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


刘家明 杨新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100871)

提 要 简要总结了两种生态旅游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针对旅游地 4 个方面的限定,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内容,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方略,指出功能分区、游客管理、形象策划及景观设计在生态旅游地开发及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地 可持续旅游发展 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

分 类 中图法 S759.9

1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地

1.1 生态旅游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可普遍接受的生态旅游定义,但就笔者翻阅的大量有关参考文献来看,对生态旅游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将其看作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旅游活动及其规划的一条准则以及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它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等同起来。另一种是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类推向市场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这种市场趋向的生态旅游产品。

  第一种观点具体来说就是生态旅游应满足保护和发展的目标,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对旅游地来说,要求生态旅游能够:第一,给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保护带来资金;第二,使旅游地社区居民经济上获益;第三,促进旅游地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支持[1]。上述生态旅游的目标也反映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开发的原则。

  第二种观点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方式或专项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这种旅游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原生文化遗存旅游环境。生态旅游观点认为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小,可增加旅游者的环境意识。

  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看法与上述的第二种观点较为接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 (ethnic) 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自然旅游形式”,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人工自然的亲近自然、次生自然的返回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回归大自然 3 个级别[2]。采用这个定义,更有利于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或生态旅游者的统计分析,更有利于反映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市场倾向。对旅游经营管理者来说,其可操作性更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切合实际一些。

1.2 生态旅游地

  旅游地是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内部结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3]。旅游地普遍具有四方面的限定:第一,是一种特殊功能的社区;第二,具有接待游客的服务设施;第三,具有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第四,具有可达客源地的通道。这四方面的限定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明如下问题:首先,旅游地的规划是属于社区旅游规划。社区是区域的“细胞”,因此,旅游地规划的范围要比区域旅游规划小一些,这种规划更强调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次,旅游地的规划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旅游地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旅游地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设计和空间布局等情况。最后,旅游地的规划还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生态旅游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实验站;从景观生态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沼泽等景观生态类型。这类旅游地的共同特点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些还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郁的风俗民情。生态旅游地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及开展可持续旅游的理想境地。

  然而,生态旅游地属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业极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生态旅游地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最低限度地减少旅游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生态旅游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的一条重要途径。

2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

2.1 规划目标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是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高品位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其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规划范围内的部分地区有时还需培育再生林以减少其它原因造成的破坏。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第二个目标是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生态旅游,经过形象策划推出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再通过广告宣传尽量招徕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者,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好的经济收益,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规划的其它目标可以因地而异,但先期进行生态旅游地可持续规划者还应当注意建立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示范工程技术体系。

2.2 规划内容及其操作流程

  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旅游规划也不例外,它涉及到旅游地的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方面面,需要旅游开发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

  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旅游规划首先要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生态旅游地依赖于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因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这种专项规划时要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其次,要根据生态旅游的需求与市场特点,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并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再次,生态旅游虽对服务设施要求不高,但一定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设施还是要跟上去,因为生态旅游地地处偏远。因此,要进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规划。最后,还需要进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老练侍从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从业人员来自有效的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其内容包括旅游政策、市场动态、公园和保护区的经营和操作程序、自然史料、民俗民风、神话故事、环境教育、外语培训、公共关系以及其它的技术管理领域。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规划可利用下面的框架图(图 1) 指导操作。

nr990113-1.gif

图 1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的过程
Fig.1 Planning proces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3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实施方略

3.1 功能分区

  生态旅游地大多属于自然保护区域,为避免旅游活动对保护对象造成破坏,同时为了对游客进行分流以及使旅游资源得以优化利用,生态旅游地应进行功能分区。

  早在 1973 年,景观规划设计师 Richard Forster 就倡导同心圆式的利用
模式[4],将国家公园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这个分区模式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CUN) 的认可。C A Gunn 在 1988 年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将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5]。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模式一般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块:野生保护区、荒野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6]。笔者在参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联合所作的“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发展规划”时,将功能分区模式成功地应用到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建设之中

  核心保护区一般要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观测研究。分散游憩区是少量散客游览的对象,只允许步行或独木舟一类的简单交通工具进入,游客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密集游憩区是生态旅游地游客集中活动的区域,小汽车一类的自动车辆可以进入,服务社区是游客休憩的集中场所,各类交通工具可通达。这种功能分区能够起到分流游客的作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证明了这一点,随着自然内容的增加,游客人数越来越少,而对游客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大。功能分区的这种分流功能对自然程度高的地方起到了较理想的保护作用。

3.2 生态旅游地及其产品设计与形象策划

  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要尽量增加客源,吸引更多的生态游人。进行生态旅游地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策划对达到此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旅游地的特定地理背景是形象策划的基础,要根据这种特定地理文脉 (context),分地段 (section) 设计出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形成不同的生态回归情调,然后对旅游地进行形象策划。在形象策划基础上,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生态旅游地的知名度。当然,形象策划属于锦上添花,不能将其看作是旅游吸引力之本源,最主要的还是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

  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时,要在不同地段设计不同的产品,重点放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和能为游客合理利用的项目上。要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导入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中,使得人工景观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在设计中还应注意对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内涵的研究,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另外,可以在生态旅游地适当搞些仿生建筑,以亲切、新奇和协调取胜。

3.3 当地居民参与

  生态旅游常与自然保护相联系,同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地发展。因此,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特长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地的吸引力。事实上,开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人所共知的,如导游、保卫、环卫、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及手工艺等方面,这些新的就业机会要尽先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需要。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将直接缓解他们对旅游资源的压力。应当注意的是,地方居民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地分析和计划,因为他们需要训练、资金以及市场的配合[7]

3.4 生态旅游区的游人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相应解说系统,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方便并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②利用多种媒体,使旅游者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包括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③增强旅游商品中的生态产品,包括天然食品、饮品;④一定的处罚
手段[8]。应特别提倡:“取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即发印有上述口号的废品收集袋,出门时要把收集袋交还。

3.5 其它措施

  除上述三项方略外,还要注意其它方面的问题:对经营管理者加强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不能杀鸡取卵,使他们充分理解事业的成功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当的立法措施也是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

4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要处理好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使其旅游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需要特别注意如下 4 个方面:①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按处境分异 (sitedifferences) 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并要进行相应的地表生态环境分异的教育,增强生态旅游观光的多样性;②具体规划设计的人工产品项目,必须根据地段的生态保护要求分别处理,尽量减少人为破坏,天然的斑、廊、基地段格局与规划措施的廊、斑等两个层面关系必须协调;③上述两个层面的斑、廊、基所构成的排列图示要考虑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便有利于物种和生态群落要求的彼此联系和发展;④寻求按上述三项措施从处境分异(分地段)去促进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9]

参考文献

1Lindberg K, Enriquez J, Sproule. Ecotourism questioned: case studies from Beliz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3):543~562
2 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1998(3)
3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Forster R R. Planning for man and nature in National Parks, Morges,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1973
5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third edition). New York: Taylor&Francis, 1994
6 杨志诚.让世界遗产永续经营与利用:加拿大国家公园系统.大自然(台湾),1998(1):98~103
7 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杂志,1996(2):37~43
8 魏湘岳.生态旅游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4):24~32
9 刘家明.观光旅游的另类革命:生态旅游及其规划.大自然(台湾),1998(1):92~97

第一作者简介

刘家明,男,1967 年出生,199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及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近 20 篇。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9771037) 资助,还得到吴必虎博士后和崔凤军博士的指导,深表感谢!
刘家明,王仰麟.井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及示范工程建设.1997(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申报材料)
刘家明.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建设构想.1998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旅游业∶生态旅游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