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 中国环境报 (2003-02-11)

“生态农庄”滚动发展
衡东农民争做“庄主”


成新平

  元月中旬,笔者在湖南省衡东县霞流镇拜朝村看到,谭海生栽种的 30 多亩国外松青翠欲滴,1500 只湘黄鸡在林中栖息;上千尾鲜鱼在 3 亩鱼塘中觅食,一大群鸭子在水面上游弋;依山傍水两排整齐的猪舍里,60 多头瘦肉型生猪已经达到外贸出口标准;新建楼房边,有一口大沼气池,那是“庄主”家做饭、烧水、照明的“能源基地”……据了解,谭海生去年的综合收入达 12 万元,像谭家这样秀美的“生态农庄”,全县就有 360 个。

  衡东县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加入 WTO 的需要,把帮助农民发展“生态农庄”当做“兴县富民”的重要内容来抓,引导农民将高效养殖和绿色种植融为一体,在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先后投入 3200 多万元帮助农民架电线、筑公路、修塘坝,打水井、建沼气池。全县建立了 6 个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重点培育 6~8 个“生态农庄”示范户。大浦镇太平村有一块 225 亩的山地,由于多年无人看管,山地早已荒芜,水土流失严重,2000 年初,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的綦亮自筹资金 10 多万元,在县农业开发和水土保持部门的帮助下,将该片山地植树种草,种植柑橘、葡萄、杨梅 1.5 万多株,建了 1.2 万平方米的鸡舍,年产湘黄鸡上万只。他用饲料养鸡、鸡粪种果肥草,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效应”。綦亮的“生态农庄”“影响一村,带动一片”,展现出一幅现代农村的秀美画卷。

  “肥猪池上养,鸡兔林中长,做饭不用煤,生活到小康。”衡东县在培育“生态农庄”时,还注意通过现场示范、典型引路,使千家万户纷纷仿效,全县“生态农庄”滚雪球式发展,形成了一个林草保土、以草养畜、以畜增肥、以肥增收等良性互动的“生态园”,仅拜桥村,5 年来就发展“生态农庄”30 余户。目前,养鸭、养猪、养羊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仅养鸭一项,全县农民的年收入上亿元。

  种养业生物链的综合利用显示出多种效应:动员农民种植林木和绿草,减少水土流失;利用草地发展养殖业,用家畜粪便下池制沼气,再将充分发酵的农家肥施放到农田、菜土、果园中,或放到山塘水库中养鱼,然后将没污染、无公害的粮食蔬菜饲养家禽家畜。据抽样调查,全县 1926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53%,水土流失比 5 年前减少 4.5%。各“生态农庄”的化肥施用量可减少 80%,农药施用量降低 60% 左右。

  在培育“生态农庄”过程中,衡东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还采取到乡镇农校办培训班、组织现场参观直观教学、印发科技资料、上门辅导等形式,帮助“庄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种养加工的科技水平。同时,还与全国 30 多个大中城市互通信息,为“庄主”及时提供产销信息,解除后顾之忧。新塘镇欧阳海村“生态大户”罗国华往年常常为产品找不到销路而发愁。今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动为他牵线搭桥,使上万只美国野鸭不但畅销一空,而且卖到了好价钱。去年,他家的野鸭、鸭蛋、鲜鱼产值就达 9 万余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