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保论坛∶趣文

西部发展与国内和国际要素流动

邹蓝

沿海要素流入弥合东西部发展差距

  九十年代以来,沿海企业成本迅速上升,驱使部分企业向成本较低的西部转移,九十年代后期中央强化西部开发战略,这样的流动显著加快。

  乐百氏兼并成都一家水厂。科龙兼并成都发动机集团。康佳购并重庆无线电三厂。TCL 重组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

  浙江开开集团兼并昆明啤酒厂。济南轻骑集团在成都建成摩托车的总装厂。鲁宏集团在乌鲁木齐建立生产塑钢型材的鲁新建材厂。

  据不完全统计,90 年代以来浙江在西部 11 个省、市、区中的投资总额,达到 864 亿元。2000 年,浙江再次投资 63 亿元,与新疆、甘肃签订 163 个合作项目。

  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吸引东部投资的主要领域,也显示东西优势的互补。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在新疆公开处置收购价值达 2.17 亿元不良资产,2000 年内已有 28 个项目签订了租赁协议,协议租金达 6021.4 万元。这表明,西部开发对于西部沉淀的和不良的资产,也有重新启动的作用。

  东部要素向西部的流动,无疑会促进西部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类似的过程。

  日本自五十年代未,因汇率上升、经济发展强劲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诸原因,劳动力密集型低利产业开始向外输出。日本产业转移带动四小龙的发展,而日本则能专注于电子等高科技部门的扩张。

  四小龙为降低成本而在七十年代向东盟国家及其中国沿海转移玩具、电子产品生产和组装、制鞋、服装等产业,也拉动了这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同时四小龙则也将其产业结构升级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台湾投资随两岸关系缓和,自 1983 年起进入大陆。到九十年代后期,因成本和污染限制等因素,台资加速进入大陆。

  韩国八十年代以来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随着中韩关系的逐步正常化,韩资企业外迁者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增加很快。

  如前所述,中国沿海发展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企业成本上升,接近企业难以承受的临界点,所以企业外迁的进程已开始。1998 年上海鼓励传统产业向南非,拉美,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中国与日本及四小龙国家地区不同者在于,中国的版图大而国内区域发展差距也较大,产业迁移的全过程可以发生在国内。

  蔗糖业从广东向粤西、广西和云南转移;沿海纺织业从迁往苏北、湖北、新疆等,即是证明。

  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实施紧缩政策,导致泡沫破灭,库存提高,失业增加,收入减少。各地均竭力维持经济稳定,以维持就业和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沿海各地一方面将部分产业外迁,以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则竭力将原有企业迁移到本行政区内的欠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深圳山东江苏和广东等省和市都先后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企业成本高涨的燃眉之急,又解决本省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问题。

  这些对西部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是从中长期看,行政干预无法阻挡沿海要素向低成本的西部转移。

西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中国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释放出来的动力,另外一方面得益于开放带来的新要素。西部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方面是改革进展慢于东部,另外一方面,开放带来的新要素比沿海少。

  但是,在普遍发展滞后的局面中,西部边境地区若干点,如云南德宏,新疆伊犁和塔城,内蒙古呼伦贝尔等边境贫困地区,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有超常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开放边境贸易。

  因此,西部要加快发展,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在开放方面,西部市场的潜力也很大。在西部除了本身的市场外,还连接着巨大的境外市场:大西南面对的东南亚国家和大西北面对的中亚和俄罗斯。

  九十年代初发展迅速的边境贸易,突出了周边国家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西部的产业结构与中亚共和国相似,以资源和采掘工业为主,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生产能力很弱。中国改革开放后,轻工产品等消费品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中亚共和国产业结构依旧。经互会解体导致苏联东欧的国际分工关系中断后,民生需求的消费品,就难以得到满足。中国廉价的出口,正好可以作为部分替代。而缺乏硬通货,则以当地盛产的原材料和资源产品出口抵偿。

  在大西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经济地理特点都是南部发达,紧邻中国的北部不发达,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个差距。

  这样的国际发展差距,是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要素流动的基础。

  九十年代后期,缅甸加入东盟,中国对边贸政策也有关税及税务上的调整,加大了交易成本,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缅边境贸易量有所下降。随着东南亚国家走出危机,贸易量又开始回升。受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云南西双版纳州的边境贸易额曾跌至最繁荣时期的 60% 左右。但 2000 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1-7 月的贸易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60%,为 2.3 亿元。在这个边境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日用百货等商品,进口水果等农产品。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占整个贸易的 80%。

  在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方面,最近增长趋势明显。2000 年 12 月在广西东兴举办的中越边贸洽谈会上,越南对于中国产品,如中高档家用电器和机电工程设备的需求有明显增加。这是因为,2000 年上半年,越南的 GDP 增长达 6.2%,购买力回升,同时,二十多年前中国援助建设的工厂,设备老化而需要更新。

  在另外一方面,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有了进展。

  “湄公河沿岸国家地区发展计划”在 1992 年提出、得到亚洲开发银行资助,旨在促进沿岸各国的合作。如今,优先考虑的 7 个方面是交通、能源、电讯、环境、人力资源、贸易和旅游。在 7 年的时间里,已投入 6.99 亿美元。

  同时中国开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尤其表现在东盟 10 国加中日韩 3 国的多边合作。泛亚铁路计划的设计,中国与缅甸公路是湄公河流域四国决定立即实施的项目。这条公路穿越缅甸、直抵安达曼海,可以给中国与东南亚,特别是缅甸的合作带来很大好处。铁路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全面经济合作。中国对东盟的态度,比以前有很大转变。

  对东盟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旅游市场。东盟国家增长势头自金融危机后明显恢复,与中国经济合作会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大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也趋向紧密。

  在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往来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首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图们江流域合作将东北、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五个国家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西北,则是甘肃和新疆与蒙古西部和俄罗斯、中亚共和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国的北疆铁路与中亚的土西铁路网络连接,新疆几个大型边境口岸都对中亚开放边境贸易。

  中亚富有石油资源,又是邻近中国,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石油进口每年都在增加。估计到 2015 年,中国对能源需求,占亚洲总需求的一半。中国国内最多只能达到年产 16500 万吨的水平。而到 2010 年,中国每年对石油的实际需求量将达到三亿吨,缺口只能靠进口。石油的短缺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地缘角度看,中亚应是中国下一个世纪石油主要供应地。

  从 1994 年起,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中亚,并和俄、哈、吉、塔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奠定了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1997 年江泽民在阿拉木图与这些国家的首脑会晤时讨论了经济合作问题。此前,中国在中亚石油招标中,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一个 95 亿美元的合同开发哈西部的两个油田,并修建从那里到克拉玛依的输油管。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中国还计划把西气东输的管道与中亚管道相通,把中亚和新疆的石油输往中国东部。中国在欧亚几十个国家参与的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的“塔奇卡计划”(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计划)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在大西北与中亚和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合作,以及双方稳定的政治关系,将有助于维持西北,特别是新疆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对于西部大开发,有积极意义。中国与中亚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在新世纪将有很大的潜力。

  苏联解体使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原有的经济关系中断,导致独联体各国的生产下降 50% 左右。而解决旧的劳动分工体系解体所带来的问题并实现经济转轨,需要大量的投资并在同时采取新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方法和制度。鉴于国内资金严重不足,引进外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国内经济形势,治安环境、恶性通货膨胀,使外资止步不前。

  中亚五国在独立后,都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移民潮流,主流是俄罗斯人离开中亚。虽然外移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不算太大,但是其影响非常深远。因为迁移走的,大多数是技术人才。失去这些人才,中亚国家的社会经济恢复大受影响。培养新的专业人员需要时间和开支,而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均扩大了社会开支,主要在社会福利方面,挤占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开支,使人才培养更困难。

  中亚各国都很重视与中国发展贸易。1992 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1993 年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达到 4.34 亿美元,1997 年中国购买哈国的一个油田,其单项价值就达 97 亿美元,中国以现货加硬通货的方式支付。这是中哈贸易转向全面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与整个中亚国家进行深入合作的起点。目前,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与吉,塔、土的贸易也在发展扩大之中。

  总体上说,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及经济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贸易上,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很少。而中亚对我国的期望,是能在矿产、石油天然气、农牧业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新疆地处中国与中亚各国交通的枢纽地带,对于内联国内企业厂商,共同开拓境外市场有独特的优势。

  俄罗斯与中亚在以前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独联体关税联盟。其成员国的五国政府首脑 2000 年 10 月 6 日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会议,签署关于在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协议。五国将进一步扩大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规模,统一财经、工业、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五国政府首脑还通过关税联盟成员国之间互免签证的决定,签署调整第三国商品进入关税联盟市场的协议。

  这对于中国厂商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会产生排他性效应,东盟,欧共体等的实践,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是,限于其经济结构中消费品,特别是中低档消费品的需求依然很大,中国厂商还是有机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上扬,中亚共和国的经济也有所好转。

  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2000 年 11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前苏联东欧集团国家的经济 2000 年和 2001 年两年将出现明显好转。

  这份材料指出,2000 年,独联体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 6%。这是 10 年来前苏东地区经济首次出现如此强劲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为西欧国家从上述地区的进口增长较快,其二是由于国际市场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原材料需求增长。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 2000 年 12 月提供的数据,哈的经济状况已经大有好转。制造业有所恢复,2000 年 1 月到 9 月矿业增长为 22.5%,加工工业为 6.1%。矿业,主要是油气工业,增长幅度达 21.1%。2000 年上半年的对外贸易中,哈国家银行估计有 12.87 亿美元的顺差。但是外债依旧居高不下,为 118.61 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上升,2000 年 1 月至 9 月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 33.6%。

  经济形势的好转,也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增加上。2000 年 1 月至 9 月平均工资为 14438 坚戈,(1996 年为 3196 坚戈)。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 3.9%。

  2000 年 8 月 12 日的汇率是 144.15 坚戈兑 1 美元。由此估算,哈国城市职工的工资合美元大致为 100 美元。这比 1996 年 2 月人均工资合 65 美元有了相当大的增加。不过,独联体各国的灰色经济估计占合法经济三分之一,俄罗斯和中亚的实际人均收入比这个数字高。

  为了鼓励合法进口,减少偷漏税,为加入世贸组织作准备,俄罗斯政府决定从 2000 年 1 月 1 日起大幅度调整关税。

  首先,进口税率将从目前的 7 种减为四种。其次,归并同类商品(共涉及 3500 种商品),实行统一税率。

  预期如此的关税调整,将有助于中国中档消费品向俄出口。中俄 1999 年 4 月就东西伯利亚的对华供电项目达成协议 ,2000 年又签订俄向正在建设的江苏核电站提供核燃料的合同,两国的能源合作取得进展。

  1999 年 2 月朱总理访俄时,与俄国签署从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京斯克气田到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输气管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总协定。这个协定,也包括从俄东西伯利亚向中国出口电能的框架协定,尤其是在布列亚和博古恰内水电站建成后,俄每年可以向中国输出 150 至 180 亿千瓦时的电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项目还有几个。

  其一是管道输送石油,建成后每年可向中国提供 2500 万至 3000 万吨石油。

  第二个是天然气项目,今后每年可向中国提供 250 亿至 30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第三个项目将雅库特的石油输送到中国。

  第四个项目是将西伯利亚的石油输送到中国。俄罗斯的设想是将哈萨克斯坦的石油通过现有的石油管道输送到伊尔库斯克,经过加工(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含硫较高)再输送到中国。

  第五个是核电站。如果连云港核电站进展顺利的话,俄方准备再建五至六座核反应堆。

  如果完全用硬通货支付,这意味超出中国的能力之外。合理的解决方法是,中国除了用部分硬通货支付这些进口外,也会向俄国提供实物和劳务的支付。

  增加对俄农副产品的出口也是一个方面。俄国现在对食品的依赖率为 40%,每年进口食品和食品原料 80 亿至 100 亿美元,目前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只占其进口食物的 10% 左右。由于俄农业、畜牧业严重衰退,它的肉类产品对进口依赖程度更高。1999 年 2 月 26 日朱总理在俄国的讲话中就提到:“中国的粮食、油料、肉类、蔬菜和水果,都非常丰富,而且价钱便宜,完全可以向俄罗斯大量出口。”

  中国和俄国在家用电器合作生产方面的潜力很大。1999 年两国总理第四次定期会晤时,两国政府签署了成立电视机组装厂和空调组装厂的协定。

  对俄国劳务输出也具有很好的前景。2000 年 6 月 19 日俄国总理卡西亚诺夫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俄罗斯现在正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人口危机。俄罗斯的死亡率比出生率高一倍。在绝大多数的联邦主体中都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情况更为严重,据分析,仅远东就需补充劳动力五百多万。我国与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在工程承包和农业开发等方面合作有了开端,也有广阔前景。

  如此规模的经贸合作,双方维持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一个重要前提。预期中国与俄国的经贸合作还会加深。

  1996 年中俄贸易达 68.46 亿美元,1997 年下降 11%,仅为 61.2 亿美元。近年来中俄贸易的持续上升,与其说是中国出口增加,不如说是中国增加进口而实现的。对俄出口下降或相对下降的原因,在中国方面主要是私商出口的商品质量低劣而使中国货物失去原有的一些市场份额。

  中国目前是俄罗斯在前苏联境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和美国),俄罗斯是中国的第 12 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下降势头在 1999 年止住,贸易额增长 4.4%,达 57 亿美元。2000 年上半年,中俄边境贸易总额达到 6.2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5%。

  2000 年中俄边贸趋旺的中国方面主要原因是,中国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从俄进口的木材、钢材等需求增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边境省区的边民互市贸易在国家利好政策刺激下非常活跃;另外,中国产品质量的改善也推动了边贸发展。在外部环境方面,则是近年来独联体国家经济状况改善。

  俄国自 1999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出现了明显好转的势头,当年 GDP 增长为 3.2%,工业产值增长 8.1%。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势头在 2000 年不仅保持下来,而且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原因之一,是国际能源与原材料市场价格水平不断上升。俄罗斯因此可增加 300 亿美元的收入。原因之二,是 1998 年金融危机后卢布大幅度贬值对俄经济的刺激作用仍然存在,它既抑制了进口增长另一方面,也大大刺激了出口。

  俄经济回升,也有一些新出现的原因。一是税制改革增加了税收收入,导致预算的盈余;并因降低利润税,对投资实行免税而对刺激投资起了积极作用。二是国际金融组织同意俄进行债务重组,通过延期偿还、减本减息与降低利息等措施,减轻了俄债务的压力。三是普京执政后,总的来说政局趋向稳定。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势头,对独联体各国经济有所带动。

  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综合独联体各国统计公报后宣布,2000 年上半年独联体所有国家的工业生产都有所增长,其中哈萨克斯坦 16.3%,俄罗斯 10.3%,塔吉克斯坦 9%,乌兹别克斯坦 6.2%,吉尔吉斯斯坦 3.3%,土库曼斯坦未提供统计数字,但是该国财政状况因为出口石油而一向很好。

  这份统计报告指出,独联体国家之间传统的贸易联系开始好转。对固定资本的投资也出现了良好势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13%。通货膨胀速度放慢。除白俄罗斯外,其他国家的货币基本稳定。

  独联体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善,对于与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边境贸易的恢复和增长,就是一个说明。

  在蒙古,国家大呼拉尔会议 2000 年 11 月 3 日通过决议,支持政府关于明年在蒙中边境的口岸扎门乌德建立自由经济区的计划。近年来,蒙中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蒙政府决定在该城市建立自由经济区,以深化蒙中经贸合作,并通过建立自由经济区来带动扎门乌德市的发展。

  90 年代以来,中蒙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中国已成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蒙贸易额 1996 年大约为 2 亿美元,1997 年大约为 2.5 亿美元,1998 年为 1.59 亿美元。中国也是在蒙古开办公司最多的国家。到 1998 年末,中国在蒙古投资 5750 万美元,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达 285 家。

  近年来中蒙经济合作比较重要的协议和合同有:蒙古同中国签署长期协议,把塔木察格油田的石油卖给中国(1997 年)、中蒙合作开发合同金额达 2000 万美元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1998 年)以及两国合资组建年采油 100 万吨、炼油 50 万吨的东巴彦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等。

  蒙古国紧邻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和畜产品,而我国东北地区拥有高水平的工业和相关的深加工技术,双方互补的潜力很大。蒙古希望参加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处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工作,早就将其东部三省(东方省、苏赫巴托省和肯特省)划入了图们江经济区,希望通过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周边国家的经济形势也都在好转。云南和新疆,内蒙古三个省区将因为有与周边邻国的诸多口岸而格外受到国内厂商的注意。

  如果用“雁阵模式”来比喻,那么,中国西部开发导致的东西部关系格局和外资分布格局,就有了新的意义:首先,“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沿海”这个原有的雁阵,扩大了外延而包括中国西部;其次,在中国本身,也形成了一个雁阵:“沿海-中部-西部”。而这个中国雁阵,也有向西部周边国家延伸的趋势:云南的甘蔗和蔗糖产业等,在向缅甸等国家转移(目的不完全是经济,也包括了在联合国缉毒署等国际和外国机构支持下发展毒品替代产业);在西北,中国的食品和轻工业,建材工业以及承包农场等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已经开始出现。

  这样就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和国内发展格局:西部通过中国沿海为中心,沟通东亚及海外资金的进入渠道;沿海厂商借助西部扩大在中亚的经贸合作;这种互利的局面又将促进西部的发展和市场容量的扩大,进一步增加西部在东部和海外厂商中的吸引力,同时也强化西部与东南亚国家及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经贸合作的能力。

2001.2.3

  主要参考文献:

巩茗霏:

中国崛起的周边地缘环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7

胡鞍钢,吴群刚:

积极吸引外资,加快西部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 2000,6

陆南泉:

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但仍未步入稳定增长国际经济评论 2000,1-2

陆南泉:

俄罗斯如何走上经济复苏路网易财经杂志 2000 年 12 月 29 日

唐朱昌:

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教训与前景改革杂志 2000 年第 2 期

章莹:

关于开拓中亚市场的几点思考(新疆社会科学院)
1998 年 9 月新疆塔城外向型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专题报告

邹蓝:

中国东西部关系以及西部的开放与发展中国研究杂志 1995 年 7 月号东京

邹蓝:

区域发展差异与中国中西部的改革发展中国研究杂志 1997 年 6 月号东京

邹蓝:

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与沿海要素西移中科院自然资源学报 1998 年 3 期

邹蓝:

产业迁移:东西部合作方式和政策研究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委托课题,1999
邹蓝: 中亚、俄罗斯经济现状与中国贸易 1998 年 9 月新疆塔城外向型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专题报告
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网站信息和数据 www.nationalbank.kz

  本研究报告乃为日本日立综合研究所所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