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报 (1998-07-16)

如何判断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判据及其应用


胡涛 孙炳彦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可持续发展则是这个热点问题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应用环境经济学方法论,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四条判据。这些判据不仅在理论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进行了定量描述,而且在实践中对江苏省大丰市多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判断,为该市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以及检验这些对策措施的综合效益提供了定量考核指标。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对其研究也已风靡全球。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所见成果及涉及可持续发展各个侧面的有关论著多偏重于定性描述和定性研究,定量地判断是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指标体系研究为主,但指标之间或者信息重叠、或者相容性差,基于建立在某种理论之上的综合单一指标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本文取自于一项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分析:以江苏大丰(市)县为例》(胡涛等,1997),重点介绍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的描述性指标,以期与继续探索并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者、朋友并行,把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研究引向深入。

一、研究如何判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紧迫性

  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范围内,环发大会后,联合国于 1993 年选出了 50 多个成员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每年开一次会以检查有关方面的执行情况;我国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各个方案中,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单位,都常常遇到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决择:一方面,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应当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因此,在经济建设中环境保护应当搞到什么样的“度”?

  换句话说,如何判断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判断准则及其定量判断

1、关于建立判断准则的思路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判据,应当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既需要满足经济利润最大化(体现了对当代人生存与要求的满足)又需要满足环境成本最小化(体现了为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提供了保障)。通俗他讲,可以把上述思路分解为四层含义:首先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在某一时段(比如某一年)内有效益,而不是亏本生意,否则,不要说可持续发展,就连发展也谈不上;第二,效益应当是逐年增加,而不是越来越差,因为越来越差意味着发展不可持续;第三,逐年增加的效益不应当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因此,在效益逐年增加的同时,环境的损失应当逐年减少;第四,整个过程应当是稳定的,今年好明年差的发展过程不属于可持续发展。以下,我们把这个通俗的思路用严密的环境经济学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判断准则及其定量判断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复合系统的绝对复合价值为总产值减去总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之和)相对复合价值为总产值与总成本之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的判断准则。

  对于一个环境经济系统,根据运动学分析,其运动发展特征由该系统的正负性、递增性、协调性和稳定性决定。因此,对于可持续发展过程,应满足以下四条判定准则:

  1)正负性准则。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总产值应大于总成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或者说是一个用人们常识可以理解的判据准则,因为没有效益的发展过程是毫无意义的。

  2)递增性准则。系统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不仅其总产值要递增,而且其除去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之外的净效益还应递缯。

  3)协调性准则。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应协调一致,并行不悖,即总产值的相对递增率。

  4)稳定性准则。系统发展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波动振荡不利于系统持久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等价于正、递增、协调、稳定发展。这几条准则与我们常说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吻合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好比一辆矫捷行进的马车,在起动后,既有一定运行速度,同时几匹马之间保持协调一致,配合默契,还具有一定的稳定程度,而不是时快时慢,时左时右。这几条准则与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 也是相吻合的。追求净产值(总产值减去生产成本)和资金产投值比(总产值与生产成本之比),即是对当代人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满足,这是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而绝对复合价值和相对复合价值(或者说人均的绝对复合价值和人均的相对复合价值)则限制了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它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3、举例说明

  以下我们假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上述的判据。假设一个复合系统第一年内总产值为 40,总成本为 10(如果总成本大于 10,表明系统是“赔本生意”,此时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现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系统第二年总产值为 80,总成本为 40。此时,系统的总产值增加了 40,净效益也由第一年的 30 增加为第二年的 40。净效益增加了 10,符合递增性准则,但不符合协调性准则。因为此时总产值的相对递增率为 2,总成本的相对递增率为 4,总产值的相对递增率低于总成本的相对递增率。

  第二种情况是;系统第二年总产值为 80,总成本为 15。此时,系统的总产值增加了 40,净效益也由第一年的 30 增加为第二年的 65。净效益增加了 35,符合递增性准则,同时又符合协调性准则。因为此时总产值的相对递增率为 2,总成本的相对递增率为 1.5,总产值的相对递增率高于总成本的相对递增率。第一种情况为产值增加的同时,效益也在增加,它的环境经济学意义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对当代人生存与要求的满足”的内涵,也反映出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中,“发展”是硬道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发展,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情况不仅是在产值增加的同时,效益也增加,而且效益增加的速度高于产值增加的速度,此时的环境经济学意义不仅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同时又是追求环境成本最小化;它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对当代人生存与要求的满足”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为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提供了保障”的要求。

三、上述判据的实际应用

  上述判据在江苏省大丰县已经得到实践检验。在对大丰县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人均复合价值(人均绝对复合价值和人均相对复合价值),并计算了大丰县主要历史时期人均复合价值,发现大丰县从建国初期到 90 年代中期,一直处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符合递增性准则,不符合协调性准则,这种经济发展形态称为递增失调发展状态,它反映了过去依靠拼资源发展经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 GNP 增长的实质,是过低的经济效益、过高的资源消耗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快的环境污染的综合体现。为此,我们在 90 年代初期,针对这种递增失调状态,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出发,结合大丰县的具体县情,研制了大丰县在 10 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0 年转轨协同增长方案”。这个“协同增长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人均相对复合价值增长率每年降低 0.1% 减速发展,人均绝对复合价值以 7.2% 的速度匀速发展。(为实现这个方案,课题组设计了许多具体措施,如巩固大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品深度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技术型、劳动力型工业,对现有工业进行生态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强邮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作好准备;适度控制人口,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本文略。)到九十年代中期,大丰县人均相对复合价值出现了上升趋势,反映了此时该县开始摆脱递增失调发展状态,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

  建立可持续发展判断指标的技术关键之一是环境成本估算。目前,国内在估算环境成本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推荐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判据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