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青年报 (2001-04-04)

京城垃圾肥水外流
废品养活 10 万外来拾荒大军,每年卖出 12 亿,
然而本市国有回收网点却在日益萎缩


本报记者 黄建华

  垃圾回收利用市场前景巨大,这一结论再一次被一个来自四川巴中名为“茂洲”的垃圾回收企业所证实。昨天,记者从该企业了解到,被人们丢弃的垃圾,在他们眼中却成为了“香饽饽”,目前,经过近一年的发展,该企业旗下已有了近 400 人马,其中 300 余名职工具备了专业分选分类垃圾的能力和技术,60 多人成为收购及销售垃圾的“高手”,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已不在话下,还准备再向周边地区发展。用这家企业一位负责人的话说,守着京城垃圾他们就像端上了“金饭碗”。

  垃圾确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笔财富在北京可谓“博大”。据市政管委梁广生副主任介绍,据统计,北京人每天每人产生垃圾 0.9 至 1.1 公斤,全市日产垃圾量为 1.2 万吨,年产可达 400 万吨,这相当于北京每年出现两座半景山,虽然首都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 85%,但回收再生利用率仍仅有 10%,垃圾中的“黄金”每天都在流失。

  与首都垃圾“富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国有废品回收企业早已一蹶不振,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介绍,受利润过低、管理体制落后、企业负担太重等诸多因素影响,首都的废品回收系统已从 1965 年的 2000 余个降至 1997 年的 16 个,而到 1999 年国有回收站点还剩 5 个。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 10 万拾荒大军,他们将首都各种垃圾中的可回收物简单分类后,将废旧金属运往河北霸县、玻璃运到河北邯郸、废旧塑料运至河北文安、纸类运到河北保定、胶皮运至河北定州,简单的转手就给他们每年带来大约 11 亿至 12 亿元的收入。同时,北京周边的一些县镇也依靠处理首都可利用垃圾在发展。

  据王维平介绍,首都 10 万拾荒大军的存在虽在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及垃圾的二次污染也成为了困扰首都的另一个问题。周边县镇简单的处理一方面附加值低,另一方面还会对环境造成再次污染。据他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建立首都高效的垃圾回收队伍,将过去的“散兵游勇”组成正规公司,由管理部门引导控制,而对垃圾处理应投入更多的高科技,增加其附加值,真正将垃圾处理纳入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轨道。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
废弃物治理∶处置与治理∶回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