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青年报 (2001-04-11) |
垃圾分类为何难普及 |
冷洋 垃圾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难就难在它是个社会问题,涉及面太广。 北京从 1998 年就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所有的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车,包括环卫工人使用的清洁车上都写着“实行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几乎所有的北京人都知道垃圾该分类,也知道分类的好处,不过具体怎么分就说不清了。 我在宣武区的胡同、居民楼区和街道上查看了两天,这里的垃圾并没有分类,但宣传还不错。一天下午,我有幸参观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还进入了居民家中看了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居民基本上能够把垃圾中的有用成分——纸张、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和废电池单独拿出来,把有机动植物垃圾放入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塑料袋连同里面的垃圾一起扔进黑色垃圾箱中。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垃圾后续处理中的环境污染,使垃圾得到资源化有效利用。有机动植物垃圾在垃圾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每家每户将其放入塑料袋中,处理时就需再做分拣。不过分类越细越复杂,在群众中推广就越困难。 推动垃圾分类,除了向群众传播知识,提高其环保素质,奖励环保方面的发明、创新外,对储运和回收利用垃圾的下游产业也应给予优惠政策,从税收、财务到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确保企业能够赢利。垃圾分类后形成新的产业,而扶植这些企业才能促成垃圾的减量、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当然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必须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有后续开发能力,以便使我国的垃圾产业从一开始就处于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作为普通市民,我设想了垃圾分类实施后的情景:大街上在指定地点摆着漂亮的分类垃圾箱,市民可以随时分类投放。居民在家中把“能卖钱的垃圾”——废纸、玻璃瓶、易拉罐……都卖给收购点,把不能卖钱的废塑料袋、有机动植物垃圾、废电池等分类存放在分类垃圾箱中。每天都有清洁工分类收集,最后运往垃圾综合处理厂。 人们对垃圾分类习惯了,看到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就像看到不刷牙不洗脸的人一样不能接受。这一时代离我们该不会太远了。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