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 中国环境报 (2003-02-11)

生态优势转为经济强势
———宝应县建设“苏中明珠”纪实


石书荣 李新林 高杰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水网密布、河沟纵横,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荷藕之乡”。近年来,宝应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水乡特色,科学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符合本县发展现状的生态模式。先后实施了抬田治碱、湖泊综合整治、绿化造林、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湿地作物水体套养、湖泊轮渔轮休、高密度养殖水体生物净化、有机肥生产及推广和环境保护等十大生态工程,走出一条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宝应县的湖泊面积较大,总面积为 140 平方公里。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宝应县为了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发展湖区经济,实施了宝应湖综合治理工程。在对湖区的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湖泊生物资源,在湖区大力发展草食性为主的多种水产品,使年均转化水生生物 2.86 亿公斤,水产品量达 477.5 万公斤,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解决了湖泊沼泽化现象。为保护宝应湖的生态平衡,宝应县实施适度围网养殖,逐步推行轮渔轮休工程,并在安宜镇金湖渔业村进行试点。该村在大洼子 3000 亩水面采取连续养殖 2~3 年后停止养殖,休渔两年,并实行休而不闲,积极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优质饵料植物。经过科学总结,宝应县已初步建成宝应湖万亩轮渔轮休示范片。

  宝应县水生资源丰富,在创建生态示范区中,这个县把水生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来抓。据统计,宝应县境内荷藕面积达 12 万亩,稻田 66 万亩。每年有大量农药、化肥流失,污染水体。近年来,通过食物链原理在藕田套养泥鳅,泥鳅食地下害虫,在稻田养蟹,推广生物防治,既减少农药对水体污染,又增收泥鳅、螃蟹等水产品,并开发一批绿色食品。去年全县稻田套养已发展到 12 万亩。藕田套养的亩产藕 1000 公斤、泥鳅 50 公斤、鱼 50 公斤,亩产综合效益达 2500 元,稻田套养,亩产稻谷 350 公斤,蟹 20 公斤,亩产综合效益 2200 元,分别比单一种藕、种粮增加收益 750 元和 1100 元。

  十大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宝应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整治。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以湿地生态农业体系为主的生态示范区模式,形成了运西湖泊、东荡湿地、中部平原三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三大生态经济区域格局。运西湖泊生态农业体系,总面积为 42.3 万亩,其中水域 20.5 万亩,滨湖圩区 14.1 万亩。为合理利用湖泊天然饵料资源,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宝应县利用生物链原理在湖区发展养殖业,形成了粮、饲种植与水产、三禽养殖相结合,鱼蟹、鱼鳖轮养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东荡湿地生态农业体系总面积 47.8 万亩,其中湖泊滩涂面积 16 万亩。这些湖泊滩涂早已沼泽化,形成很厚的草渣层,土壤十分肥沃,适宜荷藕、茨菇等水生蔬菜生长。宝应县在大规模推行退粮还水的同时,发展荷藕、茨菇、芡实等水生蔬菜种植,藕田面积达 12 万亩,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中部平原生态农业系统总面积 77.6 万亩。区内水系配套,灌排方便,是全县稻麦棉油主产区。实行轮休制和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提高光、温、土地资源利用率,把用地养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该区还实行农牧结合,推广了“9024”工程,即每个农户养 90 只鸡、两头猪、种 4 亩地,形成鸡———猪———沼气———农田生态模式。

  近年来,宝应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县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步提高和协调发展。目前,这个县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已分别比 1990 年增长 5.7 倍和 5.4 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