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废弃物∶下水道 文汇报 (1999-11-10)

污水进厂管网不通进 处置设备能力放空
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来自环保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平均每天产生污水约 600 万吨,拥有的二级深化处理能力仅占 10%。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低水平处理能力下,近一半的处理能力却处于闲置状态。人们不禁要问,污水处理厂究竟为何“吃不饱”。

  上海城区范围内共有 12 家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量达每天 55 万吨左右,规模最大的龙华污水处理厂、吴淞污水处理厂也分别只有每天处理 10.5 万吨和 8 万吨的规模。与此同时,就是这样规模不大的污水处理厂,却仍然开机严重不足,全市 12 家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总量仅占设计处理总量的一半左右。一边是每天产生的大量污水未经过二级深化处理便排入了江河湖海,污染环境;另一边却是弥显珍贵的污水处理装置白白闲置,能力空放。反差何其大。

  污水处理厂“吃不饱”的直接原因是没有足够的“食物”送上“餐桌”。处理厂规划设计的服务范围内地下管网不健全,该送到厂里的污水却因为根本没有接通管网而“此路不通”。污水进不了工厂,再先进的装置、再大的处置规模也无可奈何。环保业内人士预计,建一家污水处理厂的投资约为每吨 2000 元左右,而管网配套的投资恐怕还要大于这一数目。部分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建筑物,房子造好了,人也入住了,可污水直接排入了河道,一查才发现,污水管和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有接通,再要责令开发商埋管,开发商便双手一摊:拿钱来。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要与工厂实施“接管”,可部分企业本来就经营不善,要让他们出钱,把污水管网接到污水处理厂,十足的不愿意,理由还是“没钱”。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本市相当数量的管网存在雨污水混接合流的现象,使得部分污水成为“漏网之鱼”。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面对城市规划这一大课题,地下管网管理亟待加强。城市建设要真正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真正重视起地下管网的规划和实施,这样才能避免污水处理厂屡屡“吃不饱”的现象。近几年,上海将开始建设一批大规模、大容量的污水处理厂,投资将达数亿甚至数十亿,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环保资源“吃得饱饱”的,将是关系到上海能否切实改善水环境的关键问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