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 (2001-01-18)

跨世纪工程探析之三“南水北调”意味着什么


孟宪江

  我们进入新世纪之际,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是连续三年干旱了,因而,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工程再一次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来自水利部的最新消息说,将于“十五”期间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率先解决中国北方城市严重缺水问题。据南水北调工程有关负责人透露,调水工程近期以城市供水为主要目标,通过增加城市供水,将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归还农业,同时加强城市废河水处理,将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生态环境和农业,解决生态环境与农业的缺水问题。

  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初步安排是,东线应急(第一期)建设工期 2 年,中线第一期工程建设工期为 5 至 7 年,力争于 2010 年全部完成。

  考虑到种种因素,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均按分期建设进行实施,按照先通后畅,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届时,南水北调工程将可以保证京津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北方严重缺水
南水北调是几代人的梦想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 80% 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 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 50%,耕地占 45%,人口占 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 12%,属缺水区。

  北方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只有 501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六分之一,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许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塌陷,水体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因缺水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缺水,不仅制约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此后的几十年间,围绕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构想,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勘测、规划、研究和论证工作,尽管有起有伏,时急时缓,但从未中断。

  80 年代以来,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年甚一年,南水北调工程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工程实施的设想相继写进了党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九五”计划。1995 年 6 月,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问题。在多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和《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在 3 年内先后完成,并上报国务院。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的水荒,步步紧逼,日趋严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显得愈发紧迫。

  根据预测,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北方地区的需水量仍将继续增长。到 2010 年前后,如遇连续干旱,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华北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用水有可能出现硬缺口。

  对这些地区来说,必须长期坚持节约用水,充分发挥本地水资源潜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调整产业布局。但是,要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为 9600 亿立方米,入海水量约占径流量的 94% 以上。因此,有条件从长江流域调出部分水量。

  因此就有了水利部提出的南水北调方案,并有东、中、西三线,三线各有任务,不能替代。规划的工程次序为,先解决北京、天津和华北地区用水,然后再解决西北地区用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带
给北方的不仅仅是水

  经过几十年研究和论证,南水北调的总体轮廓已逐渐清晰,即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形成南水北调西、中、东三条引水线路。

  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线自流,在郑州西穿过黄河,输水到北京、天津。年调水量可达 141.4 亿立方米,干渠总长 1245 公里。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终点天津。年调水量可达 191.5 亿立方米,引水线总长 1890 公里。主要解决苏北、山东和河北东部的农业用水、津浦铁路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源头河段,向黄河上游调水,补偿黄河水资源的不足,缓解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

  这三条线路各有合理的供水范围,又可以相互补充,最终目标是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内陆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是南水北调三线调水工程可能给北方缺水地区带来的最直接的实惠,目前,此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但是,南水北调工程,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它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仅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就长达 2600 多公里,工程投资可能要 1000 亿元,涉及 7 个省市、数亿人口,不仅在工程技术上,而且在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协调以及环境影响等诸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程度不可低估。

  2000 年 12 月 21 日,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在国家计委与水利部联合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职责,从大局出发,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紧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

  在新的世纪,我们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意味着 50 年来,几代人的梦想和为之奋斗不懈的努力将成为现实。

  在新的世纪,我们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意味着我国北方大片的干旱农田和严重缺水的城镇将会摆脱水资源的困扰而使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更有力的保障。

  在新的世纪,我们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意味着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

  当然,南水北调工程带给北方的不仅是水,还有新的用水观念、新的用水机制和对水与环境的新认识。

  如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突出考虑节约用水,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目前,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着用水严重浪费的问题。许多地方农田浇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生产耗水量过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费惊人。因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我们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特别是要认真制定节水的规划和目标,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为了实现节水的目标,又促使我们对水价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提高水价,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走向统一,实现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措施。现行的水价过低,既不利于节约用水,也不利于供水事业的发展,必须改革。

  水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现实还要求我们,在开展南水北调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如果不治理水污染,那么调水越多污染越重,南水北调就失去了意义。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