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发展与规划 人民日报 (2004-11-15)

和谐发展看廊坊


本报记者 王方杰

  虽然已是初冬,但位于京津之间的河北省廊坊市依然色彩缤纷。四季常青的环城绿化带,野趣盎然的自然公园,造型各异的 80 多个街心游园,让每一个初到廊坊的人,都不禁发出“城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赞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廊坊市努力追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比楼高车多,但比环境优美

  廊坊人跳出廊坊看廊坊,站在全国的大坐标中寻找定位。他们借鉴上个世纪 80 年代东莞借助港澳而崛起、90 年代昆山依托上海而腾飞的经验,提出全力打造 21 世纪“首都圈之廊坊”。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市委书记吴显国说:“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城市的第一竞争点。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

  廊坊人提出了独特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贪大求洋,不与其他城市比楼高车多,而是比花红草绿,比空气清新,比环境优美,努力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5 年来全市投入 30 多亿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5 大工程,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第二水源地等一批基础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

  在廊坊拓宽连接城区与开发区的道路之后,房地产开发商蜂拥而至,找门子托关系,纷纷瞄上了马路两旁的黄金地段。但廊坊市不为所动,全部按规划建成了宽阔的绿化带和每间隔 500 米一处的街心游园,营造了 5.3 万亩城市森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 平方米。一年四季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 310 天。

  廊坊市坚决实施“环保第一审批权”:凡是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一律否决,引来的投资项目一定要符合就业、可持续发展等“绿色 GDP”指标。

  对于不可再生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廊坊人看得比什么都重。前两年,一家外资企业想上一个投资 20 亿元占地 3000 亩的项目,廊坊人认为投资密度太小,浪费土地资源。一家外地印染企业计划搬迁到廊坊,总投资 10 亿元,年纳税 1 亿元,对于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廊坊很有诱惑力。但是,这家企业一天耗水 9000 吨,廊坊人权衡之后,果断地拒绝了。

  从廊坊市领导的嘴里,记者不断听到这样的话:“守住土地,保护好环境就是政绩。一定要为将来和后人留足发展空间。”

  良好环境成为廊坊响当当的王牌。1998 年以来,全市共吸引国内外投资 288.3 亿元,国外投资 10 亿美元。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 1100 多家企业落户,14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这里投资,每年 GDP 达 50 亿元,上缴税收 8 亿多元,但没有一家污染企业。

以人为本,谋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廊坊建市 14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 倍,财政收入增长了 10 倍,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源于廊坊市历届班子都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他们投资 300 多万元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将社会事业比如交通、学校、医院、厕所、早餐亭等项目做了详细标记。为保证其权威性,市委、市政府将其提交市人大审议通过,将规划图刻石铭记,放在城市最显眼的位置,让市民公开监督。

  为了保障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从本届政府任期开始,廊坊市规定:市县两级一律让主管财务的常务副市(县、区)长分管社会事业。让管钱的人管花钱的事,一下解决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仅今年,廊坊市投放各项社会事业的资金就有 20 多亿元,开工兴建了市博物馆、图书馆、疾病防控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扩建了一批学校。目前,廊坊全市高中在校生从 2 万增加到了 8 万人,高中普及率已达 61%,到 2007 年,将成为全省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地级市。廊坊还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5 年引进各类大学生和中高级人才 2 万多名。现在,廊坊市人才密度居河北之最,市区每 4 个居民中就有 1 个大学生。

  廊坊还连续 5 年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公共财政体系、金融创新体系、市场监管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十项工程”,全面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累计投资 120 多亿元,用于城市交通、通讯、旧城改造等 184 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功能。

  在城市建设的每个细节上,廊坊都力求做细、做精、做美,让城市更具人性化和人情味。马路两边的行道树一棵不缺,霓虹灯无一缺损,临街的房子每年清洗一次,还在城区新建了 50 多座公共厕所、60 个高标准的早餐亭、12 个社区医护服务中心、61 个社区服务站点、41 个老年活动中心,改造了 150 多条僻街小巷,全力打造“15 分钟生活圈”,即在 15 分钟的路程内,解决所有的日常生活问题。

  过去“街窄人稀门店少,风沙垃圾蚊子多”的廊坊,成为京津走廊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多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廊坊是全国唯一通过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届全国 50 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等称号,还是河北省“5·18”经贸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举办城市。

从群众利益出发,建设和谐社会

  廊坊市政府院内挂着一块醒目的标语牌“群众的小事,政府的大事”。这是廊坊市建设和谐社会、取信于民的写照。

  市长王爱民说,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 GDP 和财政收入,也不是引来了多少项目,而是看退休了能否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入学,毕业了能否找到工作,走在大街上是否有安全感。这些指标,未必都在上级考核范围之内,却是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廊坊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 3 年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廊坊市还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目前全市的“大社保”资金已达 10 多亿元。近两年扶持建立了 22 个生产自救基地,使 2.1 万名下岗职工中的 1.9 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 100%,并将社会保障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在基本解决了城市居民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后,廊坊市开始全力解决“三农”问题,并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廊坊每年花 500 多万元,将县、乡干部送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培训,至今已轮训 2500 名公务员。他们把优秀的干部放在基层,放在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七所八站”。

  每季度第一月的 10 日是廊坊市雷打不动、坚持了 7 年的“民主议事日”。这天,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分赴全市 3229 个农村,与 10 万群众代表零距离接触,现场服务,当面排查化解矛盾。

  干群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使得廊坊市的领导决策更贴近群众。近几年,廊坊着力创新完善农业多元投入机制、农村财富积累机制、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累计发放支农小额贷款 30 多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 9 年位居全省第一。

  和谐发展,使廊坊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动人景象。廊坊每年接办近 500 个国内外会展活动,会展期间,数万盆鲜花和商场、宾馆方便顾客的雨伞无一丢失。全市注册志愿者 56311 人。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交还失主的现金及有价证券达 80 多万元。

  廊坊市领导欣慰地告诉记者:经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廊坊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坚实而充满希望。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绿化与环境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废弃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