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河流 法制日报 (1999-09-11)

黄河,不堪污染重负
——一河污水向东流


本报记者 袁成本

  黄河,人们称她是母亲河;而对此体验最深的,还是沿岸各地,它们依黄河而生存,靠黄河而发展,因黄河而兴废。但是,恰恰是他们,把自己的“母亲”当成一条排污沟。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污染到什么程度了?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一带冰川的黄河,婉蜒东流数百公里,一直清凉甘甜,凡尘不染。浩瀚无垠、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的鄂陵湖、札陵湖,是黄河上的两个最大湖泊,水清见底,有商家说,这几十亿吨水,可以直接装瓶上市。然而,越往东流淌,河水越脏。到甘肃省的“达家川”,她便开始接纳 5 类水——黄河一级支流的湟水。按国家标准,1 类至 3 类水水质较好,4 类水已失去饮用水源功能,5 类水水质较差,超 5 类被表明已被严重污染,失去了地表水的功能。

  黄河的水污染,以惊人的速度扩展着。80 年代初期,全流域污水年排放量为 21.7 亿吨,到目前已翻了一番。滔滔黄河,污水的比例达到 10% 以上。

  1998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位环保专家告诉记者,污染最重的时候,在山西省境内的黄河的支流涑水河上,一个没有久经污水考验的人,如果贸然把手伸进河里,他的小臂当天就会脱掉一层皮。

  在黄河,由于支流入口密集、工业集中;污染一直比干流严重。1985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评价了 3634 公里支流,一类水一寸也没有,2 类、3 类水质的河段仅占 25.1%,而劣于 5 类水的“毒水”河段竟占了 45.6%。青海省的湟水,甘肃省的大黑河,山西省的汾河、涑水河,陕西的渭河、漭河,河南的沁河、金堤河,山东省的大汶河……评价河段几乎全年都劣于 5 类水。这些支流,都已成为各地的排污沟。

  今年 1 月,黄河潼关以下河段遭受大规模污染,这是黄河污染逐年加重的积累的大爆发,给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当时,河水呈红褐色,小浪底工程导流洞下游出现长达几公里的泡沫,散发出刺鼻的臭气。

  被污染过的黄河,经过上千公里的自然净化,流到济南,化学耗氧量仍然比 5 类水超标 0.3 倍。这次污染,程度之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直到 6 月,陕西潼关至河南花园口,黄河水质仍处于 5 类和超 5 类状态。在今年前两个季度,黄河干流 80% 的河段水质为 4 类以上,46.7% 的河段为超 5 类的“毒水”。

  从历年的监评资料看,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污染在可怕地逐年加剧。1985 年,黄河干流有 92.1% 的河段为 2 类、3 类水,均可作饮用水源,到 1998 年,2、3 类水河段减少了 58.3%,而水质为 4 类至超 5 类河段达到 66.7%。

  80 年代初期,黄河水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丰水与枯水季节污染程度不相上下,丰水季节污染显著加重,干流的污染范围从兰州、包头等老工业基地往中下游扩展,在老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石嘴山、花园口等河段,水质明显恶化。

  黄河的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近一年来,自然来水减少,自净能力降低,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使黄河不堪重负。

  哪里工业发达,哪里黄河就要遭殃。企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地方行政首长的短视,造成对环保的普遍漠视。在宁夏自治区,有一家规模巨大的化工厂,全套引进外国设备。当时,外国佬给配套了环保设施,然而,仅仅一两年之后,为了节省成本,他们竟然停止了环保设备的运行,几千万元买来的昂贵设备,静静地趴在那里十几年,成为废物一堆。

  西宁城依湟水而建,在湟水两岸布置工业企业,因为有如此便利条件,除青海铝厂等少数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把惶水河作为排污沟,使青海省在经济极不发达的同时,污染却非常“发达”,以致把湟水水质变成了 5 类。他们直接排污的理由好像开会讨论过一样,口径非常一致——没钱上环保设施,如果你要我处理污水,让下游的“受益地区”拿钱来!

  近些年,随着村办企业的兴起,湟水流域环保问题进一步凸现。湟中县有个叫“上五庄”的地方,去年以来,有几个村的村民“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路——土法炼金。本来,潼中县没有金矿,他们的矿石是从该省遥远的兴海县购买的,要花不低的运输成本。而为了在其他方面节省成本,老乡们动了一番脑子。炼金的场面古老而有“趣”,那些铁碾和坛坛罐罐,让人仿佛回到了中世纪,而提取金子的方法更是野蛮——用剧毒物品氰化钾。这些危险的污染物通过沟沟叉叉进入湟水河,并最终注入黄河。

  我们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伟力。被西宁污染过的湟水,注入黄河,由于沿岸没有大的污染源,经过几百公里的自然净化,进入甘肃省内的刘家峡水库时,黄河又变成为 1 类水。甘肃省是西北地区的工业大省,对黄河污染的“贡献”也比青海省大得多。经过水库以下各城镇的污染,在流淌了百公里不到进入兰州时,已呈 3 类水质。黄河流出这座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时,又降为 4 类水,流经白银市后,则成为 5 类水。黄河污染的梯级加剧,在这个河段最为明显。

  有关资料表明,1998 年,甘肃省 239 家企业排入黄河 3.64 亿吨废水,其中 55 家重点污染源排放了 1.2 亿吨。

  发源于甘肃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她在上游就被重度污染。出甘肃后,流经陕西 18 个县市,在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省内中心城市补给水源的同时,接纳了至少 3 亿吨工业废水,其中,COD 达 9.3 万吨,铬 21.2 万吨,从而使渭河成为黄河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实”的主力是造纸业。记者采访了几家造纸厂,包括渭南市规模最大的“雪龙”纸业有限公司,均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制浆时产生的黑液,漂白时产生的白液,都全部直接排入渭河。

  在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时,沿黄生活污染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流域内的大城小镇,竟然绝大多数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排放的约 20 亿吨污水,仅有 8.8% 经过处理,达标则只有可怜的 5.5%。

  在西宁市,全部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湟水,经湟水注入黄河;在银川,每年产生的 0.45 亿吨污水,经过 20 公里长的明渠,输入黄河;在整个甘肃省,仅有 4 家污水处理厂,均建设在二百多万人口的重镇兰州,其中 3 家为企业自建,属于市政的这家,建设了 13 年,刚刚运行不久,且处理能力低下;渭河陕西段;年排人生活污水 3 亿吨,沿河城市的处理能力不到 3 成。

  与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有所不同的是,河流污染的始作俑者,并不直接尝到自造污染的苦果,这使许多地方感到了直接排污的“好处”。在环保投资方面,能省则省。有人抱着这样一种心理:污染越厉害,下游的受害者越叫唤,叫得“上边”重视起来,就有人出钱。于是,导致村与“村之间,县与县之间,乃至省区之间,不讲大局,以邻为壑,有的甚至有了污水处理设施也关闭不用,上头出钱,让”受益方“出钱,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你排我也排,结果,谁也无法独享”直排“的好处,从而使整个流域人人都成为受害者。

  记者无论在哪里采访,都能听到令人振奋的治污计划,无奈,各地都一无例外地表示,阮囊羞涩。

  在宁夏银川,仅城市一污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就需要投资两亿多元,而到位资金仅 6550 万元;甘肃省制定了更宏伟的蓝图——《黄河干流甘肃段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方案》,计划于 2010 年从根本上解决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问题,使黄河甘肃段水质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然而,所需的 40 亿元投入,目前只落实了 1.4 亿元,真可谓杯水车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