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河流 科技日报 (1999-04-20)

断流与污染困扰黄河口


唐先武

断流与污染现状令人担忧

  近年来,黄河下游出现了来水少、断流早、历时长的新形势,给黄河三角洲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现状实在令人担忧。由山东利津站提供的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下游一是来水量大幅度减少:50-60 年代,利津站年径流量为 490 亿立方米,70 年代为 311 亿立方米,90 年代为 188 亿立方米,目前来水量已不足五、六十年代的 40%;二是断流时间逐年提前:90 年代以前,断流主要出现在 5、6 月份,以后逐年提前,1991 年为 5 月 6 日断流,1992 年 4 月 30 日断流,1993 年 2 月 13 日断流,1995 年 3 月 4 日断流,1996 年 2 月 14 日断流,1997 年 2 月 7 日断流,1998 年 1 月 1 日断流;三是历时延长:1992-1997 年断流历时分别为 82 天、60 天、75 天、118 天、125 天、222 天,1998 年断流历时为 148 天。

  正当黄河断流愈“演”愈烈之时,又有一支“黑手”伸了过来,这就是环境污染。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调整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河道,使黄河水质迅速恶化,形势极为严峻,污染事故频频发生。近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河水中有锰、汞、高锰酸钾指数、化学耗氧量、大肠菌群、氨氮等多个项目超标,其中锰最大值超标 13.2 倍,汞超标 6.6 倍,大肠菌群超标 22.8 倍,氨氮超标 5.4 倍,化学耗氧量和高锰酸钾指数分别超标 1.4 倍和 1.0 倍。今年初发生的小浪底污染事件,污水到滨州地区后,当地立即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化学耗氧量最大值超出饮用水 III 类标准 2.5 倍,氨氮超出标准 4.6 倍。这种水不但不宜人蓄饮用,而且连农田灌溉也不适宜。

   

  断流与污染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断流,造成近年来黄河河道排洪能力急剧下降,河道淤积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自 1986 年以来,由于枯水历时较长,黄河下游每年平均淤积 2.18 亿吨,从总量看少于 50 年代,但主糟淤积量大于 50 年代。特别是艾山以下窄河道淤积尤为严重,年均淤积量为 0.35 亿吨,占全下游淤积量的 18%。1996 年 8 月较 1986 年 10 月每秒 3000 立方米流量相应的水位抬升 1.65 米,年平均抬升 15 厘米,为多年平均的 2 倍以上。排洪能力也在降低。同流量水位的升降反映了河道过洪能力的变化。1986 年以后,黄河下游各段,特别是山东窄河段淤积加重,河床抬高,断面缩小使平滩流量大幅度减小。滨州地区黄河平滩流量由 70 年代的每秒 6000 立方米降为不足 3000 立方米。目前如果发生花园口站每秒 22300 立方米的洪水,滨州地区的洪水位将比 1958 年同流量水位高出 3.3 米,这足以说明黄河下游,特别是洛口以下河段的排洪能力降低的程度。

  滨州地区断流自进入 90 年代,多年的连续枯水引起河道断面形态发生变化,由 1985 年的断面窄、深变为宽、浅。在河床中形成一个枯水下糟,过水断面很小,河道进一步萎缩。

  河势变化也较为突出。近年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大量控导工程的溜势发生变化,上提较多。下游整治工程设计依据为中小流量。小流量历时长,溜势与工程不适应,使很多控导护滩工程的控制能力减弱。工程告溜部位的变化,一方面使工程上首形成坍弯,不得不加修上延工程;另一方面造成主溜坐弯顶冲的局面。因此往往小水出小险,大水出大险,给防洪造成被动。

  以滨州地区为例,断流与污染同时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 1992 年 -- 1998 年 7 年间,由于黄河频频断流,造成滨州地区农业损失 15.8 亿元,工业损失 4 亿元,全区投入抗旱资金 3.5 亿元。

  1995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全国新建五大粮仓,黄河三角洲被列为首位,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地,其主要依赖于黄河的保障。同时,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已列入《中国 21 世纪议程》,列入了山东省跨世纪工程。黄河断流与污染使三角洲面临水资源严重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专家指出,黄河季节性断流,一方面引起河道萎缩,另一方面对沿河的生态环境更是有着严重而深远的影响。一是使入海泥沙大量减少,造成海岸线蚀退;二是对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不利,近海生物资源种群结构的变化,河口地区许多珍稀动植物逐渐濒于灭绝,对渤海资源综合利用极为不利;三是在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排污水量没有减少,很多水质指标严重超标,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黄河长时间断流,直接影响滨州地区的农业开发。黄河滩区过去水上条件优越,而现在或不久的将来,却会因长期断流变成巨大的沙带,加剧土壤沙化的局面。同时,引蓄水工程的投资负担日趋加大。

   

  断流与污染亟待加以解决

  黄河断流与污染,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及时研究黄河断流与污染问题,及早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需的。

  有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方案:要建立有权威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改变“多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严格控制黄河中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全河流的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确保下游水资源充足。

  ——要治理泥沙。在黄河上中游建立生态保护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要引黄淤灌,挖沙固堤。

  ——要控制黄河水污染,使污水资源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不但不污染环境,还可实现资源化。因此,黄河流域九省区应团结治污,确保实现国务院提出的 2000 年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不再排入黄河,结束下游饱受的污染之苦。

  ——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增加黄河水量、缓解黄河断流的有效途径。东线南水北调,供水黄河下游,是现实可行的,也是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资。由于断流和污染,导致黄河三角洲水资源严重匮乏,当地每年用于建设引蓄黄河水工程的投入不断增加。建议国家从抗旱奖金等资金款项上给予重点扶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黄地区人民对黄河水资源危机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大力宣传黄河水资源的危机程度,呼吁全国上下携手行动,共同保护、拯救母亲河!

  我们期盼着母亲河早日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磅礴气势!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生态系统∶水∶河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