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资源配置与管理

藏北高原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李明森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提 要 藏北高原面积 60万km2,海拔 4400m 以上,气候寒冷干旱,是青藏高原内生态环境最酷劣的自然地域,大部分为无人区。境内 55% 的土地为可利用的草地,是西藏最大的牧区,其绝大部分是由紫花针茅 (Stipa purpurea)及青藏苔草 (Carex moorcroftii)等组成的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草原,虽然紫花针茅草原是当地藏绵羊的较适宜生态地域,但其鲜草产量不足 800kg/hm2,仅在 6~9 月能利用,加上草地土壤富含砂砾,抗侵蚀能力弱,所以草地生态较脆弱。目前已有 1/3 的草地受沙化和侵蚀的威协,4% 的草地处于过牧退化状况。所以保护草地,维持其生态稳定乃是开发藏北高原草地资源的重要原则,故对高寒荒漠草原与已沙化的高寒草原须禁牧;大部分高寒草原的放牧强度须控制和适度,以求永续地利用和获得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关键词 藏北高原;草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 S8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335-05

1 环境特征

  藏北高原又称“羌塘”,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南自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至昆仑山脉,东迄东经 91°左右的内外流水系之分水岭,西止于国界并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接,南北宽达 760km(北纬 29°53′~36°32′),东西长约 1200km(东经 78°41′~92°16′),面积 59.5万km2,约占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的一半。

  藏北高原乃世界屋脊——青藏大高原主体,大部分地面高度在海拔 4600~5100m 之间;地势总倾向为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黑河—阿里公路沿线最低,海拔 4400m 左右,为高原内部最大集水洼地区,分布着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及色林错、唐古拉攸木错和扎日南木错等大湖;藏北高原主要河流,如最长的扎加藏布及波仓藏布等也都集中分布于此。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强烈的寒冻机械风化、冻融及干旱剥蚀作用等成为近代高原上主要的地貌外营力。除了少数巨大山脉,如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以及个别断块高山的海拔高度超过 6000m 外,大多是由海拔 5200~5500m 的残遗剥蚀面和海拔 5000m 以下的堆积低地面这两级地形所组成。前者呈浅切割状顶面宽缓、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外貌,后者为坦荡的盆地或宽谷,两者错杂相间、高差不大,使藏北高原成为青藏高原范围内最具有准平原化特征的地貌单元。

  藏北高原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 0℃,最暖月均温不及 14℃,最冷月均温-10℃以下。班戈气象站(31°22′N,90°01′E,海拔 4700m)曾于 1964-01-03 测得-42.9℃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这里冻土面积很广,为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带中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

  由于随海洋季风而来的水汽从东南方向入侵,所以年平均降水量相应地从高原东南部的 300mm 左右逐渐减至西北部的 50mm 以下,且 80% 以上集中在 6~8 月,并以雪、霰、雹等固态形式为主,如 32°N 附近乃是我国著名的最多降雹带,那里的申扎、班戈等地平均每年雹日达 25~30d。

  这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表 1),还多大风(改则一带大于 17m/s 的 8 级以上大风日数每年 200d 以上),因此蒸发强烈,年平均干燥度 1.6~20.0,除了约 83°E 以西地区为干旱气候外,高原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气候。受此影响,高原现代大陆性冰川仅发育在少数高山上,规模不大,仅占藏北高原土地面积的 0.39%,雪线高度一般在海拔 5600~6000m。

表 1 藏北高原主要台站的气象资料
Table 1 Data of mai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台站 噶尔 申扎 班戈 安多 改则
纬度(北纬) 32°30′ 30°57′ 32°22′ 32°21′ 32°09′
经度(东经) 80°05′ 88°38′ 90°01′ 91°06′ 84°25′
海拔高度 (m) 4278 4670 4700 4800 4415
年平均温度(℃) 0.1 -0.3 -1.2 -3.0 0.1
最热月平均温度(℃) 13.6 9.3 8.5 7.7 12.1
最冷月平均温度(℃) -12.1 -11.1 -12.1 -16.3 -11.9
1 月平均日温差(℃) 16.7 15.1 16.4 17.0 18.2
7 月平均温差(℃) 15.3 11.5 13.0 11.3 15.1
年降水量 (mm) 86 290.9 301.2 358 166.1
年太阳辐射值 (kJ/cm2·a) 813.5 933.6 855.4 719.3 780.0
年日照时数 (h) 3445 2897.4 3210.3 2862 3180.3

  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内流区,属中亚内陆流域,境内大部分地区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少,湖河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4.2%。河流大多短小并主要由冰雪融水补给,除了南部扎加藏布水量稍丰(径流量约 61.8m3/s),为常流河外,大多数河流,特别是北部干燥地区多为季流河。然而这里却有大小 1000 多个湖泊,因气候干燥,大多处于枯缩阶段,湖水矿化度多在 1~35g/l,最高达 300g/l 以上,几成卤水,难以饮用。湖水化学类型以碳酸盐或硫酸盐型为主。

  适应藏北气候环境的代表性植被为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两大类,前者占高原大部分地区,以紫花针茅 (Stipa purpurea)或羽柱针茅 (S.Subsessiliflora)、羊茅 (Festuca spp)占优势,伴生有早熟禾 (Poa spp)、沙生针茅 (S.glareosa)、黄芪 (Astragalus spp)、青藏苔草 ( Carex moorcroftii) 以及少量蒿属 (Artemisia spp)、委陵莱 (Potentilla spp)、变色锦鸡儿 (Caragana versicolor)等,总覆盖度 15%~50%;后者面积不大,仅见于高原西部和西北部,以垫状驼绒藜 (Ceratoides compacta)为主,其次有木亚菊 (Ajania fruticulosa)、麻黄 (Ephedra spp)等,总覆盖度 10%~20%。此外,在海拔 5200(或 5400)m 以上临近雪线的高山冰缘地带还普遍生长着风毛菊 (Saussurea spp)、柔子草 (Thylacosperman spp)等稀疏座垫植物,覆盖度不及 5%。河湖岸边则为多种嵩草 (Kobresia spp)和苔草 (Carex spp)组成的低湿草甸、沼泽化草甸或仅有西伯利亚蓼 (Polygonum sibiricum)、碱蓬 (Suaeda corni culata) 等少量盐生植物组成的低地盐化草甸。而在许多干河床还有零星的匍匐水柏枝 (Myri caria prostrata)。另外,在南部冈底斯山脉及其它少数高山带还分布有小嵩草 (Koresia p ygmaea) 等组成的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度 40%~80%。

  藏北高原分布最广的土壤是高寒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寒冻钙土(高山草原土),其有机质含量 1%~2%,土体干燥,石灰反应强烈,钙积现象明显(CaCO3 含量 5%~15%)。其次是高寒半荒漠、荒漠植被下的雏漠土(高山荒漠草原土)及寒漠土(高山漠土),其有机质含量不到 1%。土体内残留较多碳酸钙与易溶盐类,寒漠土则还积聚少量石膏,显示了较干旱的成土环境。另外,弱度的化学风化作用,使这些土壤粗骨性强,粒径大于 2mm 的颗粒含量超过 10%,高者达 40% 以上(表 2)。其它还有冰缘垫状植被下发育较为原始的寒冻薄层土(占高原土地面积的 9%)、高原东南部高山带的寒冻毡土(高山草甸土)、沿河湖滨岸低地的草甸土、沼泽土、盐土以及近期冲积、洪积与风积物上发育的新积土与风沙土等,也都具有质地粗的特征,反映了高寒干旱环境下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形成年龄较短的成土特点,也表明它们易受风蚀,生态脆弱不稳定。

表 2 藏北高原主要土壤类型的理化特性 [1]
Table 2 Physu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in soil types in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项目 寒冻钙土
(高山草原土)
维漠土
(高山荒漠草原土)
寒漠土
(高山荒漠土)
寒冻毡土
(高山草甸土)
原始寒冻薄层土
(高山寒漠土)
有机质含量 (%) 1~2 <1 <1 3.5~5 0.5~1
全氮含量 (%) 0.06~0.10 0.07 <0.05 0.20 0.02~0.10
阳离子交换量
(毫克当量/100g 土)
10 3~8 5 11 3~9
pH 值 8~9 >8.5 >8.5 6.1~7.2 >7
含砾量 (%) >10 30~50 >40 15~30 >50
质地 砾质砂壤至
砾质轻壤
砾质砂土至
砾质砂壤土
砾质砂土至
砾质砂壤土
砾质沙壤至轻壤 砾质砂土

  上述表明,在高寒干旱的主导因素作用下,藏北高原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过程,并且成为以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这两种生态系统占优势的自然地域。严酷的生态环境限制了人类的生产活动,这里人迹稀少,在北纬 33°以北为无人区。除了东南部有少量耕地(约有 800hm2)种植春青稞外,主要为季节性放牧区。

2 草地资源的类型与生产性能

  藏北高原拥有辽阔的天然草地资源,各类天然草地面积共达 4800万hm2,占藏北高原土地面积的 81% 和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地面积的 59%,为西藏主要牧区。

  区内天然草地类型主要是低草型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这三大类;此外,还有面积不大的高寒草甸与低湿沼泽草甸等。其中,高寒草原类草地面积最大,占本区草地面积的 61%;其次是高寒荒漠草原类草地,占 17.4%;高寒荒漠类草地面积约占 11%。这三者合计占藏北天然草地总面积的 89.4%。高寒草甸与沼泽草甸这两类草地面积总共才占 10% 左右。

  因生物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差异,这五类草地又可按照它们组成中的优势植物种分为紫花针茅型,羽柱针茅型,羊茅、早熟禾型,冻原白蒿、紫花针茅型;沙生针茅、固沙草型,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型,变色锦鸡儿、驼绒藜型;驼绒藜型,木亚菊型,垫状驼绒藜型;小嵩草型;芒尖苔草 (Carex doniana)型、赖草 (Leymus) 型、扁穗草 (Blysmus) 型和藏北嵩草 (K obresia littledaloi) 型等 15 种类型,它们的宜牧生产性能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沼泽草甸类的可食性鲜草产量最高,每公顷 1000~3600kg,载畜量为 0.35hm2/绵羊单位。其次为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草原类,其可食性鲜草产量分别为 1000kg/hm2 左右和 360~1700kg/hm2;载畜量分别为 1.65hm2/绵羊单位和 1.3~5.4hm2/绵羊单位;高寒荒漠草原类与高寒荒漠类较为差劣,可食性鲜草产量 300~1200kg/hm2,载畜量 2.4~11hm2/绵羊单位(表 3)。

表 3 藏北高原主要草地类型的宜牧性能 [2]
Table 3 Animal breeding availility of main grassland types in Northern Tibet Plateau

草地类型 可食性鲜草产量
(kg/hm2)
载畜量(hm2/绵羊单位)
I 高寒草原类      
1. 紫花针茅型 513.0 5.4
2. 羽柱针茅型 679.5 3.8
3. 羊茅、早熟禾型 361.5 6.2
4. 冻原白蒿、紫花针茅型 1699.5 1.3
II 高寒荒漠草原类      
1. 沙生针茅、固沙草型 303.0 6.9
2. 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型 466.5 5.6
3. 变色锦鸡儿、驼绒藜型 1171.5 2.4
III 高寒荒漠类      
1. 驼绒藜型 67.8 3.5
2. 垫状驼绒藜型 474.0 2.1
3. 木亚菊型 306.0 11.3
IV 高寒草甸类      
1. 小嵩草型 1111.5 1.65
V 沼泽草甸类      
1. 芒尖苔草型 12802.5 0.35
2. 赖草型 1000.0 1.89
3. 扁穗草型 3231.0 0.65
4. 藏北嵩草型 3645.0 0.58

  从小气候环境、草地类型和品质来看,除了高寒草甸与沼泽草甸这两类草地为牦牛的较适牧地外,面积最广的高寒草原地带是西藏地毯毛羊——藏绵羊的最适生态地域[1]。但其产草量低,载畜能力不高,且青草期短,仅在 6~9 月暖季能放牧利用,草地生产力较低,加上草地土壤干燥、质地粗,石砾含量高,抗蚀力与耐牧性能差,草地生态脆弱、不稳定。特别是位于西北部更为寒冷干旱的高寒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两类草地更易受破坏,宜牧性能极差,加上淡水水源的匮乏,更加限制了这些草地的放牧利用价值。

3 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1) 选择海拔相对较低、水热条件较好、又有灌溉条件的温和低洼地段,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和饲草料种植。结合修建移民定居点、暖棚,在低海拔沟谷建设冬季圈养舍饲基地和牲畜越冬抗灾基地,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使现有的大部农田逐步改种饲草饲料,形成为畜牧业服务的饲草饲料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干草生产,逐步延长冬季圈养舍饲的时间。

  (2) 围栏封育草场,有条件可进行灌溉、浅耕、施肥与补播良种牧草,以提高产草量。

  (3) 完善草地双承包,实行冬春场围栏,牧草生产季休牧制。

  (4) 将居住在生态环境特别严酷、海拔高度>4800m 的牧民,逐步向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移民。特别是文部、双湖办事处等高海拔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生长慢,不适宜人类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应逐步恢复过去的自然面貌,不再在>4800m 的草地区经营畜牧业,恢复无人区野生动物乐园。

  (5) 藏北高原是克什米尔绒山羊的原产地,其品质优良,产绒量高,羊绒还是西藏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绒山羊,适当压缩牦牛饲养量。

  (6) 在藏北高原的东部建立以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的高寒草原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建立青藏苔草和沙生针茅为优势种的高寒荒漠草原类自然保护区。

  (7) 目前藏北高原暖季放牧场还有一定的载畜潜力,但是,冬春季放牧场的载畜能力远低于实际载畜量,许多草场严重超载。仅据 80 年代资料,已利用草地中就有 10%~20% 发生不同程度退化,至目前退化规模更大。草地退化原因除了是气候干旱原因外,还多与过度放牧有关。因此,应该严格科学养畜,以草定畜,防止超载。努力推行季节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实现冬天生产,夏天多养,秋天多杀,加快畜群周转。

参考文献

1 李明森.羌塘高原土壤特点及其利用[J].自然资源,1980,(4):60~69
2西藏土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5~265
3黄文秀,王素芳.西藏高原家畜生态分布特征与规律的研究[J].自然资源,1980,(2):36~42
4李渤生.羌塘高原美马错自然保护区的初步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89,4(3):281~287

第一作者简介

李明森 (1938-),男,江苏苏州人,研究员,地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重大及特别支持项目专题“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KZ951-A1-204-05 和 KZ95T-06) 的部分成果。
据范云琦 1976-05-27 于扎加藏布中游牛堡大桥处观测所得。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建设∶植被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