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 科技日报(2000-09-30)

我国水污染状况依然严重


王研(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全球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同时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我国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1999 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 606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 67%。废污水排放总量较 1980 年增加了近 1 倍。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1980 年全国受污染的河长比例为 21%,1999 年增加到 38%。受污染较重的流域是淮河、海滦河、松辽河和黄河流域,污染河长的比例分别为 80%、64%、60% 和 50%。造成水污染的来源包括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点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目前许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还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大量排放。工业企业的排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单位产品排污量,都比工业发达国家高得多。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未处理的废污水排放。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具有分散、浓度高和处理率低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迅速增加,由 1981 年的 59 亿吨增加到 1999 年的 200 亿吨,增加了二倍多。而 1999 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 30.7%。面源污染主要通过降雨产生的径流携带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等成分一起进入河流;以及洪水期,将地表的垃圾、人畜粪便等带入河中形成污染。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通过河流或渗坑渗入地下水;垃圾、废渣中的污染物通过降雨渗入地下水;郊区、农村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使用污水灌溉;环境地质的影响及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遭受污染。根据《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我国西北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城市或是区域(农村、牧区),浅层(潜)水或深层(承压)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位于排污河两侧及引污灌溉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地下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水库、湖泊的污染也不容乐观,从 1999 年水利部门的监测结果看,主要水库水质大部分良好,但还有 16% 水库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大部分水库处于中营养状况。监测的湖泊中有 58% 的湖泊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太湖 88% 的断面水质超过了 III 类标准;滇池和巢湖水质为劣 5 类和 5 类。另外,这 3 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都很严重。从地域分布看,南方城市湖泊及东北平原湖泊的有机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盐碱化(高矿化度)问题比较突出。

  自 70 年代以来,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了管理机构,加强了监测和监督,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推广节水和清洁生产工艺。全国单位工业 GDP 的污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对淮河、太湖等重点河湖进行了水污染防治专项治理。但是要实现河湖水质的根本好转,还需要做极其艰苦的努力。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 16 亿,经济状况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水污染问题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下一世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分析预测,在我国人口继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只要措施得当,可以实现如下目标:到 2010 年,扭转河湖水质恶化趋势;到 2030 年,使水质初步改善;到 2050 年,水质显著改善。但在海滦河流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分析预测显示,到 21 世纪中叶,海滦河流域的单位工业 GDP 的污水排放量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目前水平的情况下,其污径比(污水排放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之比)和水资源负荷(COD 排放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之比)依然排在全国各大流域之首。为实现此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继续建立健全有关的法规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和普法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测和管理,建立水环境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推广节水技术,引进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继续降低污水排放系数;

  ——调整产业结构。特别在缺水地区,限制耗水、排污大的行业发展;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确保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