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政策与对策

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严茂超 H T Odum

严茂超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100101)
H T Odum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32611 FL美国)

提 要 在简要分析西藏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其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其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西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 政策建议

分 类 中图法 F062.2

1 西藏的自然环境特征、资源状况及其在中国的战略地位

1.1 西藏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状况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号称世界屋脊。由于其地域辽阔,区内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性。西藏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区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所环抱,中间还横垣着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全区地貌复杂多样,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保持着较完整的高原面,为一系列平缓的山丘组成,中间夹杂着无数洼地和湖泊,平均海拔 4500m 以上,通称羌塘高原,为西藏的主要牧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即雅鲁藏布江流域,称为藏南谷地,为西藏的主要农区。那曲以东,为一系列由东南走向的高山深谷即藏东南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是藏东高山峡谷区。这一地区北高南低,雨量较多,河流深切,地形破碎,山势陡峻,许多地方山顶与峡谷高差达 2000m 以上,是西藏主要的农林区。喜马拉雅山地,分布在我国同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的地区,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全长约 2400km,南北宽约 200~500km,平均海拔 6000m 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这些巨大的山脉是亚洲很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先从西藏向东流,然后急转南下流入印度;澜沧江流入缅甸和老挝;怒江流入四川、云南,然后进入缅甸;象泉河流入巴基斯坦;狮泉河向西进入巴基斯坦。正因为这些巨大的河流和高山,西藏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高达 17569.0×108kW·h/a,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 29.7%。

  西藏不仅地域辽阔,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些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表 1)。从表中可以看出,活立木、水资源及水力资源、湖泊总量、地热、土地资源及铬铁矿、铜矿等在中国占较大的比重。此外,西藏的旅游资源也很具特色。

表 1 西藏的主要自然资源(1989 年)
Table 1 Main natural resources in Tibet, 1989

项目 西藏 全国 西藏占全国
1 土地(万 km2 122.84 960.00 12.80
耕地(万 km2 22.27 9933.33 0.22
2 森林(万 hm2 632.00 12465 5.07
森林覆盖率 (%) 5.14 12.98   
活力木贮量(亿 m3 14.36 105.72 13.58
3 草地(亿 hm2 8293.3 31908 25.99
可利用草地(亿 hm2 5580.7 22434 24.88
4 水文         
平均降雨量 (mm/a) 475 630 75.40
河水径流量(亿 m3/a) 3959 26144 15.14
湖泊数 (>1km2) 778 2305 33.75
湖泊面积 (km2) 25111 71787 34.98
湖泊水量(亿 m3 3472 7088 48.98
总水量(亿 m3/a) 4482.0 28124.4 15.94
水利蕴藏量(亿 kW·h/a) 17569.00 59221.80 29.67
可开发量(亿 kW·h/a) 3300.48 19233.04 17.16
已开发量(亿 kW·h/a) 1.64 863.57 0.19
5 矿和矿石贮量         
铁矿(亿 t) 3.23 497.31 0.65
盐贮量(亿 t) 1.40 1241.0 0.11
煤(亿 t) 0.46 7276.11 0.01
地热能量 (1012J/a) 47535 111058 42.80
铬铁矿(万 t) 440 580 75.86
铜矿(万 t) 886 5875 15.08

注: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整理 [ 7]

1.2 西藏的战略地位

  西藏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使广阔的西北和西南内地大大增加了安全感,因而有可能节约国防开支。它的边境线长约 3800km,不仅与印度、不丹和缅甸接壤,而且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相距不远,将来可能成为中国与南亚各国联系的通道。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于全国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不断取得进展,西藏丰富的牧业、林业、水能、有色金属和盐湖等资源必将在国家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2 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结果

  西藏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动详图如图 1 所示,主要能值流动的综合图解如图 2 所示,能值分析结果列于表 2~3 中。

nr980204-1.gif

图 1 西藏能值流动系统图(1989 年)
Fig.1 Emergy flow system diagram of Tibet, 1989

nr980204-2.gif

图 2 西藏能值流与货币流综合图解(1989 年)
Fig.2 Overview systems diagram of Tibet in 1989, its enviromental resource base, economic component, imports and exports: (a)mainsolar emergy and monetary flows; (b)summary of solar emergy inflows and outflows(—emergy flows,…monetary flows)

表 2 西藏主要资源类别的能值流动及市场价值汇总(1989 年)
Table 2 Summary of major solar emergy flows and market economic monetary flows in Tibet, 1989

变量 项目 太阳能值
(sej/a)
市场价值
($)
能值货币比率
(sej/$)
R 可更新资源 1) 2.38E+23      
N 不可更新资源在西藏流动的情形 2.92E+21      
   No 较粗放使用的自然资源 2) 2.48E+21      
   N1 集约使用的资源 3) 1.98E+20      
   N2 未经加工直接出口的原材料 2.37E+20      
F1 进口的原料及肥料 4.84E+20 5.61E+07   
G1 进口的货物(不包括 F1) 9.09E+20 5.98E+07   
IMP 总进口(包括旅游业、进口劳务及援助收入) 3.75E+21 3.89E+08   
F2 出口原料 7.90E+17 1.03E+05   
M2 出口矿产品 5.00E+18 6.13E+05   
G2 农产品及医药原材料 2.31E+20 1.54E+07   
EXP 总出口(包括其他货物与劳务) 3.22E+20 2.20E+07   
GDP 国内生产总值,1989(5.6 元/$)    3.90E+08   
P2 全国能值货币比率 5)       8.67E+12
P1 西藏能值货币比率       6.28E+14

注:1) 来自降雨、地球循环的能值贡献。其他可更新资源包含在其中 ;2)净表土流失;3)发电量;4) 开采的矿物质、木材、羊毛及医药等原材料;5)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 5、6;6)sej 为太阳能值的单位 ,1E+3 等于 1×10 3

表 3 西藏能值分析指标汇总表(1989 年)
Table 3 Emergy indices for overview of Tibet, 1989

指标 说明 数值及单位
1 总能值输入流量 R+N+IMP 2.45E+23sej/a
2 总能值使用量 No+N1+R+IMP 2.45E+23sej/a
3 西藏自给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No+N1+R)/U 98.47%
4 净进口能值 IMP-EXP 3.43E+21sej/a
5 输出输入能值的比例 EXP/IMP 8.60%
6 可更新资源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R/U 97.37%
7 购入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IMP/U 1.53%
8 无需付费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R+No)/U 98.39%
9 集约使用的能值占无需付费能值的比例 N1/R 0.08%
10 能值投入率(进口资源能值/环境能值) IMP/(R+N) 0.02
11 能值使用强度 U/面积 1.99E+11sej/m2
12 人均能值用量 U/人口 1.13E+17sej/人
13 在目前生活标准下可更新资源所能承载人口 (R/U)×人口 210.32E+4 人
14 在目前生活标准下同时考虑可更新资源与进口资源之人口承载量 8(R/U)(人口) 1682.58E+4 人
15 电力使用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电力/U 0.08%
16 人均电力用量 电力/人口 9.17E+13sej/人
17 人均燃料与肥料用量能值 F/人口 2.24E+14sej/人
18 能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P1=U/GDP 6.28E+14sej/$
19 废弃物 (W) 与可更新资源的能值比 W/R 0.00052
20 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 W/U 0.00051
21 废弃物能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W/GDP 3.8E+11sej/$
22 能值投资比 (U-R)/R 0.03

  1989 年,西藏的总能值使用量 (U) 为 2.45E+23sej/a,用之与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其能值货币比率为 6.28E+14sej/$,比率较高,这与世界其它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类似。可更新环境资源 (R)(包括雨水、地球循环)的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 97.37%。所使用各类资源的总能值包括无需付费的各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及进口能值的贡献。

  西藏区内使用的矿物及其它地质物质(如水能等)的能值 (N1) 仅占西藏总能值用量的 0.08%。几乎所有的矿产品都用来向外部输出,深加工的矿产品几乎可忽略不计。

  区外流入西藏的经济物质包括商品 (G1)、原料 (F1)、劳务、旅游及中央政府的援助,其中,政府援助额占区外流入经济能值总量的 51.2%,进口的燃料 (F1)、商品物质 (G1) 的能值占西藏总能值使用量的 0.56%。

  包括区内使用的矿产及无需付费的环境资源在内,1989 年,西藏总能值使用量的 98.5% 取自区内资源,1.5% 的能值用量来自于购入的燃料、商品物质、劳务及国内外的旅游。进口能值与出口能值的比率为 11.64,进口能值大大高于出口能值。

3 西藏主要储存资源的能值评估

  西藏储存的资源包含了巨大的财富,有些资源如水能资源、地热资源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可更新资源每年的潜在宏观经济价值高达 1245.17 亿美元,约相当于西藏现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320 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和活立木储量的宏观经济价值高达 3854 亿美元,相当于现行国民生产总值的 1000 倍。目前,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开发的难度很大,加之有些矿床埋藏太深,如果开发,净能值产出率将很低。而一些经济财产,特别是基础设施,将有很长的使用时间 ( 表 4)。

表 4 西藏已探明资源储存量的能值评估
Table 4 Emergy evaluation of resources reserves in Tibet, 1989

类别 贮存量 能值转换率 太阳能值
(sej)
宏观经济价值
(E+8$)
1 煤 1.94E+17J 39800sej/J 7.73354E+21 8.92
2 铁矿 3.23E+14g 8.55E+08sej/g 2.76165E+23 318.53
3 铬铁矿 4.41E+12g 1.00E+09sej/g 4.405E+21 5.08
4 铜矿 1.16E+15g 1.00E+09sej/g 1.158E+24 1335.64
5 硼矿 (B2O3 1.24E+12g 1.00E+09sej/g 1.238E+21 1.43
6 泥炭 1.75E+17J 19000sej/J 3.32396E+21 3.83
7 石膏 1.22E+15g 1.00E+09sej/g 1.22E+24 1407.15
8 石墨 2.44E+12g 1.00E+09sej/g 2.437E+21 2.81
9 盐 1.4E+14g 1.00E+09sej/g 1.4E+23 161.48
10 活立木储蓄量 1.51E+19J 34900sej/J 5.29E+23 609.76
11 水量 1.79E+18J/a 41068sej/J 7.36E+22 84.92
12 地热储量 4.75E+16J/a 6100sej/J 2.90E+20 0.33
13 水能资源储量 6.32E+18J/a 159000sej/J 1.01E+24 1159.92
14 经济财产 7.8E+09$ 8.67E+12sej/$ 6.76E+22 78.00
15 人口 6.70E+07 人·年 3.1E+16sej/人·年 2.08E+24 2394.19

4 能值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能值分析的各项指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潜力,评估其经济在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所处的等级地位。

  环境负荷率是采购能值和自产的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与无需付费的环境能值的比率,正如“负荷”存在于电路上。较高的负荷率说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同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较大。西藏环境负荷率仅为 0.03(表 5),这一指标明显低于许多国家或地区。

表 5 西藏的能值分析指标与部分国家的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s indices based for emergy analysis in Tibet and other countries

国家或地区 环境负荷率 能值货币比率 (E+12sej/$) 能值自给率 (%) 能值功率密度 (E+11sej/m2·a) 电能占总能值用量 (%) 年人均能值用量 (E+27sej)
西藏 0.03 628.21 99 1.99 0.08 113.43
澳大利亚 0.86 6.37 92 1.42 6.80 59.00
瑞典 7.04 2.57 46 10.00 23.50 48.35
新几内亚 0.15 46.77 96 2.63 0.80 34.74
美国 7.06 2.55 77 7.00 20.00 29.25
荷兰 15.90 2.23 23 100.00 10.00 26.44
新西兰 0.81 3.04 60 1.94 15.00 25.52
利比亚 0.09 34.70 92 4.10 1.00 35.77
意大利 9.47 1.46 38 42.03 14.00 22.00
前苏联 1.00 3.32 97 1.71 19.00 16.60
巴西 0.75 8.33 91 2.08 8.00 14.73
多米尼加 2.67 8.75 69 8.80 <0.01 8.75
前西德 41.59 1.12 23 32.30 22.40 12.95
日本 2.14 31 41.09 26.10 12.64
瑞士 7.44 0.72 19 17.70 32.00 11.51
厄瓜多尔 0.54 8.68 94 3.40 3.20 10.72
波兰 19.78 6.00 66 10.60 18.00 9.58
西班牙 7.20 1.46 24 3.12 22.00 1.56
泰国 1.04 3.50 70 2.15 10.80 3.18
印度 1.02 6.37 88 2.05 10.00 1.07
世界 1.15 4.05 1.36 13.20 3.86

注:资料根据 Odum 对有关国家的研究修改[5、6],其中新几内亚、泰国、瑞典的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3, 意大利的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4, 西藏的数据来自本研究。

  能值货币比率是每年总能值使用量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总能值用量包括可更新的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入境的资源与货物及劳务的能值。农村地区很多的能值取自自然环境资源而无需付费,因而农村地区的能值货币比率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驱动经济发展花费了大量的能值财富,其能值货币比率较低,这表明这些国家货币循环迅速(国民生产总值数额巨大)。这些国家或地区习惯于从其他国家购买资源,因为他们花出的货币所含的能值大大低于采购资源本身所含的能值。西藏受群山阻隔,交通不便,货币及物质流动的速度缓慢,因而其能值货币比率很高。

  表 5 还列出了一些国家从外界吸收能值的情况。许多技术发达、财力雄厚的国家的能值自给率较低,进口能值大大高于出口能值。这些进口能值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这些国家能够有效地利用更多的资源,成功地与其他国家竞争。这类国家的能值自给率较低,而进口能值与出口能值的比值往往较高。西藏的能值自给率高达 99%。

  能值功率密度描述了单位时间内某一单位面积的能值流动情况,用于度量在一个过程或系统中能值在空间的流动浓度。能值使用总量与可利用的面积相比,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能值利用量越大,则能值功率密度越高(表 5)。能值功率密度指标表明了能值密度的空间等级,工业化国家或区域的能值功率密度很高,而一些具有非集约的、带有浓厚农村经济特点的国家或地区的能值功率密度较低。这一指标并不总是直接与人口密度成正比。较高的能值功率密度意味着土地是将来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

  表 5 比较了各国电能在总能值用量中所占的比重。电能是高品质的能量,它被广泛用来与其它低品质的能量与物质的投入相结合,给生产过程以刺激与反馈。电能用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加工与操纵。根据电能的高能值转换率,电能应该用于那些真正需要电能的地方,以最大的限度和最优的方式利用各类低品质的能量,以得到相匹配的效益。西藏是中国,也是世界水能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可惜的是,目前开发程度很低,电能使用量仅占总能值用量的 0.08%,大大低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5 问题讨论、结论与政策建议

  当我们比较不同的能值投入时,不应忘记能值并不是实际的能量,它是某一能量在一定时间、空间聚集的结果[2、4]。比如,作为投入,木材和石油的品质比太阳能的要高,它们需要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太阳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聚集才能形成。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能值来源的不同及各个区域的能值构成不同,才形成当今世界各具特色的文化和经济运行系统。由于石油、电、煤等高品质能量的采用,促进了现代交通和科技的发展,才使得当今世界的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超过以往任何世纪。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西藏的能值货币比率很高,这表明西藏的开发程度较低,是一个农牧业区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所占的比重较大。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的能值货币比率,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货币流通缓慢,支持人类经济活动的能量、物质多来自无需付费的自然环境资源。

  从能值使用的品质等级来看,西藏高品质的能值电能占总能值用量的比重很低,仅为 0.0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藏迈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

  从人均能值用量情况看,西藏人均享受的能值用量水平很高。发达国家往往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发展中国家掠夺大量的能值财富而人均能享受的能值较高,生活水平也较高,如美国、荷兰、意大利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大量自然资源。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看,这也是一种福利,属于生活水平高的一种类型。这一指标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标准有所差异。一些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生活标准往往较低,如印度、泰国等。

  从目前西藏的情况看,其人口数量略高于由可更新资源决定的人口承载力的下限(210 万人)。西藏人口承载力的上限为 1682 万人,这一上限是建立在交通畅通、物质能量流动顺畅基础上的人口承载力。目前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总能值用量的 99% 取自区内,其中 97.4% 为可更新资源,这种经济格局决定了这一上限是潜在的人口承载力。从全球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承载力的 10%~25% 是依靠可更新的生物量维持的。从生物量中获取能量的经济系统不能象依靠煤、石油和电等高品质能量驱动的经济那样高速发展,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人口的承载力很快提高。随着人口的增长,西藏应考虑环境发展与保护的需要,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发达国家走过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盲目效仿。

  为了保持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性,根据最大功率原则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几条基本原则应考虑:

  第一,发现并接收流入的能值财富。如果能值流入来自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我们就必须构建合适的系统,聚集分散的能量与物质,形成高等级的自然环境系统,让西藏生态经济系统获得足够多的无需付费的能值财富。在这里,可持续性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机体去吃饭,那你将不能生存。

  第二,通过接收外界高品质的能值财富反馈,使总的可利用的能值财富获得最大限度的增长,有效地利用流入系统内的物质财富,保持旺盛的竞争力。盲目滥用将导致系统的退化与转位。在这里,可持续性意味着:如果你不能竞争,你将既不能成长,也不能生存。

  第三,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质。如果系统产生的废弃物质尚含有部分能值财富,要将之转移到另外的系统循环利用,加强整体功能。在这里,可持续性意味着:如果有生命力的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绝,那么他们就不能生存。

  第四,保持系统中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相互约束关系,使系统发挥最大功率,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最大产出。尽管我们对 CO2 排放、湿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后果和真实意义尚未完全弄清,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负反馈随时可能发生,这可能导致流入系统的能值财富减少而不是增加。在这里,可持续性意味着:每一系统包括经济系统都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通过几百万年自组织,系统才保持产出的最大功率状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最大功率并不意味着经济产出的最大化。

  西藏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949 年以来,中央政府在改善西藏的交通运输、教育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条件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西藏各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经济上属于工业化程度很低的农牧业区。一些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尚未开发。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5.1 合理利用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

  西藏经济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是缺乏足够的高品质的能量如电能等。西藏的水能和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且两种资源均为可更新资源,对其合理利用,转化为高品质的电能,可以为西藏经济提供动力,增强西藏经济的活力。

5.2 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可利用能值的利用状况

  西藏获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耗费的能值成本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经济不发达,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今后应将训练有素的人才引入经济系统,调整经济结构,应该制定较为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并应充分利用水能、地热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电力资源,进而带动加工工业的发展,将初级产品加工增值后出口。

5.3 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进行宏观决策与产业选择时,必需进行能值分析。过去,西藏有许多工业企业亏损倒闭,主要原因是对区外的原料依赖太大,当很多物质进入西藏后,净能值产出率已很低。在铁路通入西藏前,产业选择必须主要依靠自产的资源。

  西藏的人文景观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西藏的旅游业应该快速发展。在进行决策前,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

  1980 年,有 1059 人到西藏旅游,1987 年增加到 43500 人,但到了 1989 年,旅游者下降到 3603 人。可见,社会稳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此外,还应考虑增加一些航线,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要求。西藏旅游业的净能值产出率比较高,80 年代末期,在西藏工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唯有旅游业一枝独秀。

5.4 鼓励引进训练有素的人才,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

  根据前面的能值分析与估算,结果表明,现有的人口并未超过西藏的人口承载力,为促进西藏经济的全面发展,可考虑从区外适当地引进一些训练有素的人才与劳动力,这也是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力可以接受的。西藏的经济繁荣,需要广泛地吸纳外界能量与信息。适度增加人口,并从区外移进一定数量的训练有素的人才是有利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的。

5.5 鼓励内地企业和国外企业到西藏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改造现有企业

  西藏的能值功率密度为 1.99E+11sej/m2·a,略高于澳大利亚 (1.42E+11sej/m2·a) 和世界平均水平 (1.36E+11sej/m2·a)。如果保持现有的投资速度不变,西藏的能值密度要达到全国现有的水平 (7.54E+11sej/m2·a),则需要 100 多年的时间,因此,西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关于西藏的开放政策,目前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对从外界引进人才发展西藏存在种种疑虑。近年来的对外开放和人才引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不少人越来越欢迎发展西藏经济的新政策。

5.6 加强西藏的教育及科技转化系统与区外大学、研究所的联系与交流

  西藏的教育系统应与区外有关单位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将含有大量创造性能值的世界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引入西藏,并通过教育系统放大为分享能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与信息有很高的能值转换率,与直接发现、发明这些科技与信息相比,引进这些科技与信息能大大节省时间。好的教育系统与科技转化系统能够使创造性能值财富得到成千上万倍的放大而变为分享能值,它是一种特殊的能值和真正的财富,能够有力地促进社会发展。西藏应该努力使教育和科技转化系统得到有效的改造和加强。

5.7 为了进行正确的政策选择,需要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在进行决策时,要对西藏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的评估。西藏资源的可利用度与潜力在南部,特别是东南部区域较为优越。如藏东南的林芝地区,降雨量达 900~2300mm;森林覆盖率高达 34.5%。尽管其土地面积仅占西藏总面积的 6.17%,但水力资源却占西藏的 33%。雅鲁藏布江从海拔 2800m 的米林的派乡直泻而下,到达墨脱县的新让时,江面海拔下降到 500m,如果建设一条长约 40km 的引水渠引水至发电厂,利用这一巨大的落差发电,电厂的装机容量可达到 4000万kW,这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水电站。日本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此已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些水力资源对未来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制定正确的政策,需要对下列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1)西藏森林的空间分布及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生产潜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微模型。

  (2)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西藏不同区域的能源发展战略 根据 Odum 的研究,进口石油的净能值产出率约为 6,西藏远离市场,交通运输过程中能值损耗较大,石油进入西藏时,净能值产出率往往较低。水力资源的净能值产出率为 15~20,地热为 13,风能为 0.25,太阳能为 0.2。既然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净能值产出率存在一些差异,那么,在进行项目的选择和能源发展战略时,有必要对西藏各类能源的净能值产出率作系统分析。

  (3)根据能值分析,确定西藏到底哪些区域适合于发展农作物 西藏曾经将农业用地扩展到不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地方,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能值财富的浪费。今后西藏农业的发展与布局,有必要进行能值分析。

  (4)西藏蕴藏的水能资源得到开发后,对其生态经济系统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连锁反应?西藏能源系统的发展与模拟结果如何?目前,由于缺乏电力,城镇的工厂开工运行不足;在农村,生活能源紧张,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不能还田等等。但是,随着水力资源的开发,经济系统可以得收益,自然生态系统也会因得到反馈而功能增强,生态经济系统也可望发生一系列良性的连锁反应。

  (5)西藏的水资源、水力资源及湿地在其生态经济系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替代作用及其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Charlas A S Hall. Maximum Power: The Ideas and Applications of H T Odum. Niwot, Colorado, USA: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1995,230~239
2H T Odum.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New York: John Wiley, 1996
3J Doherty, M T Brown, H T Odum et al. Emergy synthesis perspectiv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options for Papua New Guinea. In: A Research Report to the Cousteau Society. Gainesville, FL: Center for wetlands,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92
4S Ulgiati, H T Odum et al. Emergy use, 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An emergy analysis of Italy. Ecological Modeling, 1994,73:215~268
5H T Odum, E C Odum. Ecology and economy: Emergy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in Texas. In: Policy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L B. 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7,Vol.78
6 蓝盛芳,H T Odum.中国环境、经济资源的能值综合.生态科学,1994(1):63~74
7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编.西藏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8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中国自然资源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严茂超,男,1963 年出生,助理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1986 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1989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和投资经济分析。

*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程鸿研究员的帮助和指导,特此致谢。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