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报 (1999-08-16)

人口: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自 80 年代提出,迄今已有近 20 年的时间了。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自 70 年代初以来,内蒙古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控制人口工作。20 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控制人口工作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内蒙古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内蒙古人口再生产类型已逐步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 20 多年来,全区少生近 500 万人,有效地减轻了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就内蒙古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来看,人口、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加大了耕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全区总人口由 1949 年的 608 万人,增加到 1998 年的 234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35 万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从 1949 年的 10 亩多下降到 1998 年的 3 亩多。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数多一些,全区人口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人均耕地减少速度大大快于全国平均速度。再从全区地形地貌看,宜农土地并不多。从地理位置和耕地质量看,2/3 的耕地是中低产田。

  加剧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水供应的紧张局面。内蒙古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 17 位。同时,全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东北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水资源的年内分布也很不均匀,每年发生春旱。更为严重的是全区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城市和大部分农牧区缺水,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加重了对森林、草原资源的破坏和人均森林、草原面积的减少趋势。目前全区的森林总面积有 2.5 亿亩,人均拥有森林 11.5 亩,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 14%。有关专家论证,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 30% 以上,才能发挥对环境的调节作用,使水旱灾害减少。由于人口增长快于森林面积的增长,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在逐步减少。从全区来看,由于人口的增长,各盟市人均占有的草场面积,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

  对农牧业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负面影响。由于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以满足众多人口基本需要的口粮,只有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土壤肥力衰竭和水源的污染,造成了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和品种的落后。据统计,内蒙古现有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 2/3。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大量开荒,超载放牧,造成了草原大量沙化、退化。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水士流失、环境污染的典型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5 年远景规划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纳入规划,使内蒙古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数量,使全区人口总量适度。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确定到 2000 年要把全区人口控制在 2439 万以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是全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内蒙古人口较多,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全区经济发展只能走以人的能力开发为依托的道路,争取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还需要发展经济,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另外,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人们能够在较好就业劳动的状况下,过上稳定而不断改善的富裕生活,切实做到少生、优生,少生快富。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人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