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海洋 人民日报 (2004-05-15)

舟山发生特大赤潮


本报北京 5 月 14 日讯(环文)

  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近日发生面积约 8000—10000 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灾害,这是我国今年进入赤潮高发期以来的最大一起赤潮灾害事件。鉴于本次赤潮含有麻痹性贝毒毒素成分,应警惕在该海域捕捞的蚶、蛎、贝、蛤、蟹、螺类水产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介绍,国家环保总局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到,5 月 2 日起,我国浙江中南部海域出现赤潮,到 5 月 10 日已发展为最长 200 公里、最宽 100 公里的特大赤潮。特大赤潮区域范围从舟山桃花岛东侧到南麂列岛一带海域,赤潮生物种类为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约为 1000 万个/升。特别是台州鱼山岛以南海域赤潮呈不间断的成片状,以北则呈断续的条块状,发现有有毒的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达 10 万个/升。

  截至 5 月 14 日,该海域的赤潮还未有消退迹象。由于现阶段海域自然环境条件较适宜赤潮生物生长,估计赤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潘岳说,影响东海海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来源,除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外,长江径流挟带的高浓度氮磷负荷是造成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生态系统∶水∶海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