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通∶污染 中国环境报 (2001-02-14)

西山开山口引来“穿堂风”
——关于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对策之探讨


《科技导报》副主编 蔡德诚

  编者按:显然,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不光是北京市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在此刊登蔡德诚教授的建议,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作者这种热情、真诚加勇气的赞赏。毕竟,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更多人们的参与。

  北京市主要领导已把治理北京大气污染列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提出了若干具体治理的措施,但如何在又要现代化发展,又要减少污染的两难条件下应付、解决这个大难题,又确非几个领导、几个头头拍脑袋就能解决的。以笔者之见,这等人间难题,似更应面向广大公众,“出榜招贤”,集思广益,寻觅既治标更治本之良策。为开此先声,笔者不揣冒昧,特提出“在西山开凿通风山口”的大胆设想,实乃抛砖投石,企望能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引出根治北京空气大患的高人高见和金玉良策来。

  笔者提出所谓“西山开口,为北京引来穿堂风”的设想,出于以下几点:

  一、北京地区西边、北边两面群山环抱。西面的西山,南起拒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关沟河,属太行山余脉,是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的褶皱山脉组成的。而北面环抱的群山,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西、北两边群山,海拔大致在 1000~1500 米之间,个别的山峰可达 2000 米左右。因此,北京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西高东低,向东平缓敞开的准盆地地形。

  二、正是由于上述西、北两面群山环抱的地形地势,使北京以西(或西北)吹来的大气气流,其近地层流和中空层流,均被耸立于京西的群山挡住,使北京地区的空气经常处于滞留、沉积状态。排放于大气中的各种粉尘、有害气体,更加重加剧了盆地内气流的迟滞和积留。我认为,这是北京地区大气污染难以迅速疏散廓清、情势越演越烈的“先天性”制约因素。

  三、虽然采取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各种污染排放执法的做法会有助于缓和市区污染,但这些措施仍难以从根本上摆脱上述“先天性”制约条件。尾气控制再严,汽车总量的趋增却势所难免,尾气的剧增也就难以抑制。因此,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北京地区的“先天通风”条件入手,理应被视为极其重要的治本之策之一。

  四、根据每家每户都能体验到的生活经验,不论何时,只要同时打开住室南北两边或东西两边的门窗,即使在微风条件下,清爽的穿堂风就会立即将室内混浊的空气清扫一空,顿时让人神清气爽起来。因此,根据北京地区大气、风流,及南北向、东西向高低压气流交汇规律,在北京西面的西山山脉选择某一个或两个山体厚度薄、便于实现打通、贯通的特定部位,有计划、有预研、有步骤地开凿开口口型、开口角度恰当的山口,给整个北京地区带来“穿堂风”,就很可能会给北京的“空气污染”大疾带来某种“兜底解决”的功效。

  正是缘于上述四方面的思考和判断,本人大胆提出了“西山开山口,引来‘穿堂风’”的设想,以求教于专家。

  当然,依据近百年来中外各种“改天换地”大工程的经验教训,“改造自然给山水动手术”影响所及,决非小可,不可妄动。不彻底摸清规律,不确切把握到相应的后果,切不可贸然从事。应该说,在对大自然动大手术问题上我本人是一向力主“唯知其珍、其难,尤慎其行其事”的,我实际上一直是一个真诚的“自然之友”。但考虑到阻碍北京当前和未来现代化发展的这一大患非除不可,又考虑到如果选择山体厚度较小处,这项工程可能规模不算太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现已具有可高速运算的、能有效仿真模拟工程后果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有可能保证这种规模的工程,能事先做到周全预测、预显,做到趋利避害,可在整个事情的远远近近、方方面面筹划得“万无一失”,故才情不自禁地抛出了这个虽谈不上“石破天惊”,却也可能有“石破天净”效果的设想。

  以我的设想,可先依据北京地区地形、山势,各季节高、中、低层大气气流规律,高压脊、低压湖等已掌握的历年气象基础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再结合开凿山口的 V 型口面上可能的尺度数据,先设计出一个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模拟软件。然后再将候选诸点位置上(如偏西北向上的妙峰山附近等)的相应数据输入,并按 V 型开口水平口宽、垂直口深,如可设想为 1km(口宽)×500m(口深)、1km×1000m;或 1.5km×1000m、1.5km×1500m;……等多种山口组合尺度数据,模拟出开凿山口后北京地区大气气流新变化、新动态的结果,以便从中发现利弊,比较各种组合的优劣,并据此最后选出效果最佳的山口口型和尺度组合,以确定理想的工程选点和工程方案。

  鉴于西山山脉是由一组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平行排列的褶皱山脉组成的,因此在选定的位置上开凿山口时,宜采用从上向下逐层逐段的定向爆破剥离,力求使每次每层爆出的土石方尽可能抛向两平行山脉间的间谷内,使最终形成的 V 型山口的两个侧面尽可能平实平整,使型面两侧侧面上不存在空缺齿口,必要时,可再衬砌以平顺护坡,使山口真正成为一个过风阻力很小的通衢。

  我之所以大胆提出上述设想,实际上还另有一个很诱人的前景深深吸引着我,即:依据历史气象资料,北京地区年均降水量约为 600 多毫米,且多雨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山前地带。据此,我设想,若在西山开出一个适当的山口后(或在两个不同地点同时开凿两个山口),不仅可能带来整个北京市区的“穿堂风”,还可能使西北方向来的冷气流,得以进入市区和市区以东的平原地带,并与东南暖湿气流在这片宽阔平原地区汇合,使传统的降水带东移,改变雨量多集中在山前区的格局。(我想,气象上用的超高速计算机可以事先模拟,并做出有无此可能性的预测。)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将给北京市区和东部农区带来一个“份外的惊喜”。

  如果因山体太厚,土石方量太大,投资和施工均无实际可能,我还设想了一个较经济较可行的架设巨型口径的集风、引风管道的方案。按此方案,可在常年风量较大的中流层高度上,如从山峰往下 200~300m 处,开凿穿山短隧道。在隧道东出口处,再接装高架巨型口径的钢管道,向东缓缓下降延伸直通距市区适当距离处,出风口的高度也要适当(如距地面 200~300m 处)。管道可设计成逐步收小口径的缓锥状,使整个管道具有从山的西面吸风、聚风,到东面出口时有大大加速风流的作用。这种“隧道+钢管”的高架管道,可按计算机模拟效果,平行架设若干条,这样,在整个市区的正西面(或西北面)可获得直吹市区中低空的经常性强气流。这个方案,工程量和工程投资似可大大减少,可行性更大。

  最后,我希望,不论我上面这个“异想山开”或“隧道+钢管”的设想最后能否被证实可行,能否最终实现,我仍望借贵报一角将此设想予以刊出,并希望有关当局、有关科研部门能认真予以考虑,予以严谨的研究,特别希望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认真介入。当然,研究和模拟的结果有可能得出否定的结论,证明西山口并不能产生“穿堂风”的效果,或引发的气候变化负面效果太大,或山体太厚,工程量太大,开山口方案并不可行。即使这样,我想我这一设想仍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当然,今后大力限控尾气排放,限控一切有害气体、有害粉尘排放,亦实乃治本之大策之一。不论“山口穿堂风”是否可行,能否实现,所有上述这类北京市政当局已决定采取的力限、力减污染源头的努力也都是属于根本性的治污措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有任何的松懈。因为,正像解决水资源短缺必须立足于“开源节流”一样,解决大气污染也恰恰应立足于“扼源疏流”。

  谨此希望!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与监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