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与技术 人民日报 (2004-11-02)

开办农业信息网;创办电台农业科普频道;成立三级农业信息编印机构;拨专款购置 3 万多台收音机免费送到农户——
武汉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市郊农民种植 560 多个新品种,98% 是从信息网络中了解后引进的;农业科技信息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 57.8%


本报武汉 11 月 1 日电(记者 杜若原)

  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农产品批发公司的电子显示屏前,每天吸引成百上千的农民。红光村农民卢西平说:“以前,我家种了 8 亩田,到底种什么划算,上市到哪里去卖,心里没底。现在显示屏前一站,心里就有了数。”前不久,卢西平家 1 万公斤卷心菜上市,他比较了全市 6 个批发市场的价格,最后选定到武汉皇经堂批发市场销售,多赚了 800 多元。

  遍布武汉的农业信息网络,让人强烈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的热潮。武汉市广播电台开辟的《都市田野风》栏目,定时播出农事与行情;市、区、乡三级编印的农业经济信息,源源不断进入农家小院。目前,武汉市已初步建立起上联国际国内、下通乡村农户、集信息采集与发送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网络。

  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武汉市各级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至今,武汉市、区、乡三级政府累计投资 6300 多万元,开办了武汉农业信息网,创办了电台农业科技普及频道,成立了三级农业信息编印机构。市政府拨专款购置 3 万多台收音机,免费送到农户。

  轻点鼠标随时获取致富信息,足不出门可向知名专家“问诊”。市农业信息中心整合农村市场信息资源,与 7 个郊区 52 个乡镇农业信息网、524 个村级信息服务点、38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28 家农副产品市场联网联动。
为确保农业信息入户,武汉市聘请的 101 名农业信息员活跃在田间地头,随时收集各类信息。农业部门对信息员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根据信息使用率和效益进行评估,市政府从农业推广资金中提取奖金奖励优秀信息员。今年 8 月,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新建的芦笋种植基地丰收,新鲜的芦笋大量积压。村支书吴俊华将“桃花村芦笋寻买主”百字信息发到网上。3 天后,急需芦笋的南京市一家食品公司即派人洽谈收购,村民积压的芦笋订购一空,还意外获得了一个长期订购合同,芦笋每亩增收 600 多元。

  武汉农业立体信息网络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因不具备上网条件而无法及时获取网络信息的问题,并为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找到了途径。市农业局披露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今年武汉市郊农民种植 560 多个新品种,98% 是从信息网络中了解后引进的;农业科技信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 57.8%。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农业农民农村∶农民收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