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洞庭哀歌

   洞庭湖,一个美丽富饶的湖,湖光滟潋,气象万千,碧波万顷,流金淌银。

   洞庭湖,一个病态暴戾的湖。百病缠身,喜怒无常,l996年7月,洞庭湖又一次被激怒。湖区恶浪滔天,黄龙肆虐,溃决大小堤垸145个,其中万亩以上的24个,总面积达204万亩,金黄待收的早稻和花桃相拥的棉花付诸东流,损失粮食3.4亿公斤,水淹棉花5000吨,102.1万人被迫转移,286人死亡。仅岳阳市就蒙受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

   这次百年不遇的水灾,除了天降暴雨外,与湖泊自然生态屡遭破坏息息相关。

   洞庭湖娟秀隽美,自然天成。诗人屈原曾在湖畔踽踽低吟:“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他如此深情地赞美洞庭,甚至把洞庭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和神奇传说,曾使多少名人流连忘返!“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这是南朝诗人留下的赞词。范仲淹 的《岳阳楼记》,对洞庭湖的湖光水色更是作了前无古人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简直把人带到一个既壮阔又恬静的境地,一个空蒙奇异的世界。

   追溯到三国以前,整个洞庭湖烟婆浩渺,水天一色。至唐宋仍绵亘七八百里,故称“八百里洞庭。”在洞庭湖博大的胸怀中,水网纵横,芦苇荡棋布。沼泽地物产丰盛,浅水滩水草肥美。由于洞庭湖得夭独厚的生态条件,使其成为鱼类良好的生息繁衍场所,从而也使其成为我国重点淡水鱼产区之一。

   以东洞庭湖为主体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万公顷,大小湖泊不计其数,核心保护区5.5万亩,主要包括大西湖、小西湖、虾子湖、君山后湖、飘尾洲以及长江从城陵矶到塔市驿江段。境内地势低洼,河网纵横,沼泽密布,水草丰盛,既是“水上熊猫”自鳍豚的摇篮,更是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园。我国 的39种游禽,69种涉禽,包括鹤类、鹳类等珍稀乌类,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每年仲秋,大雁和野鸭成群结队,簇簇南飞,麇集洞庭湖。它们以优美的姿态,激荡在碧波之中,为旖旎的湖光山色增添欢乐和生机。据初步考察,洞庭湖的野鸭有34种,其中22种为中日候鸟保护协定所规定的保护对象,包括绿头鸭、赤麻鸭、花脸鸭、白额雁等珍稀乌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雁阵、鸭群掠空而过,蔚为 壮观。

   洞庭湖集雨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吞吐滔滔长江,横揽湘、资、沅、澧四水。自古以来起着重要的蓄洪作用,不仅维系着湖区几千万人口的安危,而且滋润了万顷良田。洞庭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湘莲、豆类和油料。每年,洞庭湖区为国家提供25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1.5亿公斤商品棉,2.5亿公斤商品油和150万头商品猪。因此,湖边的群众流行谚语:“湖广熟,天下足”。

   古代诗人把湖泊比作美女,“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红颜多薄命”,湖泊也有“生老病死”。

   洞庭美,洞庭富,其因就在洞庭水。可是,近百多年来,洞庭湖像一个过度疲倦,日益劳损的老人,其面容日见枯槁。1825年,洞庭湖面积达6400平方公里,1949年减为4350平方公里。如今水面仅残存2651平方公里了。其缩减速度之快,比太湖高3.9倍,比鄱阳湖高2.5倍。洞庭湖在不断透支自己的“健康”。据专家们“会诊”,当南、东洞庭湖分别淤积达29米、26米的海拔高度时,洞庭湖就会寿终正寝。即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萎缩下去,那么不要100年,八百里洞庭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不是危言耸听,几十年来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漕四水流域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仅长江流域的水上流失面积,即由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6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最高达22.4亿吨。已超过了以水上流失而闻名于世的黄河流域,洞庭湖不仅接纳了南来入湖河流挟带的泥沙,还承受着洪水期间涌入湖盆的大量泥沙,而湖的北面,通往长江的湖口却因洞庭湖地势太低,不但未能将泥沙排入长江,相反把长江泥沙源源引入湖盆。每年,洞庭湖内接纳的泥沙竟达1.55亿立方米,而输出的泥沙却只有2.25亿立方米,这不仅使洞庭湖的大小“血管”梗阻,而且由于大量泥沙的泄入,使湖床不断加高,终致大片“受水之地”变成干涸的荒洲。洞庭湖近30多年来泥沙淤积总量达40亿立方米,按现有天然湖泊和洪道平摊,平均淤高1米。位于常德的七里湖,每年平均淤高5米,最多的淤高7米。就是这无穷无尽滚滚而来的泥沙,造成河床、湖底不断抬高,湖泊面积日益缩小。

   从防洪的角度看,天然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于调蓄洪水,削减江河洪峰。湖泊面积缩小,必将引起湖泊水位抬高和出湖流量的增加,这势必加大对于水库、堤坝和分滞洪区等其它防洪设施的压力,洞庭湖区有两个水文监测站,龟山站和城陵矾站。历史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洪峰流量下,80年代的水位要较60年代高出2至3米,洪水威胁显著增加。

    泥沙俱下,湖洲河滩急速生长,于是,围湖造田,又大大缩减了洞庭湖的水面。这既妨碍泄洪,更加速了残余水面的淤积,形成恶性循环。从1954年以来,在西洞庭湖河湖沙滩上先后围垦16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西洞庭湖面积的23.5%,减少容量13亿立方米。自然增加荒州6万余亩。君山,原本是洞庭湖中的一个美丽小岛,君不见,昔日“白银盘里一碧螺”的君山岛,现今已沦为半岛。枯水季节,人们可以乘车或徒步登临君山,发思古之幽情,叹沧桑之巨变!

    由于上述原因,洞庭湖的自然生态功能衰退,导致其患了另一并发症——“歇斯底里症”。据统计,1852至1949年的97年中,洞庭湖区每5年发一次洪水;而1950至1978年的28年中,每4年就有一次洪水,1980年夏,澧、沅、资水流域相继暴雨连日,洞庭湖由于外泄不畅,湖滨积水成灾,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1988年罕见的秋汛降临洞庭湖,损失掺重;1990年水灾损失超过10亿元;1991年的洪峰又以空前的暴戾洗劫常德、岳阳等地,直接损失达28亿元。

    为抗拒洪水,湖区儿女已将洞庭湖5800多公里大堤挑高了2至3米,若将这些土方砌成1米见方的墙,足可环绕地球赤道28个圈!但堤高赶不上自然水位的上涨,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仍抗御不了十年一遇的洪水。洪水一来,往往水位超过房屋标高。人们只知道黄河是一条悬河,是“地上河”,殊不知洞庭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悬湖,千万洞庭人,人人头顶一顷悬湖水!

    洞庭湖的兴衰,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关注。灾后论洞庭,专家们指出,加固加高堤防,疏浚河道,增设电力排灌系统等,固然是防洪抗灾重要措施,但救治洞庭湖的根本大计,在于治理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挟带的泥沙,为此,首先要在长江及上述四水中上游流域开展大规模的以种草、植树、栽竹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与此同时,必须加快山区绿化步伐。因为治水之本在治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只有建立完整的陆地生态系统,才能使洞庭湖永保青春和活力。其次,必须纠正掠夺式的经营,反对竭泽而渔,提倡退田还湖,要运用生态规律组织现代化生产。再者,要积极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兴建水利工程,以拦沙避免入湖。

    水,关乎人类命运,关乎一个民族的素质。我们有必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大自然从来善恶分明,给人以恩惠,也降之以灾难。历史上河流的断流和湖泊的干涸,曾经导致了楼兰、尼雅等古代绿洲的消亡。如果我们再不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大自然还将会有更严厉的惩罚。

上一节 流不尽的忧伤    下一节 石油人海流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