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面积只有11.33平方千米。至1999年底,全国共开辟了114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81524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九寨沟、卧龙、神农架、西双版纳、丰林等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奇山异水,有的还具有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银杏、珙桐等。
红松的故乡
红松,举世闻名的珍贵树种。它的故乡在哪里?
在东北小兴安岭南麓。那里有一个名叫丰林的自然保护区,红松林就集中生活在这个地区。
走进丰林自然保护区,走进茂密的原始红松林,我们立刻产生了拥抱大自然的冲动。涛涛林海,古树参天,植被茂盛,常见松鼠嬉戏林间,鸟儿盘旋头顶,清凉的露珠挂在叶梢,折射着朝霞的五光十色,晚霞与红松融合一体,森林成了一片火红世界。
丰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天然红松林分布中心。自第四纪冰川期以来,这里的原始红松林在长达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中,形成了如今这样独特的植被类型,成为我国珍贵而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这莽莽绿海中储藏着丰富的名贵药材,如刺五加、三棵针、五味于、贝母、天麻等;生长着许多绿色的山特产品,如木耳、猴头、木灵芝、蘑菇、榛子、都柿、山葡萄、山野菜(刺嫩芽、黄瓜香、蕨菜)等。可惜原来小兴安岭盛产的滑蘑、猴头等山珍,如今已很难采摘到了。
马鹿、驼鹿、黑熊、野猪,时常从林海中窜到山脚下寻找食物,只有这时,我们才能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在这浩瀚的林海中生活着6目12科52种兽类动物。、
遗憾的是,50年前曾居住这里的东北虎,如今已经绝迹了。飞翔在红松林间的花尾榛鸡俗称“飞龙”,是这片森林贡献给我们的一种珍禽。
在这些动物中许多以红松种子为食,如松鼠、星鸦等。它们“食”的过程也就是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所以说它们是红松林繁殖的功臣,它们岂止是吃,还不停地搬运、贮藏种子,调整了红松的立地分布,缩短了种子发芽期。动物以林为家,森林靠动物传播种子,扩大生活空间,它们之间这种依存关系是原始红松林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红松从幼树到结实,至少需要80年的漫长岁月。它们的生长规律是先长树高后长径粗。成年红松树高一般在10米以上,最高可达40多米,直冲云霄。红松还是长寿者,平均年龄达200多年。胸径一般为0.5米,在生命的旺盛期,其生长和结实能力达到高峰。虽然红松的寿命最长可达500年,但是达到200年以上时,它们便迈入成熟林的行列,开始了“更年期”。受自然因素影响、森林病虫害侵扰,壮年夭折的红松在原始林中屡见不鲜,正如进化沦的创始人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年6月下旬,红松原始林中总要出现一次飘撒“黄雨”的奇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景?原来是红松的雄花粉捣的鬼。大量飞扬的雄花粉汇集一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黄军”,漫天飞舞,于是奇景出现。这种奇景一般在6月22日左右出现,最早6月12日,最迟不过6月29日,散粉期约为5天左右,虽然短暂,却与第二年红松种子丰收密切相关,是由红松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黄雨出现的时间早晚主要受当地气候影响。“黄雨”是红松林的一大奇观,登上丰林自然保护区林中的铁制瞭望塔,俯视郁郁葱葱的松涛林海,微风拂动,黄色花粉组成的云海,在树冠上方滚动,不时飘然而下,形成“黄雨”。
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需要人类放弃眼前利益,把子孙后代的资源还给他们。
漫步长日山
长白山天池,天上的仙池,令人神往。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接壤,平均海拔500-1000米,主峰白头山海拔2744米。
天池原是一个火山口,近30O年来曾经三次喷发,火山熔岩覆盖了周围的过去,形成了现在的样子,火山日积水成湖,这就是大池的由来。
俯瞰天池,16座山峰环绕四周,波光粼粼的湖水,像蓝色的宝石镶嵌在群峰的中央。喷发的火山形成了温泉、怪石,也养育了茫茫林海,使这里成为动植物的“博物馆”。
海拔1000米以下,保持着原始风貌的红松针阔混交林,长白赤松、冷杉、紫杉、云杉点缀其间。长白赤松即“美人松”亭亭玉立,宛如窈窕淑女。北五味于、山葡萄、红藤子等藤本弯曲盘绕在乔灌木之间。
海拔1100-1800米,针叶林几乎独霸天下,红松好似星云点缀在云杉、冷杉林间。长白落叶松是这里的特有树种。
海拔1800-2100米,气温低,土质贫瘠,只有抗寒耐贫、生命力强的小乔木岳桦林,它们顽强地生存着,形成了高山矮曲林带。
海拔2100米以上,长白林海的高山冻原带。这里终年寒风凛冽,半年以上时光在冰天雪地中度过,所以只有地衣、苔藓,各种杜鹃、岩高兰、高山越橘、松毛翠等冻原植物在这里能够生长、繁殖。长白山的野生人参是宝贵的山珍。
长白山里不但生活着1800多种高等植物,而且有50多种兽类在此居住,28O多种鸟类在此筑巢,50种鱼类在此落户,1000多种昆虫在此安家。它们栖息繁衍于茂密的森林之中,使长白山充满了仙气。
濒临绝灭的东北虎,以及马鹿、紫貂、水獭、黑熊等野生动物奔跑在长白山的苍松翠柏林中;鸳鸯、黑鹤、绿头鸭等候鸟在林梢上歌唱。
长白山也是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的发源地。198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具有百万年以上历史的山脉,汇集了从温带到寒带的多种动植物物种,是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区域。
长白山是最理想的科研、考察基地,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天目神州秀
天目山东西两座峰,山顶上各有一个“天池”,宛如双目仰望蓝天,因此得名。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是长江和钱塘江部分支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素有“江南奇山”之称。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天目山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生物物种丰富而又古老。区内生的高等植物有2100余种,居住的脊椎动物有280余种,昆虫180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各有35种,且有37种植物、48种动物以天目命名。国内外采自天目山的植物模式标本55种,动物模式标本177种。
天目山的银杏、柳杉、金钱松,天目铁杉等素以“古、大、高、稀、美”著称。银杏以古见长;柳杉以大为尊;金钱松以高为奇;天目铁杉则以稀为美。
天目山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银杏的故乡。银杏起源于古生代,繁荣于中生代,第四纪冰川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银杏遭到灭顶之灾,惟独生活在西大目山中的银杏躲过了这场浩劫,成为惟一幸存的后裔。在海拔30O-1100米的山坡沟谷中,几百岁乃至千岁的银杏有200多株,且近一半由根基萌蘖形成次生树干。
天目山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大柳杉群落,胸径达100米以上的大柳杉有398株。宋代时被称为“千秋树”、清朝乾隆皇帝封之为“大树王”的柳杉,寿命长达2000余年,单株材积为75.42立方米。
有“冲天树”美誉的金钱松,最高株达56米,居全国之冠。
“地球独子”的天目铁杉,惟有西天目山幸存5株,它们的档案由国家直接管理。如今它们已经100多岁了。天目铁杉木质坚硬,如牛筋一样,当地老百姓叫它“牛筋树”,这种树很难成活。可喜的,是1990年浙江省有关科研单位成功地育活了1000株树苗,目前已人工栽植200多株。
天目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西汉时道人张道陵在此修炼。佛教也从晋代开始进人天目山寨,唐代初具规模,后发展到道宫、寺院、庙堂多达50处,僧众盈千,藏经无数。日本僧人把天目山视为祖山,天目山确是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的发祥地。
天目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皇朝太子前来探访。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北周文学家庾信、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苏轼、元代张羽、明代刘基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佳作。清乾隆皇帝曾二上天目山,并封树为王。
天目山更吸引了许多科学泰斗前来探究。明代李时珍多次上山采药,把天目山的8O0余种药物收人《本草纲目》。20世纪20年代,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钟补术、郑万钧、钟观光、胡先骕等先后在天目山发现了一大批珍稀植物。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多次到天目山考察冰川。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名流更是接踵而至。天目山保护区中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人与环境共处的宝贵经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如何保持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天目山保护区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
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不但碧水青山、风光旖旎,而且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模式标本产地,具有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系统。
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崇安、建阳、光泽三县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东南第一峰。
这座高峰恰似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阻挡北方寒流的入侵,夏季又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因而形成了气候温和、降水多、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
复杂的地形、充足的水热条件,又没有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因此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种生志类型。至今,在保护区内200平方千米的原生性亚热带植被如一座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在保护区内,奇花异草比比皆是,高等植物多达2400余种,低等植物有80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6种之多,如南方红豆杉、鹅掌揪、钟萼木、南方铁杉等等。
保护区更是许多野生动物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这里的鸟类有300种、兽类100余种、两栖类30多种、爬行类70多种。这里还有珍稀动物云豹、短尾猿、黄腹角雉、白鹏等。在两栖类和爬行动物中,崇安?(上髟下言)赡、三港雨蛙、丽棘蜥均为稀有种类。蛇类多达64种,有门种蛇的模式标本产自于此地,是名符其实的“蛇的王国”。
全世界现有昆虫33个目,武夷山就有对个目,已采到的昆虫多达5000种。据生物科学家预测,这里的昆虫种类大约有2万种以上。珍稀的金斑喙凤蝶、宽尾凤蝶就产在这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真不愧为“昆虫世界”。
这样一个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王国,怎不令外国的科学家垂涎三尺?怎么不成为外国偷猎的目标呢?因此,保卫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远在1699年,英国人即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桐关一带采集植物标本。1845年以来,英、法、美、德等国的传教士、生物学家纷纷来到武夷山采集标本。据统计,发现于武夷山的动植物新种达1000余种,许多生物新种模式标本产自武夷山的挂墩和大竹岗,现在都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里。早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挂墩和大竹岗就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和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1937~1938年,德国克拉伯列采到的昆虫标本有16万种之巨,如今都保存在德国波恩博物馆中。当时,克拉伯列大量雇用当地农民采标本,甚至使茶园荒芜。
目前,武夷山保护区仍然居住着2500多名村民,这对保护区的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进行保护自然与持续发展是保护区所面临的一个尖锐的矛盾。我们期待,从国家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妥善解决这个矛盾,使保护区的物种更加安全地生活、生存。
探秘神农架
如今的神农架,古时名叫“神龙架”。
神农架,古木参天,翼蔽如城,故亦名“木城”。相传神农氏在这里遍尝百草,研究药物性能。站在崇山峻岭之下遥望悬崖峭壁上的珍贵药草,他只好砍倒参天大树搭架而上,因此,当地人便把神农氏登临采药的这座高峰叫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把其南面的另一座高峰叫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这就是“神农架”的由来。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以北、汉水以南,主峰神农顶海拔3104.5米,号称“华中第一峰”。清代《兴山县志》称这里是“神农山”。
神农顶主峰下面是一大片原始箭竹林,丛丛箭竹林中伴生高山草甸。据称许多当地农民在竹林中发现过一种黑白相间的熊,称之为“花熊”。这种“花熊”是否就是大熊猫,如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神农架的板壁岩,多次发现所谓“野人”。20世纪80年代,曾有人在这里进行过“地毯式”的搜索,以为能够找到野人,结果不但没有搜索到野人,反而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可以说对保护区内所有动植物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骚扰。
金猴岭海拔3019米,是国宝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这里是上万亩的巴山冷杉、华山松、锐齿栎、桦树、山柳等树种组成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是神农架原始森林的代表。
根据历次科学考察获得的材料表明,至今神农架已查明有各类动物493种,其中,鱼类47种、两栖类动物23种、爬行动物40种、哺乳类动物75种、鸟类动物308种,到目前为止在收7集到的哺乳类动物标本中尚未发现新种或新亚种。
从野生动植物物种构成看,神农架恰是“交通要道”。这里的兽类属于古北界物种的占17.3%、属于东洋界物种的占66.7%;鸟类中,属于古北界的占21.6%、属于东洋界的占61.4%,其他属于广布界。从野生动物的种类可以看出,这里确是东西南北野生动物的交汇地。
在远古时代神农架曾是海洋,经过漫长变迁,逐渐隆起,经过多次造山运动,神农架山体终于被挤压抬升为华中最高峰,成为长江、汉水的分水岭。
在神农架满目苍翠的丛林里,随便转一转就会看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箭竹林和高山草甸。在这里还能找到几小片原始珙桐林,它可是第三纪留下的“活化石”。也还能找到几大片常绿阔叶林,这是其他相同纬度地区不多见的植物。
20世纪70年代,在海拔1700米的大九湖乡,曾有大面积的高山沼泽,因农业需要开挖了排水渠,大片沼泽地被改造成了农田,从此高山沼泽失去,极为可惜!
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很小,神衣架保存了一批号称活化石的古老孑遗物种。原始珙桐林、领春木、香果树、银杏、鹅掌楸等古老植物,在神农架这个天然避难所里,躲过了冰期,一直生存繁衍至今,被人们统称为“活化石”。
有植物自然就会有动物与之相伴。1996年,在红坪出土的完整的犀牛化石,其石化程度并不深,说明犀牛在神农架一带灭绝的年代并不十分久远。战国时期,楚国的勇士披犀甲作战,中药里也用犀角做良药,如不是当地有犀牛存在是做不到的。
在神农架南部还出上了长臂猿牙齿化石。在神农架西部还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巨猿化石在同一洞中埋葬,可以肯定古人类与巨猿共同生活过,巨猿是否在神农架某个特殊环境中侥幸生存下来,这是一个令现代人悬念的问题。
食肉目有华南虎、豹、熊、狼、豺、狐狸、小熊猫、灵猫、水獭、鼬獾等,灵长类有金丝猴、猕猴和红面猴等,偶蹄类有苏门羚、野猪、毛冠鹿、鹿子、香獐、狍子、斑羚等,鸟类更是数不胜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海拔800米左右的神农架小当阳,生长着一株巨大的铁坚杉,俗称“千年杉王”。
铁坚杉,又称铁坚油杉,系松科油杉属植物,是我国的特有树种,为第三纪孑遗的古老珍稀植物之一,对研究第三纪的气候、植被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
紧靠神农顶的麂子山2800米处,生长着一株千岁香柏树。香柏树又叫铺地柏,野生状态下一般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生长比较缓慢。这株香柏树高不过0.8米,而侧向延伸的柏枝自然成一圆形,直径6米,自然覆盖的面积近30平方米。不管春夏秋冬,它始终保持一片绿色,生长上千年还生机盎然,总能带给人们一种春天的感受。凡参观过此树的人无不被它与自然顽强抗争、不畏严寒的精神所折服。
香果树俗称野批杷,为茜草科落叶大乔木,一般高30米,也是我国特产的单种稀有珍贵植物,同样为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树种。它们自然地分布在神农架保护区海拔600-1400米的山坡或山谷沟边的林子中。最大的一株高38米,胸径2.43米,树龄500年以上,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粗大的野生香果树。因具有花大、花期长、花色鲜艳等特点,香果树被列为观赏植物的珍品。香果树是研究种质遗传多样性和潜在变异的宝库。
五月,当你走进神农架,突然发现远处一棵棵树上有许多白鸽展翅欲飞,其实那并不是白鸽,而是树上盛开的鲜花,这使是大名鼎鼎的鸽子树——珙桐。
“珙桐俗称水梨木,属蓝果树科,也是经过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孑遗下来的古老、珍稀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珙桐树的花奇特而美丽,其球形花序前有个尖尖的“嘴壳”,活似鸽子的头,两片乳白色大苞片,酷似鸽子的双翅,满树的花朵如白鸽群栖、展翅欲飞,所以获得“鸽子树”的美名,又因它是我国独有的稀有树种,所以又有“我国鸽子树”之称。
由于它的古老性和独特性,对于研究古植物学、古气象学、古老地理学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神农架的常绿阔叶林中珙桐分布较广,其种子坚硬不易萌发,但通过神农架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已成功繁殖出一批珙桐苗,并且有望人工栽植成片的珙桐。
神农架保护区内四季都有鲜花植物。每当春天来临,一朵朵雪白的玉兰花绽放枝头,传递春天来临的信息,故当地人又把它称之为迎春花。在1982年植物考察中,发现一种生长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野菊花,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期特长,可持续2~3个月,还可进行二茬收获。因其全株都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又特产在神农架,故取名为神农香菊。冬天,雪花飞舞,野生腊梅花竞相开放,百米以外可闻其芳香,使人心旷神恰。在神农架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就有15种之多的杜鹃花、杜鹃兰、独花兰等各种兰科植物近40种。
神农架素有“中草药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的中草药植物就有1888种。这里的中草药植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疗效奇特。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既是绿色植物的宝库,更是观赏植物的宝库。有的已被发现,有的还身处“闺阁”,发现和保护好神农架的观赏植物资源,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生活在神衣架保护区的金丝猴属川金丝猴,它披着一身金色艳丽的长毛,长着一对蓝宝石般的眼睛,机敏灵活,十分招人喜爱。它们常年生活在海拔1800~270O米左右的林莽之中,一般群居,70至2O0只为一个生态群。
这个生态群俨然是一个社会组织,它们中有猴王,猴群的一切活动都听从它的安排和调遣。它们还有多种语言和信号,猴群如迁移至一片山林,它们一边分散活动和觅食,一边发出“依——,依——”的鸣叫声,这是一种相互联络的信号。一只猴子发出这种叫声,附近的猴子便随声附和,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只要听到金丝猴的这种叫声,就能判断出它们活动所在的位置。金丝猴相当机敏,它们每到一处山林活动,四边都布有“哨猴”,一旦发现“情况”哨猴便会发出短促而尖锐的叫声“哦喳!”,这是一种警报声。猴王听到这种警报,便会根据情况发出指令。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既是绿色宝库,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发现和保护好神农架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将是对子孙后代做出的巨大贡献。
如画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距成都400多千米。
九寨沟的奇山异水恰似一处仙境,更是一个动植物的王国,是全国惟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桂冠的胜地,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财富。
九寨沟古称中羊峒,后因沟内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据《松潘县志》记载:“翠海,县城东北100余公里,中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故名。”因多种原因,现仅保留了荷叶、树正、则查洼、扎如4个寨子。
数千年来,九寨沟隐藏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沧桑变迁全随自然,人类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沟内只有马道和山间小路。在这里藏族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山高地偏、交通闭塞,他们很少出寨,也很少有人进入,因此九寨沟一向鲜为人知。
直到1975年九寨沟才被发现。为了保护这里世上少有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国家批准建立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奇特地貌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地貌过程。古老的地质构造奠定了现代地貌发育的基本格架和发展方向。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兴起,塑造了如今九寨沟这样高原斜面上缓缓倾斜的“Y”字形水系格局。第四纪晚期时,在地质作用下这里的地貌进一步发育,区内的许多分水岭山地海拔已达到4000米以上,高山上发育了冰川。冰川从冰斗、悬谷中溢流出来,山谷冰川伸展到海拔2800米的谷底。
海拔2800米以下地区,由于冰川未直接到达,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箭竹等孑遗生物残存下来。冰川后期的气候适宜时期,在海拔2000~4700米的高寒范围内的山地、谷地地段,流水作用、生物作用、喀斯特作用得到了最旺盛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碳酸钙沉积物形成了钙华堤坝,堵塞水流,形成湖泊水流的外溢下泻,形成高大的瀑布或低矮的跌水。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九寨沟的高山和湖泊。
保护区内有114个翠海(高山湖泊)、17个瀑布、5处滩流、47眼泉水、11段湍流,以1870米的海拔高差,在12座雪峰之间珠连玉接,呈“Y”字型串珠逶迤50余千米。
湖泊与瀑布、溪流、河滩、山泉交错映衬是九寨沟风光的又一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与风韵。一道道溪流形成节奏明快的叠瀑,水至开阔处,形成九寨沟有名的珍珠滩和珍珠滩瀑布,气势磅薄,分外壮观。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的过渡地带,各种地貌作用交错复台,各种地貌建造类型之多样,结构组成成分之多样,景观类型之集中,在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中独树一帜。
九寨沟这个多种自然要素交汇的地区,成为多种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天堂。这里有天然林近30O平方千米,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据调查,这里有植物2500余种,其中有少见的独叶草、星叶草、箭竹等白垩纪、第三纪初的孑遗植物等,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二、三级植物如白皮云杉、岷江柏木、领春木等7种,还有200种色彩斑斓的藻类植物。区内有脊椎动物约170种,鸟类14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天鹅、鸳鸯等17种。
领春木,迄今为止在九寨沟内仅发现一株,为史前孑遗,不少游人常常徘徊树前,不忍离去。它那尚未形成花冠的“花”,为我们研究树木进化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三尖杉,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植物学家常常通过对它的研究,以探索我国植物区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关系,从中找到我国的植物种属与欧洲、亚洲乃至北美等地方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三尖杉的经济价值是很高的。从它的树叶中提取的抗癌药物——三尖杉酯碱,国际市场价格为300万美元1千克,被誉为“超级商品”。
红豆杉——树中寿星,也是一种很珍贵的植物。它常绿不枯、浓荫密市、固定表地、覆盖地面,雨水被树冠截流而缓缓下落,地下水被树根涵养而涓涓出流。所以有的虽然长在村庄附近,藏族群众仍敬若神明,不肯斧钺相加,因而千年常青。红豆杉的寿命很长,可达2000年,种子含油30%以上,入药可驱蛔虫、消积食,木质优良、水湿不腐。
在九寨沟阴湿林下,可见到大面积的独叶草。独叶草是我国西部特有的毛莨科植物。它的圆形叶上的二歧分叉式叶脉,是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一种重要依据。在森林被砍伐的地方,独叶草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阴湿环境,苔蘚层植物形成的厚毡状苔蘚同时也销声匿迹。
步入九寨沟原始森林,厚厚的枝状地衣布满了林地。小憩林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悬挂在树枝上的长松萝奇丽的扁枝衣、刚劲的香柏树、伟岸的五角枫……
喇叭粉石蕊,给林中小灌木披上绿茸茸的“伪装”。
地衣的装扮使九寨沟林间的石头变得蓝瓦瓦、青幽幽。那铺满鹿蕊、绒珊瑚枝等的参岩石,似乎在向远方来的游客述说,它们是怎样使九寨沟的石头孕育着青春活力的。然而,只要大气中出现少许的有害物质,藻菌间微妙的生物平衡即刻就被破坏,因此地衣有着对大气的临测能力。它们的这种能力比人类高出1000多倍。哪里的空气中含有6×10-8二氧化硫,地衣就会从哪里消失。
九寨沟藻类共有6门32科74属212种。其中属我国文献中尚未记载过的有43种(包括变种)。九寨沟广泛分布的大量藻类,为保护区内水体的净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它们也为我国研究藻类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过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九寨沟特殊的旅游价值名扬海内外,各地学者、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兴起,既为九寨沟及其当地的社区经济带来了活力,也使保护区管理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保护区既肩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原貌的责任,也有扶持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重任,为此确定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
首先,他们进行了旅游管理规划,并教育保护区内居民转变角色,促进居民向九寨沟主人的转变,自觉参与保护。
其次,将区内土地全部退耕还林,将居住在保护核心区的居民迁出,并组织他们从事旅游服务和参与保护工作,使他们走上致富路。
良好的旅游环境、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当地居民自觉参与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使九寨沟保护区内保护与持续发展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