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河流 人民日报 (1997-08-08)

清与浊的较量——淮河治污三年纪实


本报记者 黄振中 白剑峰

  编者按:淮河污染的治理是全国“三江三湖”治理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心。治理 3 年来,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最近,本报记者沿着淮河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写成纪实奉献给读者。淮河流经豫、鲁、皖、苏 4 省,沿淮流域有一亿五千万人民。淮河 2000 年能否变清,既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希望沿淮各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坚决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顾全大局,团结治污,还淮河碧水清波的本来面目。

  7 月,淮河两岸骄阳似火。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率国务院第三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团沿着山东、安徽、河南等省,走一路,看一路,行程 1000 余公里。淮河,这条流淌着“黑色血液”的“母亲河”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7 月 21 日,宋健一行来到河南沈丘槐店闸,望着眼前奔流的沙颍河,感慨万千。3 年前,当宋健站在这里的时候,只见滚滚的黑浪如同酱油,散着恶臭,熏得人淌眼泪。当时,一位守闸的老人撩起裤腿,露出了满是脓血的点点红斑说:“只要在水里一站,就是这个样子。以前河里鱼虾能撞破网,现在只剩下毒液了。去年开闸放水的时候,河边的树枯死了。再不治,这河就没救了!”老人带着哭腔的话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宋健连声嗟叹:“触目惊心!”

  3 年过去了,如今沙颍河水已没有了往日的黑臭景象。此时,宋健又站在河边,兴奋地说:“你们看,河里有鱼了。尽管化学耗氧量还严重超标,但毕竟水质有了很大改善。如果槐店的水能治理好,淮河就有希望了!”

  经过 3 年的治理,淮河流域通过关闭年产 5000 吨以下造纸厂和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已经削减污染负荷 25%。目前,国家环保局已将日排废水超过 100 吨的 1562 家沿淮企业列入“黑名单”。淮河能否在年底完成削减污染负荷 40% 的任务,关键是看这些大企业的行动了。

  治淮攻坚战仅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时钟滴滴答答,催促着一场清与浊的较量,这是科学与愚昧的搏击,也是现代文明与落后生产方式的较量。

  年底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这是一个东方大国对亿万人民的承诺,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承诺。我们决不能让一条黑色的淮河流淌到 2000 年!

  淮河的肌体里流淌着变质的“血液”。国家环保局执法检查组 50 多次赴淮河,目标只有一个:让沿淮的人民有清水喝 !

  有人曾问淮河边的孩子,水是什么颜色?

  回答:黑的。

  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说明“碧水清波”离孩子们已远。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

  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淮河这样密如蛛网。它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并以博大的胸怀汇聚了沙颍河、涡河、奎河、沂河、沭河等 120 多条支流,养育着一亿五千万人口。多年来积累的工业和生活污染,使沿岸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2/3 的河段已丧失使用价值。流淌在祖国肌体大动脉中的,几乎是变质的“血液”!

  1994 年 5 月,国务委员宋健率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团,从河南郑州一直到安徽蚌埠,一路所见所闻,令人感慨不已。当宋健一行来到河南淮阳县豆门村时,一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沙颍河上漂浮着黑油油的悬浮物。住在河边的农妇牛凤琴拉着宋健的手说:“你们是中央来的客人,本该给大家泡茶喝。可你们看看,这水又苦又涩,不能喝呀!”宋健端起一碗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喝了一口,递给了身后的各部委负责人,大家纷纷皱起眉头。

  在蚌埠会议上,宋健动情地说:“近几年,我接到很多群众的申诉,说淮河两岸很多人没水喝,起初我不相信,怎么守着淮河没水喝呢?现在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污染,各级政府有责任将他们解救出来,要尽最大力量,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如果再不重视治理,什么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都将化为泡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淮河流域人民连这一点点大自然给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连河上的清风和清水都享受不了!再不下决心治理,就愧对淮河流域一亿五千万人民,就无法向历史交代!”

  在这次会议上,“2000 年淮河变清”的目标正式提出,一个个治淮方案开始酝酿实施。十部委与沿淮四省讨论决定:年内还要关停并转 191 家企业,以减轻淮河污染。

  1994 年 7 月,江苏盱眙发生了特大水污染事故。淮河水一夜间变成了酱油色,水面浮荡着白花花的粘稠泡沫,奇腥恶臭。全县唯一的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据悉,这次事故是因上游突然大量开闸放水造成的。由于久旱无雨,闸坝里拦蓄的全是高浓度污水,从而在淮河下游形成了一个上自安徽五河、下至洪泽湖口的 100 多公里的污染团带。

  1994 年 8 月 19 日,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受国务院委托,前往视察灾情。当他来到洪泽湖边,一位年逾七旬、头戴破旧草帽的渔民,不知从哪儿突然迎了上来,认定眼前的人是个大官,没开口便先跪了下来。老汉满脸悲愤地说:“我家贷款养的两万斤鱼全都死了,倾家荡产了……”

  解振华赶紧上前搀起老人,说:“我们就是来慰问灾民的,你的情况我一定向国务院汇报。”老人颤巍巍地站起身,流下了眼泪。

  这件事至今仍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解振华的记忆中,他说:“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有一回这样的经历就够终身受用了。”从那时起,他便把治淮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3 年来,国家环保局先后组织 50 多次执法检查组赴淮。

  1995 年 9 月,江苏连云港。国务院第二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举行。国务委员宋健再次召集各部委及豫、鲁、皖、苏四省负责同志,共商治淮大计。

  此前,李鹏总理于 8 月 8 日签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部法规明确规定:1997 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 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同时提出了在淮河流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总责等。《条例》像一把尚方宝剑,把淮河治污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

  1996 年 9 月,安徽蚌埠再一次经历了污染大劫。家家户户的自来水龙头里淌的都是臭水。街上到处是卖水的吆喝声,矿泉水紧俏,塑料桶脱销,蚌埠一时水贵,市民怨声载道。不少单位只好实行“凭票供应”,每家每天供水 10 公斤。

  蚌埠的“水危机”引起了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的高度重视。回良玉省长在蚌埠召开了现场办公会,省、市政府挤出 3100 万元,兴建引水工程。11 月底,蚌埠 70 万人又喝上了洁净水。

  1997 年 7 月,国务院第三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在郑州举行。宋健严肃指出:1997 年所有沿淮工业污染源都要达标排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不能退。眼下,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我们要力争多帮一批,多救一批;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骨干企业治污,各地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各部门也要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扶持。如果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我们要坚决关停。淮河要想变清,一些企业可能要作出“悲壮的牺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