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

  《寂静的春天》于1972年-1977年间陆续译为中文,开首 的几章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 “环境地质与健康”上登载过,全书于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正 式出版。20年后的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社会科学 院哲学研究所吴国盛先生及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协同努力下,这 本书得以纳入《绿色经典文库》再版。我们衷心希望,这本彪 炳史册的著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带来的启迪和推动,能够继 续下去。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 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 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 了社会广大民众。你若有心去翻阅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 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 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 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 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 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 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 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 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 而制定的。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 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 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 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 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 灯。

  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 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 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 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 《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 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1958年,她接到一封来自马 萨诸塞州的朋友奥尔加·哈金丝(Olga Owens Huckins)的信, 诉说她在家居后院所饲喂的野鸟都死了,1957年飞机在那儿 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这时的卡逊正在考虑写一本有关人类与 生态的书,她决定收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起初,她打算 用一年时间写个小册于,但随着资料的增加,她感到问题比她 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使论述确凿,她阅读了几千篇研究报告 和文章,寻找有关领域权威的科学家,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 系。在写作中,她渐渐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她的一个朋友也告 诫说,写这本书会得罪许多方面。果然,当《寂静的春天》在 1962年一出版,一批有工业后台的专家首先在《纽约人》杂 志上发难,指责卡逊是歇斯底里病人与极端主义分子。随着广 大民众对这本书的日益注意,反对卡逊的势力也空前集结起 来。反对她的力量不仅来自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也来自 使用农药的农业部门。这些有组织的攻击不仅指向她的书,也 指向地的科学生涯和她本人。一个政府官员说:“她是一个老 处女,干吗要担忧那些遗传学的事。”《时代周刊》指责她使用 煽情的文字,甚至连以捍卫人民健康为主旨,德高望重的美国 医学学会也站在化学工业一边。卡逊迎战的力量来自她对真情 实况的尊重和对人类未来的关心,她一遍又一遍地核查《寂静 的春天》中每一段话。许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她的许多警告 是估计过低,而不是说过了头。卡逊本无意去招惹那些铜墙铁 壁、财大气粗的工业界,但她的科学信念和勇气使她无可避免 地卷入了这场斗争。虽然阻力重重,但《寂静的春天》毕竟像 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唤醒了广大民众。由于民众压力日增,最 后政府介入了这场战争。1963年,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肯尼 迪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调查书中结论。该委员会证实卡逊对 农药潜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确的。国会立即召开听证会,美国第 一个民间环境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 上成立。由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仅至1962年底,已有 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曾获 诺贝尔奖金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被从生产与使 用的名单中彻底清除。

  由《寂静的春天》引发的这场杀虫剂之争已过去35年了; 当尘埃落定之后,许多问题变得明澈。第一,虽然DDT和其 他剧毒农药己被禁产、禁用,但化学工业并未因此而垮台,农 业也未因此而被害虫扫荡殆尽;相反,新型的低毒高效农药迅 速发展起来,化工和农业在一个更高的、更安全的水平上继续 发展。当环境保护刚起步之时,我们常在“要环保,还是要经 济发展”的质问面前犹豫。在“经济-环保”这一矛盾面前, 采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才能扭转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寂静 的春天》及其后的一段历史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第二,虽然卡逊在这场斗争中获胜,虽然一些剧毒农药被禁 了.虽然尔后更多的环保法令和行动被实施了,但我们的环境 在整体上仍继续恶化。每年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比解决的多,环 境危害正由局部向大区域甚至全球扩展。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 是由于我们无所作为,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 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的人类已 失去把魔鬼再装回去的能力。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环境问题 仅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发布一些新 法令是解决不了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 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目标、社会结构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 革。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推动了许多世纪人类社 会的发展一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正在上升为导 引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矛盾。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我们最 终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 化生物基因,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组织还有什么功 效呢?20世纪后半叶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突飞猛进的时代。 在这个小小的蔚蓝色星球上所出现的新思考中,全球环保意识 的迅速觉醒是最具根本性的。一个正确思想的力量远远超过许 多政治家的言辞。如今,卡逊的思想正在变成亿万人的共同意 识,这一新意识的觉醒正为人类社会向新阶段迈进做好准备。

  世界各国虽国情不同,但面对这一跨世纪改革时的痛苦思 考是共同的。中国,由于她特定的社会、文化、人口和经济条 件,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会显得更加严峻。如果这一问题解决得 好,中国有希望成为一片文明昌盛的人间乐土,若解决得不 好,中华民族将会经历更深更苦的磨难。这是全世界所有中国 人的关切和忧虑。

  感谢《绿色经典文库》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改正当初翻 译时未能深刻理解从而未能准确译出的地方。除改错外,在初 版中被略过的原作者前言、致辞、致谢,主要文献名录及索引 都在此新版中补齐。另外,为方便读者,书中涉及的人名也中 英对照附上。

吕瑞兰 李长生

l997年7月30日

于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