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综合利用与核算 | 自然资源学报 (第13卷 第2期) |
浙江省港湾区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
浙江省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港湾区资源丰富多样,是海水增养殖、发展海洋产业的基地,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良好、半封闭型的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为例,对港湾区资源与持续利用问题进行研究。 1 港湾的基本概况 浙江省主要港湾有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浦坝港、漩门湾、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其中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是半封闭型海湾。 象山港是一个界于穿山半岛与象山半岛之间的狭长形海湾,由东北向西南伸入内陆,长 61km,总面积 560km2,岸线曲折,总长 400km。港内纳入大小溪流 95 条,年平均径流量为 12×108m3。港湾内有大小岛屿 59 个,总面积约 10km2,以缸牌山岛面积最大,为 3km2。主要支港湾有西沪港、黄墩港、铁港等。 三门湾为一囊状宽浅的海湾,纵深 40km,总面积 775km2,岸线总长 304km。白溪、清溪、中堡溪、海游溪、亭旁溪等注入湾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4.4×108m3。主要支港湾有岳井洋、健跳港、胡陈港等。 乐清湾原是潮流通道型湾道,自东部漩门港堵港后才形成一个向南开口的半封闭型港湾,东部为玉环丘陵半岛。乐清湾纵深 42km,总面积为 463.6km2,岸线长 184.7km。大荆溪、水涨溪、白溪、清江、淡溪等注入湾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0.29×108m3。湾内有江岩山、毛埏山、大小横床和大小青山等 20 余个岛屿。主要支港湾有清江、漩门、江厦等。 2 港湾区资源特征 2.1 海涂资源 港湾区海涂面积大,是浙江省海涂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三大港湾中共有海涂面积 687.2km2( 表 1),占港湾总面积的 38.21%,以三门湾海涂面积最大,乐清湾次之;分布集中连片,单片面积在 3000hm2 以上的海涂在乐清湾有三片,即清江北涂片、蒲岐—翁洋片和漩门内片,三门湾有蛇盘涂和下洋涂二片,象山港的海涂集中分布在三大支汊港湾中;涂面比较稳定,部分处于缓慢淤涨状态,土质以中粘和重粘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都超过 1.5%。根据岸滩动态、涂面质地、宽度、生物量、波浪等因素对海涂资源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象山港的铁港、黄墩港和西沪港内海涂、三门湾的下洋涂、蛇盘东西海涂、乐清湾的漩门内海涂及清江北片海涂都属于水产增养殖的一等地,也是浙江省水产增养殖条件最好的海涂资源。 表 1 海涂面积分布及状态
港湾的海涂虽然总体上是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但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围垦,海涂淤涨速度跟不上围垦速度。因此,三大港湾中的高潮带海涂大部分已被围垦,现存高潮带海涂面积小,只有 28.4km2,仅占海涂总面积的 9.8%,而中潮带和低潮带海涂面积较大,分别占 47.8% 和 42.4%。宜于围垦的海涂主要是集中连片的高潮带海涂,而中潮带与低潮带海涂则宜于水产养殖。 2.2 生物资源 港湾内既有典型的海洋性鱼类来港,又有定居性鱼类和潮间带生物栖息、生长和繁殖。水中风浪小,透明度高,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年平均量为 183mg/m3,为鱼虾贝类增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有利于水产资源集中分布。港湾潮间带年平均生物量高,达 76.57g/m2,栖息密度大,达 558.9 个/m2,其分布一般是湾顶>湾口,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 190 多种,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总量的 82.3%,甲壳类种类较少,仅占 7.7%,经济价值较高的软体动物有牡蛎、泥蚶、毛蚶、缢蛏、青蛤、泥螺等,低值贝类也很丰富,可作养殖鱼虾的饵料;游泳生物 210 种,其中鱼类 124 种,虾类 30 种,鱼类占渔获总量的 88%,主要经济鱼类有斑䎬、黑鲷、东方、鲻鱼、梭鱼、鲈鱼、黄鲫等;蟹类以大型的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为主。在春季,一些主要海洋性经济鱼类来港繁殖索饵,形成鱼汛。 港湾区 60% 以上的岸线为淤泥或沙质泥岸,质细,滩宽 200~1000m,坡度 0.2%~0.8%,宜于贝类增养殖。象山港内外水体循环交换更新一次的周期约为半个月,乐清湾、三门湾略短。乐清湾内有三股旋转流[1]。这些水文特征对海涂贝类苗种自然增殖和养殖极为有利,一般双壳幼体的浮游期为 10d 左右,湾内海水交换周期较长及湾内旋转流的存在,可减少贝类浮游幼体逸出湾外,有利于贝苗在湾内附着。因此,三大港湾内的贝类苗种数量丰裕,是浙江省海涂贝类的重要苗种生产和增养殖基地。 2.3 潮汐能源 三大港湾都属正规的半日潮,潮差自口门向湾内渐增。以乐清湾潮差最大,平均潮差为 4.2m,最大潮差达 8.43m;其次是三门湾,平均潮差为 4.25m,象山港平均潮差为 3.91m[1]。三大港湾的口门都有大小岛屿作为屏障,为港湾潮汐能开发提供了宽度较窄的港口电站坝址。在三门湾湾口的牛山—南田建坝,库区面积达 484km2,可装机 194×104kW,年发电量 53.4×108kW·h。象山港的湾口西泽坝址,库区面积可达 302km2,可装机 60.6×104kW,年发电量可达 16.6×108kW·h。乐清湾口筑坝建库,库区可达 250km2,可装机 55×104kW,年发电量 23.4×108kW·h。此外,港湾内汊港众多,潮能密度大,水面宽度窄,开发条件好。如在象山港的黄墩港、铁港和西沪港三处汊港湾口建坝,可分别装机 5×104kW、15×104kW 和 10×104kW,年发电量分别为 1.24×108kW·h、3.64×108kW·h 和 2.65×108kW·h。在三门湾的岳井洋和健跳港两处汊港湾口建坝,可分别装机 4.26×104kW 和 3×104kW,年发电量分别为 1.13×108kW·h 和 8.7×107kW·h。 2.4 港口资源 港湾内三面环山,避风条件好,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象山港为狭长形,涨潮流速小,落潮流速大,有利于航道水深的维持,口门较宽广,约 20km,港湾内较窄,约在 3~8km 之间,水深一般为 10~20m,已建有横山、湖头渡、薛岙、西泽等小型民用港口。此外还有狮子口的强蛟、黄墩港口的峡山等港口资源有待开发,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 0.6km,适宜建 5000 吨级码头泊位。 三门湾内的健跳港位于健跳江北岸,口门有大、小狗头等岛屿,北岸有螺丝山,南岸有园山等屏障,是三门湾内最好的避风良港,水深 9~30m,可开发利用岸线 5.4km,具有建万吨级泊位的水域条件,是浙中地区最好的天然良港。 乐清湾口东岸的大麦屿岸段,水域宽阔,北、东、南三面环山,湾口有大、小门岛等岛屿为屏障,是天然的避风港,岸线顺直、稳定[2],水深大多为 9~12m,最深达 41m,深水区宽达 4.5km,锚泊水域面积 40km2,可利用岸线 11km,可建 1~5 万吨级以上泊位 30 个,10 万吨级以上泊位 25 个,航道水深大于 10.8m,是浙南地区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 3 港湾区资源开发的原则 3.1 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综合性开发原则 港湾区是水产资源、海涂资源、潮汐能源及港口资源的富集区。当多种资源富集在同一处时,某种资源的开发,会使另一种资源受到影响。如象山港的水产、海涂和潮汐能三种资源主要集中在西沪港、铁港和黄墩港三处汊港湾中,汊港湾的堵港蓄淡或建潮汐电站会导致港道不同程度的淤积,还会引起潮差减小及汊港内外水体交换量减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港湾的生态环境最适宜贝、藻、鱼、虾类水产增养殖,其主导利用方向应是海水的增养殖。由于港湾区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宜性及开发利用的多层次性,应正确处理主导利用方向和综合开发的关系,以资源优势定主导利用方向,围绕主导方向实行综合开发,实现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开发。即实行以海水增养殖为主导的潮汐能、港口资源综合开发。 3.2 生态经济原则 港湾区处于海陆经济开发的枢纽地带,是来自陆域和海域开发利用中污染物的接受区。由于入湾河流短小,径流量不大,海水交换更新时间较长,易受污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必须按生态观点和生态经济原则,合理布局沿岸工业,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港湾区的资源大部分是可更新资源和增长型资源,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保护资源生态增长量与开发量之间的平衡。港口资源、潮汐资源、水产资源的开发要求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因此,要充分估计环境影响的滞后作用,由于资源开发活动节律和环境演变节律不同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滞后作用,特别是潮汐能的开发、堵港蓄淡工程等,要充分考虑筑坝堵港后潮流量的变化对淤积及水产增养殖的影响。 4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 充分利用海涂,发展增养殖业 在目前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浅海养殖只能限于隐蔽半隐蔽型港湾。浙江省可养殖浅海面积的 58% 集中在象山港、三门湾和乐清湾,可养殖海涂有 330.3km2,其中以乐清湾可养面积最大,达 177km2,三门湾为 80km2,象山港为 73.3km2。发展增养殖业应充分发挥可养殖面积广,水产资源种类多,增养殖条件好这一优势,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引进和试养高产新品种,大力发展海珍品,加强对珍稀鱼类的人工孵化增殖科技攻关,采用细胞、胚胞和遗传工程,开展对虾、珍珠贝、名贵鱼类等多倍体孵化育苗及工厂化养殖,逐步把港湾建成养殖生产专业化、企业化的水产养殖基地。根据生态适宜性原则,应重点建设乐清湾、三门湾海涂贝类养殖和蛏子苗种基地。乐清湾还可建成为鲻鱼、对虾等港养基地。把象山港建设成为藻、贝、鱼、虾综合养殖基地,同时,根据海涂和海域条件,可分为狮子口内的鱼、虾、贝、藻养殖区和贝类苗种增养殖区,黄墩港和西沪港的贝类增养殖区,象山港口域的缢蛏、鱼虾、紫菜养殖区和蚶苗繁殖区,象山港主港海域的海带养殖、鱼虾增殖和小型捕捞作业区[3]。 4.2 合理开发利用潮汐能源 兴建潮汐电站不需要支付移民安置费用及淹没土地补偿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站造价与兴建常规电站相比日趋下降。同时,在潮汐电站水库内仍可以发展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港湾资源。乐清湾的江厦潮汐电站已投入运行多年,为潮汐能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港湾既是潮汐能的富集区,同时又是优良的避风港,港口建设需要保护航道畅通,因此,筑坝建大中型潮汐电站时必须要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不能盲目上马。目前应选择少数潮差大,建坝条件好,潮流含沙量少的较小汊港优先开发,适度开发小汊港的潮汐能。 乐清湾的潮差最大,江岩山坝址处年平均潮差 4.51m,潮汐能密度大,含沙量低,大潮日的平均含沙量为 0.5kg/m3,库内不易严重淤积,湾口相对较窄,坝线较短。70 年代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对乐清湾进行了较系统的技术经济调查和初步勘测。1983 年 5 月浙江省科协又组织了有关专家对乐清湾潮汐能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这些调查研究为潮汐能、水产增养殖及港口资源的综合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料。可在江岩山处筑坝,建立大型潮汐试验电站,库区面积为 216km2,可装机 55×104kW,年发电量 20.7×108kW·h(图 1)。据预测,在无水泵蓄能的电站运行情况下,库内高潮位降低 0.7m,低潮位升高 0.4m[1],纳潮量减少约 24%,将会使库内海水养殖面积缩小。但可对电站与泄水闸的布置作出多种方案比较研究,并采用水泵蓄能等工程技术措施,根据生态经济原则,使库内高潮位降幅和低潮位升幅变小,使其对水产养殖影响减小到最小限度。 图 1 三大港湾的海涂、港口、潮汐能资源分布 三门湾的健跳港内的潮汐能丰富,在凤凰山处建坝,淤积现象不严重[4],对港口建设影响也不大,可装机 2×104kW。象山港的潮汐能主要集中在西沪港、铁港和黄墩港三处汊港中,同时,这三大汊港又是水产、海涂资源的富集区。根据潮汐的吞吐量、淤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数学模拟,黄墩港上兴建潮汐电站对象山港的淤积和海水养殖影响最小[1]。按照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综合开发原则,可选择较小的黄墩港先兴建中等规模的潮汐试验电站,作为综合开发象山港潮汐能和水产资源的试验场。 4.3 积极开发港口资源 三门湾的健跳港是台州市域内最好的深水港口,港内呈壶状,潮容量大,水质清,口外有大小岛屿为屏,港址的陆域条件好,南岸有成片的滩涂可供建港使用,附近又有健跳镇可供依托。港区有公路与三门县及其他邻县联系,但系山路、弯多,大宗货物运输不便。根据浙江省和浙中沿海的港口布局及港口资源条件,可把健跳港建成为台州地区的深水港,发展火电、机械、建材和造船等为主的港口工业,承担台州市万吨级以上的船泊进出口岸,以补海门港之不足。为此,应改善港口的疏运系统,建设连通海门港的一级公路。 乐清湾的大麦屿深水港是浙南地区的主要深水港口资源分布区,距温州市 29 海里,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深水良港。但港区后方陆域狭小,水资源短缺,无铁路与内陆腹地联系,陆上集疏条件较差。只宜开发建设为大吨位散货水水中转和系泊过驳的深水港口,为闽北、温州、台州地区中转煤炭等物质,并可在港区建火电站。该港区位于瓯江口外,兼有河海港的优势,大麦屿深水港的兴建,可弥补温州市没有 5 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之不足。将来乐清湾江岩山潮汐电站的兴建,其坝基可作为温州连接大麦屿港的便捷快速干道或铁路路基,可大力改善港口疏运问题。 象山港分属鄞县、奉化县、宁海县和象山县,由于行政分割,南北两岸交通联系不便,现有港口设施落后,规模小,应加强现有港口的扩建和改建,改善港口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通港公路等级。黄墩港内的薛岙港是宁海县的煤炭、化肥进口和本地建材、土特产出口港,只能停靠 300t 以下的货船,已不能适应宁海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黄墩港潮汐电站的兴建,港口发展也应向黄墩港口的峡山港方向发展,峡山港资源条件可建千吨级以上的泊位,兴建峡山港和扩宽通港公路,可改善宁海县交通运输条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适度围涂,严格控制堵港蓄淡 三门湾内已围垦海涂 6.67×103hm2,较大的堵港工程 5~6 处,其中大塘港和胡陈港的堵港工程是浙江省内大型堵港工程,主要用来蓄淡,解决淡水资源不足。堵港蓄淡工程对三门湾的自然环境破坏性很大,应予以制止[5]。对部分宜于围垦利用的海涂,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在保证水产养殖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围垦高潮带海涂,扩大耕地面积,以缓解沿湾诸县人多地少的矛盾。根据以养殖为主的原则,实行高潮海涂围垦,中低潮海涂养殖。可在集中连片的下洋涂和蛇盘涂等处围垦。宁海县的下洋涂是三门湾内面积最大的一片海涂,可围垦高程较高的海涂 2.67×103hm2,围垦后对蛏子等养殖的影响不大。 乐清湾内有高潮带海涂 2.63×103hm2,集中分布在弯顶和西侧清江以南的岸段。乐清湾周围各县人多耕地少,可实行高涂围垦,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可先围垦清江以南的高潮带海涂等。堵港蓄淡工程与海水增养殖矛盾大,应严格控制。 4.5 大力开发沿岸淡水资源,解决工农业用水问题 港湾四周丘陵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400~1600mm,三大港湾流域的年径流总量 56.69×108m3,但由于河流短小,集水面积不大,径流大部分直接入海,利用率低,目前地表水的利用率只有 8%。因此,港湾周边地区淡水资源较缺乏,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旱季时供水更为紧张。工农业争水矛盾突出,特别是象山半岛和玉环半岛,沿湾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港湾区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港湾区要确保港湾用于水产养殖,严格限制堵港蓄淡,就必须采取开源、保护与管理等综合措施,解决淡水的供需矛盾。一是新建、扩建中、小型水库及山塘和坑塘,增加蓄水能力,提高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利用率;二是加强水源保护,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蓄水作用;三是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本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12.58×108m3,目前只利用 5% 左右,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四是利用屋顶栏蓄雨水供日常生活用[6];五是严格控制耗水性工业的发展。 4.6 防治污染,保护港湾水产养殖与苗种基地的生态环境 港湾四周环陆,陆域水体直接排入港湾,每年接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为 10×106t,来自港口以及船舶的污水 15×104t,由海上船舶的排污以及溪河入海的油类 70t,致使海水中油类普遍检出;每年入海的重金属(汞、铜、锌、铅、镉)约 400t,有机氯 5×104t。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污染点源越来越多,排污量也越来越大。港湾纳入的溪流短小,径流量不大,湾内水体循环交换周期较长,水体的净化能力有限。为了防止港湾水体污染,保护港湾水产增养殖基地和种苗基地,港湾沿岸不能发展大型或有污染性的工业,不得任意向湾内排放污染物质。应整顿小电镀工业,制定小印染、造纸、小化工和食品工业的区域性废水排放标准,控制排放总量,对直接入海的河溪,要保持其不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水质要求,沿岸医疗单位的废水也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止病原体污染水域或海产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植斌,男,1957 年生,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系统评价、开发与规划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发表论文 40 余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