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节水/再利用 科技日报 (2002-09-10)

节水农业节水工程重头戏


实习生 焦鹏

  7 月底,科技部完成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论证。8 月初,该项目全面完成了课题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签订课题合同。由此,在新时期成为我国节水工程“重头戏”的节水农业全面启动。

推动节水农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70% 左右,其中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总量的 90% 以上,高达 3600—3800亿m3, 但利用率却很低,仅为 0.4—0.45。而发达国家的标准为 0.7, 差距很大,这明显与我国干旱缺水的现实不符。据调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 222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预计到本世纪 30 年代,当我国人口达到 16 亿高峰时,在降水不减少的状况下,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为 1760m3, 逼近国际上公认的 1700m3 严重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同时,目前我国现代节水农业领域的技术储备还很薄弱,缺乏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设备,没有建立起适于不同农业类型区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模式。因而,加强我国农业节水理论和前沿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创制一批适合国情的节水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促进其产业化;根据我国国情、地情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节水农业模式,建立符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推动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举措。

节水农业前程似锦

  据西北农业大学一位教授介绍,该项目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农田水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率、水源的再生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为核心,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节水农业设备和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强化节水农业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功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节水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的有机融合,实现我国节水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专项完成后,将筛选抗旱节水植物新品种 25—35 个,开发 100 个左右现代节水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形成 50—60 项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获技术与新产品专利 70—90 项;在我国不同类型区建立 10—15 个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辐射面积达到 100 万亩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达到 70% 以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0.3kg/m3 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 15% 以上,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提高 20%—25%;培养、造就和稳定一支 2000 人左右规模、具有较高学术与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跨领域、跨学科的节水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培育和造就 20—30 家较大规模的节水农业设备与产品生产厂家,形成 3—5 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农业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集团),使国产节水设备与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 100 亿元左右;实现我国节水农业技术领域由“跟踪”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完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技术、产品与设备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获得的年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达到 150 亿元和 300 亿元。

节水农业,是起点也是终点

  无可质疑,节水农业将成为我国节水工程的重头戏。

  据调查,如果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 0.45 提高到发达国家的 0.7, 仅农田灌溉一项即可节水 900—950亿m3, 若同时能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则农业节水不仅可满足未来生产 7 亿吨粮食的用水,还可向国民经济其它行业转移 400—500亿m3 的用水量。毫无疑问,农业节水将为保障我国人口高峰期水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在我国水资源贫乏的今天,提出农业节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造福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尽管节水农业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节水农业在我国的广泛推广是必然的。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农业农民农村∶种植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