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的乐园

丹顶鹤,吉祥、长寿、优雅、高洁的象征。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常有仙人骑鹤从空中翩翩而降的传说。丹顶鹤被称为“羽族之家长,仙人之骐骥”,故为“仙鹤”。

目前,我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三处,即东北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江苏的盐城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东南。在嫩江的乌裕尔河下游,有一片广阔的沼泽湿地,苇草丛生,鱼虾丰富,适于丹顶鹤和其他水禽栖息。1979年,扎龙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面积达2100平方千米。

区内有鸟类248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多种,尤以鹤的种类繁多而令人瞩目。15种鹤类中,丹顶鹤、白鹤、白头鹤、蓑羽鹤、灰鹤等基本上生长繁殖在扎龙自然保护区。

丹顶鹤主要在我国黑龙江省、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海道一带繁殖。每年春天,它们从南方飞来,深秋又结队南下。在繁殖季节,雄鸟和雌鸟在芦苇沼泽地筑巢,雌鸟产卵两枚。在孵化期,雄鸟站岗放哨,不让别人靠近,它那长长的尖嘴就像是一柄锋利的宝剑,连狐和鹰都怕它三分。鹤的寿命在鸟类中比较长寿,可达6O-7O年。

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河、浑河、饶阳河和大凌河四条河流下游的沉积平原,在盘锦市西南30千米之处。地势低平,海拔0~65米,大面积的淡水沼泽,尤其是咸水沼泽、沙滩、潮汐间泥滩,成为仙鹤理想的生活地之一。

保护区内以芦苇为主的茂密植被中,常见有香蒲、水烛、苔草、苦草等湿地植物点缀。保护区总面积为80O平方千米。区内大面积的芦苇沼泽湿地,为许多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有242种鸟类生活在这里,其中以水禽种类数量最多。

它不仅是水禽的重要繁殖地,更是丹顶鹤自然繁殖的最南端。目前,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栖息着处于繁殖期的黑嘴鸥27O0余只,占现存黑嘴鸥种群数量的50%以上。因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保护区管理处现已划出56平方千米的面积,作为黑嘴鸥的永久繁殖地。

双台子河口人海口处是斑海豹在我国的惟一产仔地。双台子河口还是我国东部候鸟的必经之路,每年经此迁飞、停歇的候鸟多达172种,数量在千万只以上,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有20余种,如丹顶鹤、白鹤、蓑羽鹤、白鹤、黑鹤、白额雁、大天鹅、大鹰、苍鹰等。

可惜的是,我国的第三大油田之一——辽河油田,坐落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外,油井与多种鸟类构成了一幅不和谐的景象。

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地处江淮下游,海岸线全长582千米。区内滩涂宽阔,有典型的淤泥质潮滩,近海有特殊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特征以及辐射状海底沙脊群,从而形成丰富的自然资源。保护区曾是古黄河的入海口。公元1128年,黄河改道,从保护区北端入海,而长江在保护区南端人海。这样,北有黄河携大量泥沙由区内大淤尖处入海而形成了巨大的黄河水下三角洲;南有长江携带大量泥沙由区内琼港处入海而形成长江水下三角洲。

在海洋的动力作用下,这些泥沙使滩涂每年以50—20O米的速度不断向海里扩张,年成陆面积达3.3平方千米,因而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一块后备土地资源。在保护区内年成陆面积达到9平方千米。

滩涂,是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方,为一种典型的生态过渡带,也称生态脆弱带。由于这种地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因而兼具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同时又形成许多自身的独特之处,也很容易遭到破坏。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现在,保护区内观察记录到的植物有48O种、浮游植物和藻类286种、腔肠动物43种、环节动物65种、软体动物156种、甲壳动物139种、昆虫310种、鱼类281种、两栖爬行类45种、鸟类379种、哺乳类47种。保护区内共有43种特有物种,以鱼类为主。濒危物种有62种,其中鸟类达46种。

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大鸨、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白鲟12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7种,如障、黑脸琵鹭、大天鹅、小青脚鹬、鸳鸯、灰鹤、鹊鹞、斑海豹等。

保护区还是我国少有的高濒危物种分布地区之一,已发现有29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因此,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滩涂由陆向海,植被带可分为苇草带、盐蒿带、无植被带(光泥滩)、大米草带。大米草是6O年代人工小面积种植,现在已发展成宽500—1000米的植被带。每年植被带向海扩展300—400米。

芦苇丛中,惊起的野鸭扑楞着翅膀“嘎嘎”地叫着飞远;有鳍却可以在滩涂上跳来跳去的是弹涂鱼;满地是洞的地方,是中华近方蟹的领地;这里有140多种贝类;还有那长有许多脚,类似蜈蚣的沙蚕,是丹顶鹤及其他水鸟的美味,并远销日本。

随着潮涨潮落而不断显现的潮间带泥滩,蕴藏着丰富的贝类及鱼虾资源。文蛤、青蛤、四角蛤、黄泥螺都被人们喻之为“天下第一鲜”。弹涂鱼、鰕虎鱼、鲻鱼为鱼中珍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量丹顶鹤迁徙至盐城越冬,近两年越冬的丹顶鹤已超过1000只。夏天,绿波荡漾;秋天,芦苇花开,银光熠熠。广阔的滩涂上,蛰伏着大片火红的盐蒿。每当1月份最为寒冷之际,丹顶鹤最大集群可达50O多只,其壮观场面令人惊叹不已!美国鹤类基金会的两位专家先后在这里看到大集群丹顶鹤时感叹: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丹顶鹤。站在望鹤楼上,看着悠闲自在的鹤,不难体味古人对鹤的挚爱,同时也会感受到眼前这片滩涂的珍贵。

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国际上的重要鸟区,它既是湿地鸟类的天堂,又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据不完全统计,经此进行南北迁徙的旅鸟有200余种。每年的春秋季节,是它们迁徙过境最重要的季节,也是这里鸟类数量激增的时节,每年有近300万只岸鸟迁飞经过盐城。小天鹅多时达到3000只,白头鹤和灰鹤都超出100只。

除借道迁飞以外,每年约有20多万只水禽作为冬候鸟在盐城保护区内越冬。大量的湿地鸟类常年生活在这块滩涂上,它们是留鸟,是这里的鸟主人。

除了丹顶鹤,最值得一提的珍稀鸟类是黑嘴鸥,它因嘴部为黑色而得名。丹顶鹤将盐城作为越冬地,而黑嘴鸥却将此地作为最重要的繁殖地,这是两种鸟的不同的生理生态习性使然。自1986年盐城保护区首次向外界披露“黑嘴鸥在盐城沿海繁殖”的消息后,引起了鸟类学界的轰动与关注。随着繁殖地的日益缩小,抵御风暴潮和防止人为捡鸟卵的能力降低。在这里繁殖的黑嘴鸥由1994年前的2000余对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00对;在这里越冬的黑嘴鸥由原来的1000余只下降到目前的500余只。对黑嘴鸥的保护越来越显得重要。

河麂是这里分布最大的一个种群。河麂为鹿科动物,因其雄性长有一对外露的獠牙,人们又习惯称它为牙獐。河麂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欢栖息在沿海、沿湖、沿江的草滩湿地。河麂已趋向大幅度减少。原分布地浙江舟山、江西鄱阳湖、江苏宜溧山区的河麂近乎消失;盐城保护区内的河麂在1988年调查时高达200O余头,冬季最大的一个种群达到216头,现在全区内河麂仅剩500余头。也就是说,盐城保护区负有更重要的使命,若不加强保护,这一珍贵的鹿科动物就有可能很快绝种。河麂的生死存亡确实系于盐城。

盐城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是鸟类的天堂,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这个古黄河、古长江的入海口,如今更需要我们备加珍视。

金丝猴的天地

金丝猴属灵长目,猴科,有4个种,即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越南仰鼻猴,它们都已被列人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

除越南金丝猴外,其余三种都为我国的特有物种,是我国的“国宝”。由于金丝猴属特有的生物学地位,对人类了解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1977年我国把这三种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川金丝猴是相对旺盛的种群,分布在湖北神农架、四川唐家河、陕西周至等自然保护区内。

目前,黔金丝猴仅存700只左右,是世界上最少的一种灵长类动物。梵净山是它们惟一的家园。它们通体披满银灰色的毛,又称“灰金丝猴”,以两肩之间一个明显的白色纹斑与其他两种区别开。同大熊猫一样,它也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在梵净山附近,还发现了黔金丝猴化石,证明它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梵净山矗立于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带上,是武陵山的主峰。这里奇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有8条溪河向四周分流形成许多急流险滩,气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2600毫米。

每当雨后天晴,在山峰之间突然出现一道五彩的光环,放大了数倍或数十倍的人影在其中晃动,被称为“吉祥佛光”,各地僧侣纷纷来此建寺,后因山上多梵宇,被人们视为梵天净地,故称梵净山。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该区一直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是许多种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因此有大量第三、第四纪的孑遗物种保存下来。其间维管植物共有2000余种,东南、中南、华南几个区系的主要动物共有300余种。在这里,珙桐群落的总面积达0.8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集中的分布区。此外,还有连香树、梵净山冷杉、红杉等。重点保护动物除黔金丝猴外,还有华南虎、云豹、大鲵等。梵净山保存的大量这些古老、稀有、原始的物种,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及近代气候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的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并首次人工繁育出4只金丝猴,填补该项目的世界空白。

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栖息在滇藏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是世界上栖居海拔最高的猴类,以其栖息环境之恶劣,而成为当今灵长类研究难度最大的一种。它们仅分市在我国云南省的德钦、中甸和藏南芒康一带,云南省德钦县内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它们最著名的栖息地。

云岭属横断山脉,连绵的群峰白雪皑皑,终年积雪的主峰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保护区面积1900平方千米,白马雪山海拔543O米。保护区内自然景观垂直带谱明显,海拔小于2300米的是金沙江干江热河谷,为疏林灌丛草坡带;在海拔2300~30O0米之间,分布着云南松、高山松林带;在海拔3000—3200米之间,生长着针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3200~4O00米之间,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主要由长苞冷杉、苍山冷杉组成,林相整齐,是滇金丝猴常年栖息地,是保护区的精华。海拔40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疏林植被带;5000米以上,为极高山冷雪带。这里常见的兽类有47种,鸟类45种。

滇金丝猴,幼时通体白毛,藏民称之为“知解”,意即“白猴”,它除食各种针叶树的幼枝嫩叶外,还喜食松罗。与它们做伴的还有小熊猫、绿尾虹雉。在海拔再高的地方,有雪豹、白马鸡和马麝等珍稀野生动物。

白马雪山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很少人为干扰的栖息环境。

珍稀的扬子鳄

我国古代文献与典器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古怪的字——,其实鼍就是鳄。这说明,我们的祖辈们早已认识了这种动物,并把它称之为鼍龙、猪婆龙、土龙。

直至18世纪,一位名叫Fauvel的法国人来到我国,发现了这种淡水鳄,并把它与热带的咸水鳄进行了比较,发现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接着把它带出了我国,经国际动物专家鉴定后,命名“扬子鳄”,并公布于世。从此,中华扬子鳄名扬四海。

全世界现存的鳄类有对种,扬子鳄属于其中之一,它属于我国的特有物种,生活在亚热带地区,适应于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的环境中。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鳄类不同,它们通过冬眠来越过寒冷的冬季。所以,扬子鳄具有打洞的本能,洞穴是扬于鳄冬眠的场所。洞穴构造相当科学,长达十多米,有进、出洞口、通气口,洞道曲折,内有卧台、水潭,即使在最寒冷的天气里,洞穴深处的温度也能保持在10C左右,完全可以满足扬子鳄安全过冬的条件。

每年11月下旬,每当水温降到12C以下,扬子鳄便陆续进人洞内,开始长达半年的冬眠期,直到次年4月初它们才苏醒过来,爬出洞开始新的生活。冬眠期间,扬子鳄的能量是靠蓄积在体内的脂肪来供给的。

5、6月份,水温上升到20℃以上,扬子鳄开始捕食、交配。扬子鳄的婚配是“一夫多妻”制,因此常常为争夺配偶爆发战争。

7月份,扬子鳄产蛋。产蛋之前,母鳄选择适当的位置营造窝巢,巢材是附近的杂草和枯枝烂叶,母鳄用四肢和嘴巴将其堆积成锥形,在窝顶挖一小坑,一次连续产下20~30枚蛋,然后将蛋盖好,再往上压一压留下印痕。

窝内的温度是通过自然光照、巢材发酵、地温等协同作用产生的,湿度是通过雨水、地湿、母鳄尿液等来调节的。这样的温湿度可以满足胎儿正常发育。经过六七十天孵化,幼鳄破壳而出,母鳄听到雏鳄咕咕叫声,会扒开巢材,让雏鳄爬出。

刚出壳的幼鳄体内有一卵黄,可以供给自己半个月的营养。待卵黄消化吸收后,幼鳄会在水中捕捉甲壳虫、小米虾之类水生小动物。在自然界,幼鳄的捕食期很短,食物又少,因此,野生的幼鳄成活率相当低。

繁殖季节过后,扬子鳄开始四处寻找食物,养肥身体准备过冬。食物以鱼为主,也捕食螺、蚌、虾、软体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等。

扬子鳄属爬行动物,生活在水、陆相兼的环境中。为了适应生存,它们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成年扬子鳄大约2米长,皮为深褐色,间有黄斑块,体表披有铠甲似的鳞片。漂浮水中或伏于陆地,近似朽木,能伪装自己,逃离天敌或便于捕食。

扬子鳄的上、下颌牙槽内生有锥形牙齿,虽然无咀嚼功能,但可以用来牢固地衔住食物;舌条平贴在下颌间,不能翘起搅拌食物,但味觉灵敏,能分辨食物与异物,一般不会误吞杂物。

为适应水中生活,扬子鳄有一近似体长的长尾,是游泳的主要工具。

眼睛有一透明的能前后闭合的瞬膜,潜水时瞬膜关闭,用来保护眼球,而不影响在水中的视觉。在眼角后上端,有一双不被人发觉的耳朵,当扬子鳄浮于水面或伏在陆地上时,凭听觉感知周围的动静。

扬于鳄的捕食方式,不是依靠狂奔猛追,而是‘守株待兔”。它浮于水面不动,头部的雕饰纹把自己伪装得像块朽木,一些小动物不小心就会上当落入它口中。另一种捕食的技巧是,当它发现水面上有猎物时,会潜入水中向猎物靠近,当接近猎物一尺左右,便猛地一蹿,咬住猎物。长期以来,扬子鳄养成了贪食的习性,在恶劣的环境中,扬于鳄经常找不到食物,处于饥饿状态,好在它又有耐饥的本领,几天甚至数月不吃,也不至于饿死。

在23亿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十分繁盛。然而,到了白垩纪末期,地球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导致气候环境剧烈变化。造成许多爬行动物大量死亡与绝灭,恐龙就是在这一时期绝灭的,而扬子鳄历经沧桑,越过冰川期,神奇般地幸存下来。科学家比较恐龙化石和扬子鳄骨头,发现鳄类的头骨、中轴骨与恐龙十分相似,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也有人推测,鳄类可能是恐龙在洪荒年代后进化的产物。因此,扬子鳄也是了解恐龙时代的情况,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难得的活标本,因而被称之为“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100年前扬子鳄遍布于长江中、下游,西抵洞庭湖,东达上海,北起黄河,南到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南部山脉北界,数量很多。《礼记·月令》:“夏季之月命渔师取。”《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征越至九江,驾鼋鼍以为粱。”《墨子》:“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可想而知,当时的鳄分市之广,数量之多可与鱼鳖并论,甚至达到填塞江河、取之即来的程度。

100年前,长江支流的水阳江、青弋江相汇的清水河镇,还是一望无际的河漫滩,滩上芦苇、野草丛生,鱼、虾、螺、蚌丰富,人烟稀少。这里盛产扬子鳄。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模式标本产地就在这里。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江以北的居民陆续迁入此处,开始挑圩造田,严重地破坏了扬子鳄的栖息地。20世纪50年代,这个扬子鳄最大的栖息、繁衍地被彻底瓦解。到了2O世纪7O年代,扬子鳄的分布区仅局限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皖南山系以北。

扬子鳄的生活区域被侵占,个体数量锐减,引起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1973年,联合国在加拿大召开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会议上,将扬子鳄定为临危种与禁运种,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1年,中美两国科技工作者联合作业,进行了野生扬子鳄种群调查,结论令人不寒而栗,扬子鳄数量不足500条,零星地分布在安徽南部的青弋江两侧的南陵、宣城、径县、广德、郎溪境内,并呈绝灭趋势。

扬子鳄数量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人口密度增加,围田、垦荒等生产领域不断扩大,使扬子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农药、化肥广泛使用,使水质被污染;以及人为捕杀严重所造成的。

为了能够恢复、保护自然界扬子鳄种群,1979年,安徽省林业厅开办扬子鳄养殖场;1982年,安徽省在宣城设立了扬子鳄保护区。随后,国家将这座养殖场扩建为“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并设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拯救这一濒临绝灭的物种。

经过20年发展,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已拥有8000多条人工繁殖的扬子鳄种群,且每年可繁殖出幼鳄1500多条。为了开发这一“国宝”,我国政府向国际组织提交了“人工圈养下的二代扬子鳄商品贸易”提案,经国际鳄类专家组对我国扬子鳄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反复论证,于1992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大会上获得通过。不久的将来,这一古老的动物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财富。

拯救野骆驼

野骆驼生活在大漠戈壁深处,是地球上惟一靠喝盐水生存的陆生动物,它独来独往,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野骆驼属于我国珍稀野生动物之一,虽然它们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物种,但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目前,全世界的野双峰骆驼只有在我国和蒙古两国境内,才能找到它们的足迹。据调查现有总数大约为73O~880只,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在我国境内只有两个动物园能看到纯种的野骆驼:北京动物园1只,甘肃省武威动物园7只。

有关专家指出,野骆驼与家骆驼有实质性的差别。在外型上,野骆驼躯体高大健壮,驼峰小而尖,呈圆锥体,峰距较远,体毛短密,为黄褐色;家骆驼稍矮,比较肥胖,驼峰硕大,峰距较近,体毛长而粗,有黄、棕、褐、白、黑等颜色。野骆驼有“沙漠之王”之称,但它却怕人,见人就跑,其速度达每小时40千米,家骆驼则生性温和,不怕人,跑起来最快也不过每小时25千米。

美国纽约的动物园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野骆驼的基因链比家骆驼多2~3个。我们知道,人的基因链比黑猩猩也就多5个。

在古代,整个中亚到西亚东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地区,西起里海,东达陕西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分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野骆驼的分布区迅速缩小。目前,野骆驼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仅栖息在阿尔金山北麓,罗布泊嘎顺戈壁和塔克拉马干沙漠及中蒙边界的外阿尔泰戈壁滩。这些地区是亚洲中部最干旱的地区,气温在-49~55℃之间,地表气温最高达70℃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只有盐泉附近生长着稀疏的盐生草、沙拐枣、骆驼刺。

野骆驼并不是生来喜欢喝盐水,它们跟家骆驼一样,也喜欢甘甜的淡水和牧场上丰美的水草。

但是人类却把它们从草原上逼走了,一直把它们逼到了连狼都无法生存的荒漠腹地、戈壁深处。在沙漠地区,居民还有捕食野骆驼的恶劣习俗,这也是野骆驼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目前非法采矿者是野骆驼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仅破坏了野骆驼生活的乐园,而且将野骆驼杀死作为充饥的食物。此外,放牧范围的无限扩张,植被衰退及外阿尔金山戈壁中的野狼,也威胁着野骆驼的生存。天灾人祸使野骆驼的数量从100年前的1万多只减少到目前的不足900只。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展保护野骆驼的工作。1964年,国家才将野骆驼列为一级保护动物。1986年,在阿尔金山,新疆环保局建立了面积15万平方千米以阿尔金山为核心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1993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野骆驼邮票。2001年,我国将发行第二套野骆驼邮票。为了不至于让我们的子孙只能从邮票上遥想野骆驼,让我们行动起来,放下屠刀,伸出双手,拯救野骆驼,别让这种具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灭绝了。“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利亚半岛上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后来南斯拉夫学者丁·奇在研究其地貌时,称其为喀斯特地貌,从此成为世界通用的地理学术语。

在我国把石灰岩岩溶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这类地区绝大部分生态环境恶劣,也没有森林植被,人工造林恢复也很困难。

但是,在贵州南部荔波县附近茂兰的岩溶地貌上、无论是高峻的山峰,或低陷的盆地,却是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此处生长着200平方千米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

保护区内山峰峻峭,各种地貌如落水洞、漏斗、洼地、盲谷、溶洞等,十分丰富。特别是在同一含水岩组之中,由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的喀斯特水同时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较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较大,形成茂兰喀斯特森林水文地质的独特现象——地下水赋存的二元结构,使地下补给、贮存、径流明显改变,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之间产生良性循环,为野生动植物,人类生存创造了优良的水文条件。

据调查,这里已发现维管植物1203种、脊椎动物316种、昆虫800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向种,如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等;我国特有物种有15种;还发现了20多个新种,如石山木莲、荔波鹅耳枥、荔被大节竹等。

这里生存着3O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如华南虎、豹、猕猴、小灵描、苏门羚等。

这里作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仅存的喀斯特森林,与一般的喀斯特荒漠景观不同,“上有森林、下有洞林,石头上长树、岩缝里盘根”,这样的奇特森林景观与喀斯特特有的明河暗流,地下河出日、地下河大窗、上升泉、下降泉、多潮泉、瀑布、深潭、深洞等水文地质景观融合一体,形成了一系列奇绝景观:水上迷宫、水上森林、地下龙宫、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这个保护区现已成为一个天然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在此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森林水文地质的结构和效应,剖析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因此它具有巨大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海底古森林遗迹

我国惟一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7沪湾,面积31平方千米,以保护已有7000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为核心,包括海湾内牡蛎礁、海岸自然地质地貌,名胜古迹、防风林带以及石圳海岸海蚀变质岩的自然剖面等。

这个特殊的保护区濒临台湾海峡,地理地结构奇特,名胜古迹甚多。有纪念清朝率兵统一台湾名将施琅的施琅博物馆,有供奉妈祖的深林寺、镇海宫人、百公庙等。

在这个保护区内有埋藏在潮间带,经历7800O年历史的油彬树遗迹20多棵;距古树桩南100米的中、低潮区;有几千年前形成的牡蛎礁,据测定,牡蛎的年龄达1万年左右;还有海蚀变质岩,它们可以充分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地质演变历史。

保护区的建立无疑为我国古海洋、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台湾海峡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运动及太平洋地质板块运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泉州古湾海外交通史的研究等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学基地。

长期以来,福建泉州、晋江一带有过“沉东京、浮福建”的古代传说,且影响深远,对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的严格保护,将对深沪湾、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的保护区网,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定为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姐妹站。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平方千米,最低海拔高度14l米,最高海拔高度10003米;有高等植物267科877属1863种,16个自然植被类型,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蝶类85种,昆虫681种。区内完好保存着我国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翻开世界植被图,沿着北回归线由东往西,褐黄的标色不无遗憾地告诉你:这是令人触景生畏的回归沙漠带。该地带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干旱少雨,几乎都是沙漠或稀树草原。越过茫茫沙漠或稀树草原,在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4’,的地方,你会惊喜地发现一片蓊郁的绿洲,像一颗璀璨的翡翠,赫然镶嵌在这条北回归沙漠带的末端。这就是素有“沙漠带上的绿色宝库”之称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因为,我国华南地区因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湿润多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古老森林已不复存在,惟独鼎湖山这片森林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内,东距广州86千米。这里群峰列峙,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潺潺的溪流,高悬的飞瀑,浩瀚的林海,奇特多姿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森林群落,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浑然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物华天宝之地,并以“活的自然博物馆”誉满海内外。

大自然对鼎湖山的偏爱,使其地处热带北缘、亚热带南缘,具有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这里保存并繁衍着众多的森林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市着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自然植被。依次为热带植被类型、热带和亚热带之间的过渡类型、亚热带植被类型,为中国南亚热带所特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构成了一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序列和方向。此外,由水翁、蒲桃和鱼尾葵所组成的河岸林与沟谷雨林相连,呈一条弯曲的玉带与溪水交辉相映,惹人注目。在这众多的植被类型中,最能体现鼎湖山森林地域和景观特色的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

鼎湖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迄今已有近400年的保存历史,它在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长发育和进化演替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反映了本地带植被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及其自然资源状况,是研究自然生态平衡的样板。季风常绿阔叶林外貌苍绿,林冠重叠稠密,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一般可分为五层。其中,乔木可分为三层,外加灌木、幼树和草本层。由锥栗、荷木等散生的阳性巨树所组成的乔木第一亚层,林冠层不连续,呈半球状。这些巨树高达30多米,3至4个人携手才能合围。高大挺拔的树干,粗糙的树皮以及逐显苍老的枝干和树梢,一方面表明它们在森林中惟我独尊,不可替代的长者地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它们经过数百年的沧桑风雨,即将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乔木第二亚层由黄果厚壳桂、厚壳桂等主要种类构成。它们树干挺直,树皮光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显示出奋勇争先的勃勃生机。假以时日,它们将取代上层的高大古树。从乔木第三亚层往下,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层间植物,种类组成复杂繁多,反映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原始风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温暖、阴湿和静风,使庆云寺到半山亭一带,以及白云寺附近的山涧谷地上,分布着亚热带南部所特有的沟谷雨林。由凸脉榕、鱼尾葵、橄榄、肥荚红豆等组成的沟谷雨林,下与河岸林相接,上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相连。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倘佯于古林绿海之中,那离奇古怪,神秘玄妙的热带森林景观,会使你回味无穷,留连忘返。在那土壤浅薄的山坡上,雄伟壮观的板状根,形如板墙,牢固地支撑着仁面于、荔枝等参天大树,使之雄踞于林冠之首。五颜六色,千姿百志的藤蔓植物,有的圆粗如巨蟒,有的扁平如履带,有的则纤细如丝线。绕树而上,腾空飞挂于大树之间,纵横交织于林冠之上,无所不在地显示它们魔高一丈的生存本领。

植物种对生存空间的激烈争夺,使一些附生植物选择锥栗、荷木等大树苍老的枝干,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脆花兰、蜈蚣藤、狮子尾等在枝干上划地为营,将自己发达的根系深扎于树皮裂隙之间,巧取豪夺,繁衍生息。它们或攀附紧贴树干,或悬垂倒挂,宛如空中花园。植物世界生存竞争最残忍的一幕应是绞杀现象,本来依靠动物和鸟类将种子携带到宿主枝丫和树皮裂缝后,才得以萌发生长的榕树,凭着自己垂吊而下的气根网,将宿主团团抱住并绞杀致死,进而占据宿主的位置,求其自身的发展。在水桐木、青果榕等桑科榕属植物,以及水东哥的树干上,出现了开花结果的奇特现象,鱼尾葵更是别出心裁地从茎干或叶柄处长出一个硕大的花序,倒挂干顶,自成一景。其实老茎生花的植物多数为雌雄异株,将自己鲜艳的花朵显露于昆虫最易触及的位置,显示了植物对昆虫传粉的一种特殊适应。至此,你不得不惊叹自然界的博大精深。

鼎湖山遍地珍奇,满山宝藏。保护区1133平方千米范围内,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1845种野生高等植物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保护植物达22种,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更是多达30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孑遗植物桫椤,逃过了第四纪冰川浩劫,在鼎湖山生存下来,虽野生数量已寥寥无几,但其同门兄弟——黑桫椤却选择阴湿避风的地方安家落户,已成旺族。经过40年的保护和繁殖,一些珍稀濒危种类在鼎湖山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丁不旺。观光木、鸡毛松的后代早已融入植物大家庭中,随处可见其芳踪。而长叶竹柏则成了鼎湖山独特的行道树种,笑迎八方宾客。四方物种兼容并存荟萃于此,将鼎湖山装点得花枝招展,充满生机。

春天,油麻藤那圆粗的茎干上,则开出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禾雀花,似一群排列有序,振翅欲飞的禾雀。在林木稀疏的杜鹃山上,20多种华南杜鹃花竞相怒放。

初夏,锥栗、荷木盛花,一簇簇淡黄色的花球点缀在高低起伏、参差不齐的林冠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从而引来成群的蜂飞蝶舞。秋冬季节,山杜英、天料木、山乌桕的叶子由绿变红,似一抹血色涌动在暗绿丛中。鱼尾葵的果实嫣红如玛瑙,倒悬在笔直挺拔的茎干上,耀眼夺目。红花油茶那鲜红硕大的果实,会使你仿佛走进了春华秋实的苹果园。而桂花那浓郁、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人魄荡神游,飘飘欲仙。

生物学家把鼎湖山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植物并兼有多种用途。有以木质坚硬著称的格木、野生荔枝等优良的用材树种320多种,药用植物更是多达900种以上,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巴戟、肉桂、何首乌外,尚有能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紫花杜鹃,可医肝病的黄根豆,以及灵芝、马勃、霍克斯虫草等58种药用真菌,300多种野生园林观赏植物中,粤万年青、长生铁角蕨,以及各种兰花,在装扮大自然的同时,亦可美化居室,与人们朝夕相伴。20多种野生果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百年以上的野生荔枝、野生龙眼,虽然其果实己退化变质,苦涩难咽,但它们却是改良、复壮、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来源。10多种保健饮料植物中,苦丁茶、绞股蓝已受益于平常百姓,但被当代文豪郭沫若赞为“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葵斟满杯”的鼎湖特产紫背天葵,因锲生于悬崖石壁,数量稀少而十分珍贵。此外,还有油脂植物180多种,淀粉和芳香植物各40余种,纤维植物110多种,鞣料植物60多种。不胜枚举的资源植物,为人们监测、研究、保存、繁殖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鼎湖山作为保护、科研、科普基地,实行区、园、站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至1997年底,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330多篇。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扩展,鼎湖山已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保护区和定位站。鼎湖山以其独特自然地理条件、良好的科研基础,吸引大量的国外学者前来进行研究工作。近年来已接待了英、美、日、法、意、德、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芬兰、叙利亚、前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等17个国家的专家前来参观、考察。此外,与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也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平均每年港、台地区学者来访近80人次。并先后与美国史密斯研究院、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犹他大学生物系、蒲脱勒大学荷科布勒研究所、伊里诺斯大学森林系以及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费大学环境学院、亚查尔斯·史图特大学等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

鼎湖山凭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奇特多姿的自然景观,加之交通便利,吸引着各方游客。据统计,鼎湖山每年有游客6O~80万人次;大中专教学实习学生300-500人次中小学生夏、冬令营300-600人次。目前,鼎湖山不仅是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基地,而且在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生态平衡、旅游、科普、教学等方面发挥着多功能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