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发展 中国青年报 (1997-11-27)

走出“两难”
——“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肖云祥

  跨入 21 世纪之际,环境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环保局、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虽然在地区有所好转,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十分严峻。值得深思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法规不断完善,公众的环境意识也逐步增强,然而,环境恶化趋势却不容忽视,其中有哪些深层的原因?

环境与发展的冲突

  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首先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他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环境形势却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他认为,污染和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去追求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钱俊生等在发言中认为:从深层次看,解决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目前,考虑环境问题,就意味着要关闭或停办一些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因此,追求环境质量与追求经济发展是冲突的,它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而在局部地区,还是一个局部利益调整的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解决难的深层原因。

走向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学者王满船认为,环境与发展是有可能并且应该协调的。他说:“过去,人们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要保护环境便必须限制经济增长,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些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或至少不矛盾的事实,人类可以通过维持和扩大环境资源基础的政策,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这发现为主张积蓄保持经济增长的理论找到了有力的论据,也使旨在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看到了有可能实现的希望。他又说:“相反,贫困只会导致环境退化,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口、贫困和环境退化三个要素将形成一个相互推动、多重作用的恶性循环系统。”所以,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而以保护环境为借口,主张停止经济增长,追求稳态经济,是行不通的。

  一些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谈了看法。他们认为,只有把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放在包括发展在内的更大范围内,环境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里约环发”会议,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人类迈向 21 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要求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湖北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功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国际环境、特殊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与任务,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而制定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全方位、深层次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香港公开大学环境学系主任何建宗在谈到香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说:香港的一些环保措施值得内地借鉴,如香港环境法规执法较严;设立各类环保基金,用以增加环保投入;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并有效地监督企业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行为等等。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则是内地和香港共同面临的任务。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