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断使用的财富

  两个世纪以来,工业体系不断改进,其目的是优化生产: 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物件,更多的产品。

  今天,时机似乎已经来临,我们要改进工业体系,但不再 主要是为了生产与销售新的产品,而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综合 服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服务经济社会来说,资源和 物资的最优化使用将是财富的发生器。工业生态学应该重视这 一观念转换,否则它就有可能仍然成为传统的唯生产力论的俘 虏。

  为了马上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 子。施乐公司(Xerox)是大家熟悉的复印机巨头之一,现在 已经不再生产“新的”复印机,而是改为实施一种“再造”战 略(remanufacturing),其主要内容是以服务(高质量的复印), 而不是以生产新的复印机,来优化公司的销售。

  施乐用户的复印机,定期得到技术人员的保养与维护。这 些技术人员都具备各方面的才能,能当场解决一些基本的维修 问题(如清洗等)。如遇需要的话,有毛病的部件将交给最近 的一个维修点进行维修,修复后装回一台复印机里去,但不一 定是卸下它来的那台复印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用一 些新技术的部件来取代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部件,然而并不改 变机器的其他部分。而通常地,我们把整台复印机送到一个拆 卸和再造中心。

  换言之,作为铁板一块的产品,“复印机”的概念变得模 糊了:它让位于一种源自不同部件的组装的运作机制,在这个 机制中,每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强度都被优化了。因此,不再 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新机器。事实上,甚至“新产品”的概念都 在消失。

  施乐将这样的机制付诸实施已经4年了。在这样的经济过 程中,出发点不是新设备的生产(新设备、部件仍然需要生 产,但只是需要时的投入),而是已经在服役的复印机的维护 保养。最有意义的是,这一经营方式证明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 的:施乐公司承认在美国市场上1992年节省了5000万美元的 原材料购置、后勤服务和库存等费用。1993年,节省经费额 达到1亿美元。施乐在欧洲也开始实施这一战略,通过其设在 荷兰南部旺莱(Venray)的施乐厂进行协调。一开始,1993年 时把施乐物产恢复厂设在旺莱一个临时的库房里。两年后搬到 了一个拆卸和再造中心。它也负责向附近的组装厂提供部件。 在组装厂里人们既使用新的产品部件,也使用再造部件(清洗 的、修复的、再加工的等等)组装复印机。

  在旺莱厂,依据型号不同,生产一个新的激光复印管需 50-100美元,耗时12分钟。但“再造”这样一支激光管成 本明显减少:在25-50美元之间。但相应的工作时间却达到将近20分钟。换句话说,成本下降,但工作量增加。这里, 我们看到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原料消耗下降了(还节省了新部 件的储运成本等),但技术工种的就业机会却或维持原有水平, 或甚至增加了。

  施乐的榜样引导人们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审视可以称之为 “职能经济”(“functional economy”)这一概念。可以这样来表 述职能经济社会的基本原理:增加财富,但并不扩大生产。为 了达到这一目标,其基本战略就是优化长期使用物品,而不是 最大限度地生产、大规模地销售、使用寿命很短的产品。

  我们目前的经济体制是建筑在生产本位主义信条之上的,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坚信不移,财富的增加直接依赖的就是 生产增加。用经济学家的语言,中心问题是供给的刚性。

  最先对生产本位主义提出质疑的作者之一是一位瑞士咨询 专家,瓦尔特·斯塔海尔(Walter Stahel),一位教育创导者, 在70年代发展了这些观点,后来他在日内瓦创办了产品生命 研究所。最近以来,这些观点重新受到比如乌塔伯尔研究院 的关注。

  在现行经济体制的生产本位主义思想中,中心概念就是交 换价值。从今以后,我们要把优先权给予另一个概念,那就是 使用价值。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换句话说,就是 出售设备的使用,而不是设备本身。使用者从此成为中心经济 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购买消费者。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 质的设备,他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 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在这种体制下,服务质量达到最优,因 而是向真正的服务经济过渡。

  具体地说,资源的最优使用基于两大战略:

  1.可持续性,这可以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

  2.物资的集约使用,这可以缩小资源流动的规模。

  这一双重战略的目标也可以下述方式来表达:即中心思想 是以最少的物质资源来满足一个“使用单位”的服务需求。所 谓“使用单位”,这可以是一台洗衣机或洗碗机的一个洗涤过 程,可以是一辆汽车的行进里程,依据不同情况以分钟、小时 或年表示的有效的使用时间等等。弗里德利克·斯密特-布利 克及乌塔伯尔研究院的同事们试图用“单位服务的物质投入” (Material lnputs per unit service-MIPS)来表达这一概念,我们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定单位的服务所使用的物质数量”。

  可持续性战略

  可持续性战略就是在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可以降低 资源流动的速度。如果我们将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1倍,实际 上,也就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废料。举例来说,我们很容易就 可以让汽车的使用寿命延长1倍,甚至2倍。目前而言,在工 业化国家,汽车的使用寿命很少有超过10年的。

  经过几十年市场营销不遗余力的包装,可持续性自然地便 成为旧东西、灰头灰脑、不时髦、技术落后等的代名词。在这 些陈词滥调之上,又加上了悲观主义的内涵,即被认为是因为 贫穷才过度使用和修复使用。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可持续 性,与这些偏见毫不相干。事实上,可持续性战略并不主张放 弃舒适,放弃技术进步,甚至也不主张放弃赶时髦。具体地 说,可持续性战略包括四大支柱:

  1.预见性。意在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到了长期使用的用 途。这样我们就站到了现行生产本位主义机制的对立面,在生 产本位主义机制运作过程中,产品的快速更替都是事先设计好 了的。在预见性方式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个产品的组合生产技 术,即与其把一整台机器报废,不如只将使用坏了的或技术上 已经落后了的那一部分替换下来。组合生产思想要求部件生产 的标准化和与其他机器的兼容性。比如打印机和电脑就是完全 兼容的,不管是什么牌号的,换下一个,另一个仍可使用。我 们看到,可持续性技术远不是像人们误解的那样土里土气,相 反,它要求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

  2.维护保养。这可延长使用寿命。但须强调的是,这里 指的是一种真正的保养机制,与现行的维修服务可以说毫无共 同之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维修服务普遍地是企图说 服顾客购买新机器,然后违心地进行维修,往往耗时长、价格 高。

  3.“梯次”使用。这是指针对一些要求相对较低的用途, 使用一些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比如一辆旅客快车的机车退役后 可以用来牵引货物列车,最后还可以用来编组牵引。

  4.“转卖部”。为了延长产品与资源的使用寿命,企业 (如同公共部门)还可以设立转卖部。由它们负责转卖企业已 经不再需要的物资,而不是像今天普遍流行的那样,将这些物 资直接送入废品库。到那时,转卖活动就会像采购部门千方百 计以低价购进企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产品和服务一样斤 斤计较。

  集约使用

  集约使用资源是最好的非物质化战略之一:人们完全可以 制造更为轻型的汽车,使用更少的金属和塑料,因而也是使用 更少的燃料,但在舒适和安全程度方面达到同等水准。产品的 集约使用同样也包括时间与空间方面。比如,许多汽车只偶尔 使用,平均每天只使用1小时,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就停放在 保养处或停车场。这样的车就完全可以供多个驾驶者使用,或 者以传统的商业租赁之法,或者以非经济目的的“合伙使用” (car sharing)之法。合伙使用已经开始发展。出于同样的逻 辑,为了减少不动产建设费用,一些企业开始放弃使用传统的 办公室,而代之以实行由偶尔需要办公室的职员共同使用的制 度。这样,偶尔需要办公室的职员也可以有办公室使用。在基 础设施层面上的集约使用,与简单的物品非物质化相比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系统化的非物质化。

  物质财富的集约使用要求企业实行一种从未采用过的战 略,用保险业的行话来说,就是“产品”的质量和设计。用通 俗的话说,就是比注重销售产品本身更注重销售服务、满意和 使用。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次飞行行程;不是 一部电梯,而是升降的移动服务;不是一辆公共汽车,而是一 段行程;不是一台复印机,而是复印的功能,等等。这种倾向 在现行的经济社会中业已存在,但我们应该特别是通过租赁业 的普及将其制度化。

  集约使用同样也在于设计出多用途产品,比如,一种机器 可以集传真、复印、扫描等功能于一身,每一种功能的性能至 少应不低于传统的单功能机器的水准,但目前还不是这种情 况。

  当然,集约使用的效益性取决于体系的最佳运行状态。比 如,电信网的效益性直接取决于其是否能长时间处于良好运行 状态。这就需要良好的保养维护,因而也就是创造稳定的就业 机会。

  在当代形态下的消费社会中,特别是避免故障的预防功能 往往被看成是不受欢迎的追加成本,因为其主要目的是扩大新 产品的销售。相反地,当我们致力于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预防 机制就成为一种高效率和广受欢迎的战略了,因为服务的提供 者会为以最低的成本保证顾客的满意而不惜一切。

  在资源可持续性和集约使用的思想深处,我们看到了维护 保养概念的重要性。产品的维护保养战略包括四个回环:

  *产品的重新投入使用(在对其状况进行检测保养之后);

  *产品(元、部件)的维修;

  *技术性能的恢复和更新;

  *材料的回收利用。

  瓦尔特·斯塔海尔设计了下面的示意图,由此说明包括4 个回环的维护保养战略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因为它将给我们带来关于经济环循的新观念。

  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工业过程的起始点是投入原始原料, 尔后制成产品,最终被废弃。维护保养战略观念则完全推翻了 这种关于经济环循的思维方法,维护保养战略是从机器的储备 和已经在用户那里运行的产品出发,而视原始资源的投入和新 元部件或新产品生产为第二位的重要性。

  这样,经济循环的效率与其规模关系至为密切,环周越 小,循环范围越小,从经济上说,就越合算。这当然是与运输 成本相关,但也是因为环周越大产品的内在价值就会越来越 小。从经济上(也是从环境方面)说,清洗与重新使用一个瓶 子比起打碎它然后重新烧制一个新瓶子来更为有利。因此,物 资作为原料进行再循环只应作为最终的解决办法,在完成了在 此之前所有的回环之后的最后阶段才实施。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再循环利用并不降低物质流的速 度。相反,它会加快物质流的速度,并且,由于反常效应,会 扩大物质流的规模。事实上,目前企业对废料再利用的迷恋就 说明了问题,它们并不是出于获得经济利润,也不是出于基本 的保护环境的愿望,而是为了满足立法方面的各种新规定,同 时也是一种“绿色”营销行为。

  对环境与就业的影响

  可持续性和集约使用战略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就是在生产和 运输(由于减少了销售)过程中大量地减少了物质和能源的消 耗,因为人们将一开始的能源和物质投入使用更为长久的时 间。

  比如,翻新一个旧轮胎比生产一个新轮胎要节约66%的 能源。整幢建筑物的翻新整修比起新建一幢楼宇来要节约 80%的能源。而且还相应减少与生产活动相关所必须的基础设 施,特别是商品运输所需的基础设施。而因使用与维修这些基 础设施所产生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将相应降低。

  相反,我们会看到,因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而产生的资源 消耗会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这些活动主要使用已经投入到运 作体系中的资源和业已存在的基础设施,因此对能源、材料和 基础设施的消耗要小得多。

  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上,如在高度工业化国家的市场上,一 般而言,购买一件新产品就意味着淘汰一件已有的旧产品。这 样,如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1倍,相 应的废弃物也就减少一半。与新产品生产、运输和废弃相关的 不利影响也就相应减少。而且,这一战略在经济上也是有利可 图的:一个翻新轮胎,一台换件修复的马达或整修一新的楼 宇,它们的成本仅为全新生产或建造它们的40%。

  可持续性战略的主要结果将是替代效应,即与新产品的生 产及销售,与废弃物的处理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将由维护保养 与修理活动所替代。这一替代将使维护保养和修理所需的高新 技术与设备的需求大幅度地增长。

  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集约使用战略将引起就业机会的增加和 质量的提高。而且就业的机动性也将大为增加。从此以后,就 业与生产场所的关系将越来越少。这是由人力替代能源与物质 的直接结果,是延长使用寿命、优化使用方式必然具有的现 象。

  在上述施乐公司的例子中,生产部门的用工量自然就下降 了,但由与维护保养、修理相关的新用工量所全部补偿,应该 说是从生产岗位转移到了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范畴,这样的就业 机会,可以被看作更为稳定,因为它不怎么依赖于市场需求的 变化。

  资源的优化使用要求全新的劳动“生产率”概念。与传统 的工业经济的生产性劳动相反,服务是不能储存的,因而会带 来工作量的增加。事实上,良好的服务越来越倾向于24小时 全天候、分散化地提供,也就是说在消费的当地提供服务,这 就会产生许多的就业机会。

  在一个优化使用的体系之内,物资储存散布在用户之中 (集中于大的城区),它们构成经济活动的“新矿脉”。因此, 维护保养修理活动的分散化变成了一种经济的需要,接近散布 在市场中的新的机会当然更为有利。如果人们采用比现行的生 产程序更为简单的维护保养修理技术,这种分散化就会大大地 方便易行,因此人比机器人更适合于从事维护保养修理和小规 模的(再)制造工作。

  所有这些好处还仅仅是理论上的评估,因为很难以精确的 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事实上,由于一个真正的服务经济社会和 现行的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不能用传统的生产率 概念来直接比较恢复使用、再制造和集约使用的生产率。

  经济的重新本地化

  优化使用战略的关键因素在于设计,在于产品与服务的设 计。科研将主要围绕功能和部件的改进来体现实质性进步,也 就是说,真正地改进服务质量。这种战略的实施将引起新产品 的发展速度的降低和服役中的设备的性能不断改良,而不是无 休止地用新的不完善的产品代替旧的不完善的产品。这样,我 们就可以用已有产品的改良浪潮来取代新产品涌出的浪潮。自 然,这并不阻止当取得重大技术进步时推出全新的产品。

  在一个职能经济社会内,如我们上述所描绘,关键不在于 出售产品本身,而在于出售应该随之提供的服务。基于此,产 品的生产者在产品售出之后仍然是产品的物主与开发者。他得 承担所有责任,不仅仅是“从摇篮到坟墓”(from cradle to grave),而是包括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摇篮到摇篮”(from cradle to cradle)。这样就不存在当出现制造瑕疵时、运行出现 故障时,以及当使用完毕后最终废弃时的纠纷。从此以后,所 有因缺陷所引起的开销都将由开发者承担。作为开发者,他将 努力通过各种预防性措施压缩成本。换句话说,同服务的提供 者一样,制造商也完全有必要实行品质与信誉策略。

  优化使用战略同样对质量保证产生重要影响:质量保证与 产品或部件的寿命将是两回事。现在,立法要求制造商证明产 品系由新部件所组成,并提供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制造质量保 证。相反,真正的服务经济要求对产品的全部使用期限实行质 量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合情合理的质量保证条件自然不再 是部件或产品本身的寿命,而是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根据产品、部件和材料的重新使用的循环系统组织起来 的一个经济社会中,国际竞争力就不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或 大规模生产。事实上,由于材料和能源消耗的降低,制造成本 也大幅度地下降了,于是,技术秘诀、经验以及职工队伍的素 质、才能和机动性的良好评价就成为最关键的资源。此外,由 于采用标准化的组合生产方法,库存的管理费用也会大大下 降。

  一个真正的服务经济社会,应该基本上是地区性的。这一重新本地化倾向将构筑成目前一体化潮流的对立面。此外,工业体系重组将使经济权力的重心发生转移,从生产领域转向对 现有设备和产品的最优管理和维护保养。由此,各类企业、国家、民众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将发生变化,有可能实现经济权力的“下放”。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