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与技术 光明日报 (2003-08-27)

草地呼唤技术改良


本报记者 邵文杰

  8 月中旬的一天,记者站在河北沽源牧场北望,紫花苜蓿、羽衣甘蓝、扁穗冰草长势繁茂,如一块绿毯直铺到天边。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所长韩建国教授指着这片辽阔无际的大草原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引进抗寒抗旱品种补播技术的结果,使这里的植被覆盖度从原来的 30% 提高到 80% 以上,恶化的草地植被得到恢复,遏止了草地退化和沙化的态势。目前,这一成功经验已被广大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地区推广应用。

草地缘何大面积严重退化

  作为我国的退化草地综合改良与草场建设配套技术引进项目专家,韩教授在一路的采访中告诉记者,我国是全球第二草地大国,有天然草地 3.9 亿公顷。这些草地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环境脆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41.4%,是可耕地面积的近 4 倍,其中可利用草地 3.3 亿公顷。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上的“重农轻牧”,畜牧业发展中的“重畜轻草”观念的影响,使我国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草地技术改良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韩建国介绍,大面积优质草地的开垦,导致土壤状况恶化;片面地追求家畜头数,造成草地的严重退化,成为我国主要的沙源地和尘源地。现在,牧区草原 50% 已经退化,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面积已达 80%,全国还在以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再加上草地畜牧业缺乏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支撑,更加重了对天然草地的压力,造成草原地区环境恶化,草地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水平。与国际上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我国只相当于新西兰的 1/82,美国的 1/20,澳大利亚的 1/10。

  草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对草地建植、改良、管理及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先进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根据国家规划,今后 30 年内,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建人工和改良草地 400—500 万公顷,使一半左右(约 7000 万公顷)的“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得到恢复。另外,农区大面积的农闲田和中低产田将逐步转向牧草和饲料作物生产,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饲料资源不足和环境恶化问题。

改良草地需要牧草良种

  我国草地科技基础差、起步晚、投入低、从业人员少,草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尽管在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跨越中曾立项进行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但终因单位面积草地的科技投资力度小,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草原保护和建设、发展的需求。特别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京津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牧区的退牧还草工程,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术的支撑。

  据介绍,与其他领域相比,过去我国对国际先进草地技术的引进相对不足,技术发展相对缓慢。我们现有的技术很难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周期过长,严重制约草业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牧草良种资源、草地建植、管理和利用技术,以及有关的研究和生产设备、计算机软件等,单纯依靠自己的研究开发在短期内难有较大提高。

  韩建国介绍,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在培育不同用途的牧草良种及种子工程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牧草良种不仅满足本国人工和改良草地建设需要,而且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其牧草品种数量多、产量高、品质优,经我国各地引种试验的结果证明,综合生产性能比我国培育、生产的牧草品种高 100%—200%。此外,发达国家还凭借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发了高水平的牧草种子生产、收获和清选技术,草地免耕播种技术,多样化草产品加工技术,围栏轮牧技术及配套设备,大幅度提高了牧草种子生产、草地建植、管理、利用水平,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操作,使草地改良的效率和成功大幅度提高,草地利用得以优化,牧草产量及产品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基本摆脱了不利天气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据介绍,由中国农大草地所承担的农业部“948”专项“退化草地综合改良与草建设配套技术引进”,从 2000 年开始实施。目前已经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 11 种 18 个品种的牧草种子,同时引进了退化草地土壤水分测定、牧草种子质检等改良和草地建植先进技术,并选择我国典型性地区,建立了草原牧区草地改良技术示范区、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恢复重建示范区、西南草山草坡草地植被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示范区、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示范区。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专家们结合我国现有示范、推广项目,积极进行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草地植被,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力。韩教授说,我国在未来 10 年中,每年需要牧草种子约 10 万吨,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优质牧草种子的生产是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绿化与环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