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发展 科技日报 (1999-10-05)

资源型城市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邢西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化石资源(如石油、煤及非金属矿产)等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在其发展中由于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再度繁荣的城市。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 100 多座,依据所开发的化石资源种类又可细分为:油城,如大庆、大港、东营、克拉玛依、玉门等;煤城,如大同、抚顺、阜新、淮南淮北、阿拉善左旗等;钢都,如鞍山、本溪、邯郸、攀枝花;以及其他类型,如有色基地株洲、金昌、铜陵市,盐都子贡等。

  一般来讲,资源型城市有其自身特点:最突出的是产业结构单一。这一特点在资源型城市兴起初期尤为突出,随着资源开采的外延逐步扩大,形成一些资源加工、服务等行业,但城市的功能及社区服务主要是围绕资源开发和加工展开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并为经济转轨留下隐患。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有:

  1 .效率低。我国 50 年代兴建的矿山,大多只问产量,不看成本,不问投入产出比,用人多、成本高的痼疾成为当今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以煤矿用人为例:全国年产原煤 10 多亿吨,职工却有 700 多万。

  2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型城市的大气污染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出现的地表塌陷,海水入侵、水质污染、尾矿山占地等也是常见的环境问题。

  3 .资源耗竭。化石资源的开发必然导致资源有效储量的衰减。因之“有水快流”、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采主弃副,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快了资源的耗竭。

  4 .经济转型“成本”负担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财政由国家补贴,从事资源开发的工人收入高于其他行业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资源归国家所有、资源有偿使用及需求量的下降,使这支队伍由“最能战斗”变成“最能忍受”,地方政府和职工承担着经济转轨的“成本”。

资源型城市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受资源储量和市场变化的双重制约,一旦资源开发到达顶峰,伴之而来的将是随资源开发形成的主要产业逐渐萎缩。如果不在经济兴旺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整个经济乃至城市也将衰落,这是世界上所有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此,我们建议:

  1 .调整发展规划。根据各自城市的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国家要拨出专款用于地方政府对于下岗职工的培训及临时性救济,关闭亏本的矿山以减少无限期的亏损补贴,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资源型城市要根据资源储量、经济实力,抓住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环境无害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开发高技术含量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绿色产业,逐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朝阳产业是国际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经济实力强、环境质量较好的油城,可选择计算机软件、医药或生物工程;煤城可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的矿城可将海洋生物工程作为首选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领导者的意识、人才资源状况以及经济实力等都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先决条件。如仍有资源后备储量的城市要在节能、高效利用资源上做文章,富非金属矿产的资源型城市可在开发、加工方面花大力气。原有设备制造业可向环境保护方面转移,形成“朝阳”的环境产业;对具有山水地的城市亦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

  3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在科技日益成为经济要素的今天,人才资源的开发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九五”期间我国 50 万煤矿职工需要再就业,如何安置这支年龄、文化、劳动技能参差不齐的大军?需要地方政府和下岗职工的共同努力,而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开发,为其“打造”一条再生的“方舟”则是解决再就业的必然选择。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资源型市场的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和谐指明了方向;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资源环境容量相去甚远,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如何开发、嫁接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经济的繁荣,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等问题,需要果断决策,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最佳时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资源保护和管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