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劳动力流动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基本特点研究


刘燕鹏 李立贤 石玉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北京 100101)

提 要 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的定义,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布的三大特征,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 3 个基本条件,即经济、文化和旅行能力。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出率分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入率 流出率

分 类 中图法 F304.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始自于 80 年代初期。各年的流动强度并不相同,总趋势有增强之征兆。1994 年跨省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 4.3%,现已上升到 1997 年的 5.8%。就全国而言,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市、区)都有离家外出打工者,其目的地亦是各省都有。尽管西藏缺乏统计资料,但据实地考察者的目击报告,在拉萨市八角街一带从事商业活动和餐饮业的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外省市。劳动力在区域间,特别是在省际间流动,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劳动力在省际间的流动对于我国持续多年的“民工潮”和失(待)业及下岗现象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流动的劳动力的主体是农村劳动力。因此,本研究将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简称为劳动力流动)为主。

1 劳动力流出率与流入率的涵义

  我国农村存在着约 1.3 亿的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相对滞后,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动力。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流出率(简称流出率)的涵义是:由于流出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与当地农村劳动力总量有直接关系,而且流出的劳动力数量对当地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人数占当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基本反映了劳动力流动概况。另外,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差异较大,跨省流动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更是如此。为了详细分析各地区的劳动力流出情况,必须有一个可供比较的相对量。故,可将上述比例定义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流出率,用下式表示:

nr990211-1.gif

  外来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流入率(简称流入率)的涵义是: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目的是就业。对流入地区的经济及就业结构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外来跨省就业人数占本地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的就业构成、本地的就业容纳能力及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外来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流入率可用下式表示:

nr990211-2.gif

  根据上述基本涵义及文献 6 和文献 7 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分别得到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力流出率和流入率(表 1)。

表 1 全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基本情况(1996 年)
Table 1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rregional rural floating labor force (1996)

(单位:万人,%)
地区从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出跨省流入流出率流入率
全国 68850.00 45288.00 2636.54 875.32 5.82 1.27
北京 660.90 164.20 0.40 55.24 0.24 8.36
天津 485.00 167.90 0.75 42.00 0.45 8.66
河北 3391.10 2583.20 39.57 24.06 1.53 0.71
山西 1478.00 953.20 7.71 18.73 0.81 1.27
内蒙古 1043.00 604.30 13.30 7.40 2.20 0.71
辽宁 2030.80 871.40 8.53 13.34 0.98 0.66
吉林 1257.60 629.10 1.86 4.33 0.30 0.34
黑龙江 1567.30 599.40 3.50 10.00 0.58 0.64
上海 764.30 227.00 0.04 47.00 0.02 6.15
江苏 3747.60 2758.80 47.83 34.62 1.73 0.92
浙江 2702.00 2096.00 35.48 59.09 1.69 2.19
安徽 3246.10 2618.70 398.96 5.46 15.24 0.17
福建 1593.60 1166.90 13.60 56.22 1.17 3.53
江西 2064.30 1543.30 221.35 6.33 14.34 0.31
山东 4649.80 3565.00 40.44 3.68 1.13 0.08
河南 4829.20 3847.80 81.38 26.02 12.51 0.54
湖北 2692.30 1792.80 128.11 32.99 7.15 1.23
湖南 3547.50 2765.70 159.46 6.34 5.77 0.18
广东 3690.80 2548.90 7.91 295.16 0.31 8.00
广西 2416.80 1997.20 98.84 10.43 4.95 0.43
海南 334.90 206.10 0.46 16.89 0.22 5.04
四川 6295.10 5152.70 650.00 20.50 12.61 0.33
贵州 1892.10 1614.30 82.01 7.72 5.08 0.41
云南 2213.70 1855.90 5.87 15.86 0.32 0.72
西藏 117.60 95.30 0.00 0.00 0.00 0.00
陕西 1797.70 1330.50 80.57 11.32 6.06 0.63
甘肃 1175.00 886.90 80.90 27.00 9.12 2.30
青海 232.00 158.30 3.08 2.00 1.95 0.86
宁夏 250.30 168.70 19.37 0.32 11.48 0.13
新疆 671.60 318.80 5.26 15.27 1.65 2.27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 4 和文献 5。

2 农村劳动力流出率与流入率分布特征

  根据表 1 和表 2 得出农村劳动力流出率较高区域的三大基本特征。

表 2 全国各地区人口、经济和农业资源状况(1996 年)
Table 2 Population,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various provinc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1996)

   总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农民人均纯
收入(元)
人均 GDP
(元)
农业资源丰度(万元
/km21995)
人均资源丰度(万元/km2
×1000 人 1995)
农民家庭 10 人均
经营耕地 (hm2)
全国 122389.00 68594.00 1926.07 5604.59 10.23 0.23 1.53
北京 1259.00 1615.73 3561.94 12833.44 40.71 247.93 0.62
天津 948.00 1102.40 2999.68 11628.69 42.89 255.45 1.09
河北 6484.00 3452.97 2054.95 5325.37 25.17 9.74 1.35
山西 3109.00 1305.50 1557.19 4199.10 8.32 8.73 1.84
内蒙古 2307.00 984.78 1602.34 4268.66 2.41 3.99 6.78
辽宁 4116.00 3157.69 2149.98 7671.74 22.03 25.28 1.97
吉林 2610.00 1337.16 2125.56 5123.22 16.13 25.64 3.15
黑龙江 3728.00 2402.58 2181.86 6444.69 9.67 16.13 5.49
上海 1419.00 2902.20 4846.13 20452.43 83.05 365.86 0.68
江苏 7110.00 6004.21 3029.32 8444.74 63.61 23.06 0.84
浙江 4343.00 4146.06 3462.99 9546.53 38.38 18.31 0.63
安徽 6070.00 2339.25 1607.72 3853.79 34.09 13.02 0.96
福建 3621.00 2606.92 2492.49 7199.45 29.69 25.44 0.55
江西 4105.00 1517.26 1869.63 3696.13 20.16 13.06 0.87
山东 8738.00 5960.42 2086.31 6821.26 44.41 12.46 0.96
河南 9172.00 3683.41 1579.19 4015.93 34.17 8.88 1.00
湖北 5825.00 2970.20 1863.62 5099.06 27.97 15.60 1.07
湖南 6428.00 2647.16 1792.25 4118.17 28.45 10.29 1.07
广东 6961.00 6519.14 3183.46 9365.23 37.76 14.81 0.59
广西 4589.00 1869.62 1703.13 4074.13 16.53 8.28 0.95
海南 734.00 389.53 1746.08 5306.95 23.25 112.81 0.90
四川 11430.00 4215.00 1453.42 3687.66 15.02 2.91 0.72
贵州 3555.00 719.83 1276.67 2024.84 10.64 6.59 0.79
云南 4042.00 1491.62 1229.28 3690.30 7.84 4.22 1.61
西藏 244.00 64.76 1353.26 2654.10 0.30 3.15 1.67
陕西 3543.00 1175.38 1165.10 3317.47 10.22 7.68 1.73
甘肃 2467.00 714.18 1100.59 2894.93 3.09 3.48 3.91
青海 488.00 183.57 1173.80 3761.68 0.46 2.91 1.75
宁夏 521.00 193.62 1397.80 3716.31 4.49 26.62 2.67
新疆 1689.00 912.15 1290.01 5400.53 1.18 3.70 2.64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 5 和文献 6;其中有关资源丰度的数据是根据文献 1 的资源丰度数据整理。

  (1) 地理位置:中部及偏西区域。流出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以安徽、江西、四川、河南和宁夏为最,表明流出率较高的省份不是西部偏僻地区,也不是中部接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基本上处于我国的中心地带。这一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交通条件较好(四川省的水运较为发达),为劳动力的外出流动提供了交通保障。

  (2) 资源状况:中等及偏下程度。农业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量相对不足。流出率较高的几个省、区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度在全国排序中处于中等程度。但这几个省同时又是人口大省,受庞大人口的影响,人均农业资源丰度在全国的排序中明显偏后。农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情况也处于全国的中等偏下水平,但不是人均量最少的。这表明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特别是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偏少是促使劳动力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农业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处于全国偏下水平省的劳动力流出率还不很高。

  (3) 经济水平:中等及偏下程度。流出率较高地区的 GDP 在全国排序中属中等偏下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处于同一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省、区,其农村劳动力流出率并不很高。  农村劳动力流出率较高区域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地处我国中部偏西;资源拥有状况中等偏下;经济水平中等偏低。

  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流入率较高地区的基本特征:

  (1) 地理位置:全国各省市都有流动劳动力流入,以 3 个直辖市为最,东南沿海省份次之;西部及中部的流入率亦不可忽视(表 1)。它们依次是天津、北京、广东、上海、海南、福建、甘肃、新疆、浙江和山西。

  (2) 资源状况:流入率较高地区的农业资源有两种情况,3 个直辖市及东南沿海省份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全国排序名次较靠前。西部及中部流入率亦较高的地区,其农业资源丰度在全国排序中位置靠后,甚至低于流出率较高的地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新疆的石油资源开发,对劳动力产生了吸引作用。

  (3) 经济水平:流入率较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3 个直辖市及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经济指标如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 GDP 等均在全国前列。但西部及中部流入率较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般低于流出率较高地区。

  流动方向存在两条线。一为主线,即主要流向 3 个直辖市及东南沿海省份,一为辅线,流向为西部及中部地区。主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资源丰度及人均农业资源丰度均较高,在全国占有优势,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辅线,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还是农业资源丰度都要低于流出率较高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且正处在开发利用的旺盛时期。流动劳动力人数以主线为最,辅线次之。

3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及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有过 3 次较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每次劳动力的流动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1) 改革开放及城乡隔离机制的松动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我国现代社会存在两个基本矛盾。一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二是传统农业、农村与现代工业、城市的矛盾。这后一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城乡社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城乡居民分属两种不同身份待遇的社会,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正常的城乡人口的相互交流。长期的二元结构城乡隔离机制,在城市与乡村间积累了能量巨大的“势能”和“势差”。改革开放以后,城乡隔离机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1984 年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宣告城乡隔离机制正式松动,为劳动力流动合法化提供了政策依据。本次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2) 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同时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就是这一社会宏观背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保障。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和人均资源的相对不足是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主要动因。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人均拥有的生产资料如耕地面积等明显偏低,必然促使劳动力外出流动以缓解农村较为紧张的人地关系。流出率较高的五省、区人口总和在全国排序较高,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25.57%。大量的实证分析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文献 2 中提到四川省的仁寿县和渠县、安徽省枞阳县和颍上县均为人口逾百万的大县。两省被调查县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平均高达 55.6% 和 6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4.6 和 12.6 个百分点。明显带有传统落后农区的特点,加之人均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能力有限,农民的收入水平更为低下,4 县平均为 851.1 元,较全国平均水平 369.5 元低[2]

表 3 1994年四川、安徽两省 4 县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rural floating labor force of 4 counties from Sichuan and Anhui provinces with China (1994)

(单位:万人,%)
  全国四川省仁寿县渠县安徽省颍上县枞阳县
劳动力总数 (A) 44654.0 5159.2 67.2 57.1 2542.8 64.9 42.1
外出打工劳动力 (B) 3724.1 799.2 16.1 18.1 320.0 18.0 11.0
其中:出省打工 (C) 1935.5 526.9 9.5 16.0 18.0 14.5 7.7
B/A 8.3 15.5 24.0 31.7 12.6 27.7 26.1
C/A 4.3 10.2 14.1 28.0 7.1 22.3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 2。

  以上是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背景条件。从微观情况看,流动劳动力对劳动者本身来说还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首先,流动劳动力的微观特征是:①按纯收入与流出率所构成的曲线基本呈倒 U 型曲线。流动劳动力“来自于低收入地区,但又不是最低收入户”,而是“中等偏低收入户”[2],这与全国宏观经济条件,流出率较高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偏下的结论相一致;②流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根据文献 3 中的数据加以推算,得到表 4。

表 4 农村流动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及结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cultural level and structure between rural floating labor force and rural labor force

(单位:%)
   17 岁及以下 18~35 岁 36~59 岁 60 岁及以上平均值全国农村劳动
力文化程度 (2)
高中 4.76(1) 10.62 11.97 0.00 10.67 8.91
初中 50.79 59.88 39.71 11.76 54.45 42.83
小学 36.51 27.52 40.13 58.82 31.03 35.52

注:(1) 笔者怀疑高中栏中 17 岁及以下的真实性。因为按一般规律,17 岁是高一年级的学生,17 岁及以下能够达到高中毕业程度的人数非常少;(2) 资料来源于文献 6。

  综上所述,劳动力外出流动应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第一,外出劳动力应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的能力。劳动力外出流动的目的之一是寻找工作,那么他就必须有一定的资本做为投资。这个资本一般包括 3 个部分:前往目的地的交通食宿费用;在尚未找到工作前的生活费用;如若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而必须返回家乡的费用。这笔投资的多少要视目的地的远近、劳动力本身预期的生活标准(能够忍耐的最低生活标准)而定。由于没有这方面的调查资料,我们不妨假定外出劳动力应具有的初始资本为往返交通食宿费用及最初 3 个月的最低生活费用。没有这样一笔原始投资,劳动力不可能踏上流动之路。如若冒险上路,将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至今尚未见到外出劳动力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无法返回家乡生活没有着落的报道。因此,可以设想外出劳动力一般都有一笔这样的资金。一般农村流动劳动力具有中等及偏下经济水平。第二,外出劳动力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能力。劳动力流动目的较为明确,即外出寻找工作。这就要求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体力、知识和技能这三者至少具备其中的一条。没有竞争优势恐怕在大城市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就目前来看,一般农村流动劳动力具有中等及偏下的文化素质。第三,外出劳动力应具有一定的外出旅行能力。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再加之城乡隔离机制壁垒森严,使得农村人口对外界的了解甚少,更缺乏一定的旅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交流增加。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勇气,缺乏外出旅行经验的农村劳动力较难跨出家门。

  以上 3 点应该说解释了为什么流出率较高的地区是在中部及偏西、经济水平中等及偏下和农业资源状况中等及偏下地区。由此看来,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那些农村经济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的省与地区,流出率当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流动在我国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逐渐走上现代化的轨道;标志着农村劳动力素质在逐步提高;标志着我国城市化道路沿着中国特色在顺利展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开拓眼界和进一步脱贫致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独有现象。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全过程中,已经完全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步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范畴。

4 几点政策性建议

  农村流动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就是农村隐性失业的公开化。尽管当前城镇下岗、失(待)业现象非常严重,但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看,农村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腾飞的关键。我国再就业问题的长期重点不是在城镇,而是在农村。为此提出如下几条政策性建议。

  第一,在解决城镇下岗、失(待)业问题的同时,要城乡兼顾、长短考虑、统筹设计。既要解决下岗等问题,又不能不照顾农村利益;既要着眼现在的问题,又要考虑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二,力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强透明度和信息资源共享,力争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盲目流动;第三,鼓励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外出流动。在各种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流出率较高地区举办民工培训班,重点是法制教育,减少民工带来的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第四,加强民工的培训与教育是当务之急,各个用工单位都有权利和义务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如省市间的对口招用民工、对民工的定向培训等等,都是解决当前民工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 程鸿.资源丰度和资源有效空间.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63~68
2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7(6)
3张晓辉.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中国人口科学,1997(1)
4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5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刘燕鹏,男,1959 年生人,198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骨干成员,曾获得中科院 1997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系统分析,撰写报告、论文等四十余篇。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农业农民农村
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
人口∶人口动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