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业∶自然保护区 人民日报 (2000-09-26)

“十一”:景区环境压力可堪否?


张翼鹏

  今年“五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全国 4600 万人大出游,这一“井喷”让旅游行业和各大景区措手不及。吃一堑长一智,“十一”之前全国上下都在未雨绸缪,又是加大接待能力又是开展景点预报制……媒体上报道的所有措施都围绕着游客的吃住行,而环境作为旅游的最大卖点却少人关注。

  几千万人同时出行的“旅游大运动”不仅是对各地旅游设施的一大考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更是加倍。别的不说,单垃圾处理、保持景区的清洁就是一个难题。试想,4600 万人进行垃圾大搬家,如何能轻视?今年“五一”,山东沿海风景名胜区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在山东威海市刘公岛,在青岛崂山,随处都有游客丢弃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杂物,脏乱不堪。据报道,每位游客旅游时,平均留给风景区约有半公斤的垃圾,如此测算,“五一”节期间到威海刘公岛和青岛崂山的游客至少有 50 万人次,这样就会留下 250 多吨垃圾。在这样的环境中,旅游的乐趣必然受到损害;在环境受到损害之后,旅游的价值还能持续多久?

  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然而却常常被忽视。从景区而言,保护环境必然要付出成本付出代价,要舍弃眼前的利益不是件容易的事;游客只是过客,哪怕举手之劳还有人嫌耗神;对旅行社来说,我做的是商业行为,此处环境差就挪地方……如此一来,本来就脆弱的环境更难得呵护了。

  而这方面,香港旅游界的举措就很值得借鉴。据报道,香港旅游协会委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完成“香港旅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策略”,提出推行环保措施是持续发展整个旅游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提升整体环境质素,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同时,该协会还与香港航空业、饮食业、酒店业等代表共同签订环保约章,以表示支持环保策略,并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培训、教育和增进公众认识;促进有关的资讯、技术及科技交流……

  为环境“减压”需要大家的努力。地方政府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进行长远的自然保护规划,完善环保设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例如在武夷山风景区,垃圾箱设计得颇有创意,几乎十步一个,对游客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很有好处。最近,九寨沟决定限制游客数量更是有长远眼光的明智之举。作为旅游市场的主力,旅行社责无旁贷地应该倡导良好的旅游方式,例如组织真正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游,在开辟新线路时注意保护环境资源。最近北京有旅行社组织“环保旅游、坝上植树”的活动,让游客在风沙侵蚀北京城的源头亲手种植一片绿色,为阻止沙漠侵袭尽一份力,结果报名者众多,这种环保旅游得到了市场的呼应。而游客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更是环境的福音,至少不要做损害眼前环境的行为。

  虽然实现旅游与环保的双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十一”旅游高峰到来之前,为环境“减压”的意识却不能丢。在几千万旅游大军出发之际,给大家提个醒。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