、草地和数千公里铁路、公路危在旦夕。如果你乘坐自兰州经由内蒙古至北京的火车,在2000公里的铁路线上,你将目睹一幅令人沮丧的画面:光秃秃的山坡尘上飞扬,淡褐色的沙土地、干涸的河床比比皆是。就在这片沙漠化的土地上,不时闪过密集的村庄。一位生态专家不无忧虑他说,如果沙化速度得不到控制,“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很可能就是我们子孙后代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步步进逼的风沙面前,一些城市的确有被埋没的危险。新疆的皮山县城、民丰县城已搬迁过两次了,策勒县城则搬家3次,陕西的榆林城近代竟东迁了8次!

   “黄龙”不单袭击北方,内地也难幸免其害。据最近报道,“植物王国”云南风沙蒙面,全省沙化面积已逾7万公顷。解放初期云南森林覆盖率为50%,现已下降至20%。该省由于山高坡陡、河流多,森林一遭破坏,水土流失之后的土地随之沙化,“绿色宝库”前景堪忧!

   土壤沙化是自然环境长期遭受破坏,生态失衡的结果,主要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无节制地垦荒、采挖、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一些地方至今仍在滥用沙区资源,靠不适当的开垦和超量放牧来维持生产、生活。其结果是助纣为虐,“黄龙”愈演愈烈。

   战胜沙漠化的主要武器是植树造林。近几年,我国每年人工造林8千多万亩;封山育林5千多万亩,造林的速度和面积都居世界第一。跨越西北、华北、东北广大地区,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的“三北防护林”宏伟工程的实施,已被联合国评定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制止破坏比治理沙化更为重要。破坏不停止,治理就失去它的意义。

   防沙、治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现在已到了十分紧急地关头,沙化面积在扩大,治理难度也在增大,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曾播出这样一条新闻,西北有个县为了搞“经济开发区”,让人砍掉大片树木,这样的开发区没有引来什么经济项目,倒是引来了风沙,为沙漠化打开了缺口,当记者向这个县的干部提出这个严重问题时,他们既不承认自己的过失,也不提补救办法。可见,防沙、治沙问题至今还未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一些地方治沙投入不足,治沙措施不够有力。是消极地等待“沙进人退”?还是积极地同风沙进行有力、有效的斗争,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严峻问题。

   何日缚住“黄龙”?现实留给人类做出抉择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了。

上一节 城市绿地危机    下一节 《勇闯夺命岛》的启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