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与技术 光明日报 (2004-08-16)

四川用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
为水稻品种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遗传基因资源


本报北京 8 月 15 日电(记者 邵文杰)

  来自农业部科教司的消息说,四川省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控防水稻稻瘟病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减少了稻瘟病的危害损失,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收。稻瘟病是目前四川水稻的一个最重要的病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年均发生面积 18.73 万公顷,年均损失稻谷 59312 吨。因此,持续控制稻瘟病对四川水稻粮食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四川控防水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是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的理论和技术”。2002 年以来,四川进行了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的示范推广,三年累计推广 98.6 万公顷。2004 年,四川又把川西平原的新津、邛崃两地作为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的核心示范区,建立了总面积达 2008 公顷的集中连片示范样板。各地还结合“粮食三百工程”,大搞丰产示范片,依托样板,促进技术推广的落实。

  这些控防技术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今年四川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 1710 万亩,占水稻面积的 57.8%; 全省稻谷平均亩产达到 518 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100 公斤。同时,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据 2002 年 2004 年推广水稻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技术地区的调查表明,地方品种已由 2002 年的 8 个上升到 40 余个,其中一些在四川趋于濒危的地方品种又逐渐回到农业生态系统中,为水稻品种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遗传基因资源。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