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 科技日报(2000-05-16)

如何避免农副产品和水质污染
中科院院士朱兆良提出九大对策及建议


本报实习生 胡华英

  随着农业的集约化,畜牧业的规模化,农副产品和水质污染越来越成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兆良院士特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对长江沿线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农副产品受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三废、城乡生活污水和农副业生产活动等三大部分。当前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大量向河流、湖泊排放,199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395 亿吨,生活污水占总量的 49.1%。据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的统计,1997 年废水排放量近 40 亿吨,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要接纳各种废水 4 万吨左右。其中一部分携带汞、铅、砷、铬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加之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的流失,使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1997 年全国农药使用量达 120 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 1.36 亿亩,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农副产品的严重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直接损失重大,据测算我国农副产品因污染每年经济损失约 160 多亿元(不包括产量损失)。据统计,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 1994-1998 年的五年中渔业水域受污染的累计面积达 670 多万亩,污染事故达 800 多起,经济损失达 3 亿多元。

  尽管问题很多,治理难度也很大,可是这些暴露出的问题在全国农业集约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朱兆良院士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快制定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首要的是要加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工作。据了解全国已有 18 个省、市、区颁布了相关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但国家尚无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应抓紧这方面的立法工作。

  2、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和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并制定相关标准。定期监测和报告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及其生产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以确保农副产品不对人民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尽快健全和完善由中央到省、市及各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稳定技术人员,增添仪器设备,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

  3、转变单纯以高产指导农业生产的观点。各级党政部门在农业生产上应当改变单纯以高产为目标的指导思想,要使农业生产真正从重数量转移到重效益、重质量、重生态保护的轨道上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是: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污染,五者缺一不可。在集约农业地区适当降低产量指标的同时,提高中低产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全国粮食总量。

  4、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要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创立农副产品品牌意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各级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副产品,实行农副产品优质优价,以经济杠杆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我国进入 WTO 做好准备。

  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要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河湖坡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还应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新品种和新剂型,发展微生物农药,以取代原有剧毒、高残留农药。

  7、控制湖泊围网养殖面积,防止水产养殖污染。南方一些地区的湖泊围网养殖的产量和产值大大超过了天然捕捞,要控制养殖密度,调整养殖品种,注意生态平衡,对此应进行科学论证。

  8、治理水质污染要多种措施并举。治理水质污染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工业污染,要结合小城镇建设逐步普遍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厂,大型畜禽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排污标准。

  9、提高环境意识,增强农业环保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朱院士最后强调,改变农副产品和水质的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这项工作,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动,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农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公众健康∶食品
农业∶农业污染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