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绿化与环境 人民日报 (2004-11-26)

煤城巧做“绿”文章
——淮南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纪实


本报记者 刘杰

  走进淮河岸边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你会惊奇地发现,昔日以灰暗色调为主的煤城,如今正被葱茏的生命之绿所代替。城区内园林绿化精品迭出,街头公园星罗棋布,景观绿地赏心悦目,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的景观随处可见。

  淮南市委书记陈世礼深情地说:“煤城不应姓‘黑’,她应该姓‘绿’。市委、市政府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为煤城子孙后代着想,建设‘生态淮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播绿

  2003 年是启动园林城市建设的第一年,也是淮南市历史上绿化投入、绿量扩展前所未有的一年。一年里,全市共完成绿化投入 2700 多万元,新建公共绿地 17 处,建设和改造道路绿化带 12 条,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9.14 万平方米,无处不在的绿色正在成为城市亮点。

  今年初,淮南市发布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将今年定为创建园林城市攻坚年,合力推进广场公园、街头游园、道路景观、小区绿化、绿色通道、景区绿化等六大工程,按照“城为绿染、绿为水润、水为人利、人为自然”的“生态淮南”的总体思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到目前,已有 7 个公园挂牌运营,有 8 个游园投入使用,11 条城市主干道完成绿化,重点做好了三大风景区绿化和六条国道、省道绿化改造。全市绿地率达到 30.5%,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5.5%,分别较上年上升 5.1% 和 4.5%。

  两年前,提到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有许多市民和干部不理解,认为“能源城里尽招‘灰’”,离“国家园林城市”的差距太大,目标太远,不切实际。市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步骤、标准、措施、投入等反复论证,“盯”住不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构想。

护绿

  在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过程中,最可贵的是淮南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为老榆树让道”和“抹头树”两件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淮南市在对舜耕西路进行改扩建的过程中,原先路边的 167 棵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榆树因地处规划道路的正中间影响施工即将被砍伐。群众对此意见不一,经有关部门研究协商,笔直的道路在老榆树前拐了个弯,两边车辆绕道走,为老榆树留下风景独秀的“绿岛”。

  与此同时,310 省道的 205 棵行道树因为修剪过度,成了“抹头树”,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美观,“护绿”意识日渐浓厚起来的市民纷纷举报,要求对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惩”。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了解后,免去了直接责任人市公路局直属分局局长的职务,并在《淮南日报》开辟“市民大家谈”栏目,让市民对毁绿行为进行评说。随后,市里又组织人力对古树名木全面普查登记,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献绿

  如果说“为老榆树让道”和“抹头树”两件小事折射了能源城爱绿护绿的自觉意识,那么新四军纪念林的建设,更集中体现了淮南人无私奉献、绿化家园的自主精神。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些老同志曾提出倡议,号召全市新四军老战士自筹资金,在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上窑山区兴建“新四军纪念林”,营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倡议书一发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主动捐款的单位达 93 家,个人超过 2 万人,短短的时间共收到捐款 140 多万元。如今的上窑山,茂林修竹,鸟语花香。

  此后,淮南市相继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政协林、记者林、夕阳林和学子林,学生栽种“成人林”,新任公务员栽种“上岗林”,每逢植树节前后,许多单位和个人栽种“团结林”、“同心林”。淮南市还利用日本小渊基金建设了中日友好纪念林。

  同时,市委、市政府号召沿路单位拆房建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团市委、总工会、博物馆、园林处等单位纷纷响应,原本各单位内部使用的后花园现在变成了一个个不收门票的街头公园。今年下半年,市里通过检查验收,共确定 32 家省级园林单位和 75 家市级园林单位。

  淮南市更把城市绿化与文明创建融为一体,注重涵养煤城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利用境内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窑河、泥河、架河、东淝河“五水分流”,高塘湖、樱桃湖、十涧湖、卧龙湖、龙湖“五湖镶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开工建设城市环保型生态防护林,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长廊,八公山风景区等生态保护区,初步描绘出了一幅“城在园中、人在园里”的煤城山水图。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建设∶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