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河流 人民日报 (1997-08-08)

忍痛斩“黑龙”


  蔡伦不会想到,小造纸竟成了淮河污染的主要元凶。“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式的经济结构带来骇人的环保欠账。

  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蔡伦这个名字从此被千古传颂。

  然而,也许蔡伦做梦也没想到,造纸竟成了污染淮河的主要元凶!据悉,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最大的就是化学制浆造纸业。

  广袤的淮河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小麦产区,用麦秸作为造纸制浆的原料,既方便,又经济。草浆造纸技术并不复杂,而经济效益却好得出奇。一家小造纸厂只需投资 20 万元就能运转,半年收回全部投资,当年便可盈利。如此一来,遂使沿淮小造纸遍地开花,以致泛滥成灾。

  据了解,西方纸品工业都是采用木浆造纸,因为草浆造纸污染巨大。然而,在偌大的淮河流域,竟没有一家木浆造纸厂。利用木材制浆成本高,工艺和设备要求也高,对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尽管草浆造纸纸质较差,并且还要排放大量的黑液,但急于致富的人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1995 年 9 月,国务院第二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下了一道死命令:1996 年 6 月 30 日之前,沿淮 5000 吨以下的化学制浆小造纸厂全部关停。

  于是,沿淮四省迅速行动。各省都提出了明确的关停标准:一是拆除设备,“蒸球”落地,石灰池砸毁;二是断电;三是工商局收回营业执照;四是银行收回贷款。河南省政府还与 17 个地市的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凡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主要领导不能提拔,不能表彰,不能授予荣誉称号。发展经济可以给你戴上“官帽”,污染环境也可以给你摘掉“乌纱”。

  刚开始,许多地方以为这又是“走过场”,硬着头皮就顶过去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幕景象:有的厂表面上贴了封条,机器却昼夜不停,白天派人放哨,夜里有人值班,一有动静就紧急停机;有的为了逃避关停命运,临时借来几台造纸机装样子,以便从“理论”上突破 5000 吨规模;有的一见检查人员来了,工人们便声泪俱下地跪下求情,说大伙好不容易集了点资,本还没收回呢;有的地方政府多方包庇纵容,以保住这根“财政支柱”……

  面对这块“硬骨头”,各省都拿出了“挥泪斩马谡”的决心。河南某县为了地方利益,不顾三令五申,顶风引进一套小造纸设备,并加紧施工建设。省有关部门几次发出通告,责令其停工,当地仍置若罔闻。最后,省纪检、监察部门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作出了党纪、政纪处分。一名县电管站站长擅自为关停企业供电,被给予撤职处分。另外,还有 159 位违法生产的厂长被行政拘留。山东省还主动提高标准,关闭了年产 1 万吨以下的造纸厂,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经过一次次硬碰硬的较量,淮河流域共关停了 1111 家小造纸厂,削减污染负荷 15%。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现状,起因于畸形发展的产业结构和骇人的环保欠账。在许多人的眼里,资源和环境是可以慷慨支取的,不必计入生产成本。而实际上,淮河废了,我们和子孙后代将不得不为这笔“赊账”和“透支”付出高昂的代价。据估算,治理全流域的工业点源,最少需要上百亿元。我国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新建项目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转),但又有多少企业在粗暴地践踏它的尊严呢?

  有人形象地称我国的造纸业是“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意思是说,产业规模太小,小而散,小而弱。为此,中国轻工总会等部委提出了今后造纸业的发展战略:治理污染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走规模效益之路。淮河流域禁止新建化学制浆造纸企业;草浆造纸新扩建规模不得低于年产 3.4 万吨。

  阵痛之后,才有新生。中国的造纸业长成“巨人”之时,就是江海河湖变清之始。

  我国关闭 6 万多家污染严重小企业震动世界,外国舆论称,中国在环境保护中确实动真的了。

  前不久,世界银行举行会议,讨论对中国的环保贷款问题。一位西方代表突然站了起来,发出责难:“你们中国说得太多,做得太少!”人们的目光立刻像聚光灯一样集中到中国代表、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身上。只见解振华镇定自若,他指示我方代表将《中国日报》一篇文章的复印件分发给每位代表,上面赫然写着:中国关闭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 6.47 万家。整个会场瞬时鸦雀无声,代表们一致举手同意继续贷款。舆论界称,中国在环境保护中确实动真的了。

  一位世行官员对解振华说:“关闭这么多企业,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看来你该雇保镖了!”

  环境污染大多是资源滥用的结果。我国星罗棋布的小制革、小化工、小炼焦、小电镀等企业,就是在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给地球留下了创伤和灾难。当人们捧着一点点可怜的利润时,根本没有想到那一条条墨水般的河流意味着怎样沉重的代价。
1996 年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大会之后,国务院决定:9 月 30 日前全部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

  一声令下,沿淮四省同时采取行动。山东省把公安、工商、电力、环保等部门组织起来,给拒不执行决定的小企业贴封条。他们不怕威胁,不畏艰辛,微山湖畔、沂沭河边留下了无数的脚印。有一次,一个小电镀厂厂长腰间捆着炸药,声称:“谁敢关我的厂子,我就与谁同归于尽。”然而,在事关沿淮亿万人民命运的问题上,执法人员寸步不让。他们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终于使他告别了污染,自己动手拆除机器,另择新业。年近花甲、身患疾病的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经常带着药品和注射器明察暗访,从支流到干流,顺藤摸瓜,谁有问题就找谁。病情发作了,就自己捋起袖子打一针。一次,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路上。原来怀着抵触情绪的小企业主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纷纷主动关闭。有一个“钉子户”厂长,开始软磨硬泡,后来又谎称已经关闭,其实打起“游击战”,污水从暗道照样排放。张瑞凤坐镇该厂,铁青着脸对厂长说:“污染淮河,就是犯罪。你再弄虚作假,不是你坐牢,就是我下台。”这位厂长一看势头不妙,很快有了行动。

  河南位于淮河的上游,贫困地区面积大,关闭“十五小”更是困难重重,没有“铁石心肠”和忍痛割爱的气度是根本不行的。河南环保局编制了一本《治污大事记》,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战斗在治淮第一线人们的行踪。提起张洪华,河南众口皆碑。这位个子不高、衣着朴素的副省长经常微服私访,成为污染者惧怕的人物。当一些人精心设计假现场的时候,做梦也想不到,副省长会突然出现在他们中间。一次,张洪华在漯河一家餐馆草草吃饭,被一个熟人认了出来。他赶紧摆摆手,请他务必保守秘密。最后,终于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群众举报,一些企业存在偷排现象,白天关门,夜间生产;前门流清水,后门流黑水。张洪华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带着工作人员晚上打着手电筒去查排污口,一查一个准。张洪华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现在我们治淮,就要讲认真。省委书记李长春心疼地说:“张洪华治理淮河很辛苦,背都累弯了。”

  没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就没有淮河变清的希望。当一个个领导奋不顾身地站在淮河治污前哨的时候,当一队队新闻记者开进沿淮两岸的时候,老百姓总是欣喜地说:离喝清水的日子不远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