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污染∶河流 中国水利报 (1999-07-27)

汾河水何日变清


本报记者 岳梦华

  在水资源贫乏的山西省境内,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管涔山林区,她位于晋西北宁武县。吕梁山北端“三北”防护林内。就是这片林子,孕育了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

  林区腹地的汾河源头,溪水清凉洁净,未受任何污染,当地人说这水的能见度有 20 米。可是又有资料说,县乡联办的石窑沟煤矿距汾河源头仅 3 公里,自 1987 年建成投产以来,每天向汾河排放矿井废水 1200 吨、生活污水 800 吨,且废污水中悬浮物、COD 等污染物超标严重。虽经治理,各种污染物仍然达不到排放标准。这似乎说明,汾河下游变成一条流淌着黑水的排污沟并不是一种偶然。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流量最大的河流,全长 710 公里,流域面积 39741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l/4。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业集中、农业发达的主要地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 46%,农业产值占全省的 64%,人口占 4 成。沿岸地区每年从汾河取水 24.3 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利用总量的 46%。汾河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三晋人民的母亲河。

  如今,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开垦,汾河流域形成了大面积的荒山秃岭,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过度的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水土流失严重,水量日趋减少。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一座水库,设计库容为 7.1 亿立方米,但从 1961 年开始蓄水到现在,由于泥沙淤积已经减少了 3 亿多立方米的库容,严重影响到太原市的防洪、洪水和 150 万亩农田的灌溉。80 年代以来,山西省降水量长期处于偏枯阶段,汾河上游来水逐年减少,中下游河段流量很小,有些河段甚至已经断流。地处汾河上中游交接地的太原市,生产生活用水长期依靠开采地下水。由于超采,太原市地下水沉降形成的漏斗中心已超过 100 米,且仍在以每年 2 米的速度下降。

  水体破坏严重,治污压力加大。汾河水体 80% 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0% 河段的水体已丧失了使用功能,且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有资料表明,在汾河入黄河口,水体中 COD 含量每升高达 300 毫克— 350 毫克,是国家标准五类水(每升含 COD25 毫克)的 10 多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汾河流域的污染源已在由较集中的中下游向上游逼近。

  流量减少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使水污染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汛期到来时,洪水挟着泥沙和污水汇入黄河,也将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七五”、“八五”期间,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就把汾河流域列为全省污染治理的重点,1989 年省人大颁布了《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5 年,省委、省政府又把治理汾河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了汾河流域污染防治及焦炉改造动员大会,组织编写了《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该方案计划用 10 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投资 13 亿元,实现汾河变清的目标。1996 年省人大又做出了《关于治汾改焦的决定》,省政府拿出 2000 万元作为汾河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为统一组织协调汾河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环保的副省长担任组长的汾河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去年 10 月,山西省委发出了“治好母亲河”的号召,使汾河中下游段 517 公里全线投入整治。

  目前,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已依法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电镀等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土(小)企业 210 家,取缔土法炼焦、萍乡炉 2180 座。对不属于取缔,关闭对象而又超标排放的企业,分期分批逐项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全流域共安排治理项目 391 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283 项,年可减少排放废水 2170 万吨,削减各类污染物 18.2 万吨。对河道进行整治,防治垃圾、废渣污染。

  然而,破坏容易治理难。汾河水要彻底变清,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辛努力。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水∶河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