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农业、畜牧业

新疆盘羊种群结构与资源现状*


罗宁 谷景和 艾热提 初红军** 常卫利** 才代***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提 要 1990~1994 年,结合国际狩猎场规划,对新疆 6 个代表区域盘羊 Ovis ammon 种群作了专题研究。涉及盘羊准噶尔亚种 O.a.seiresis、南天山亚种 O.a.karelini 和阿尔金山亚种 O.a.dalai-lamoe。调查面积 8 346km2,约占新疆盘羊分布总面积的 11.1%。共统计到 866 只个体。集群类型中,母子群占总群数 31.9%,混合群占 21.7%,雄性群占 46.4%。根据不同区域统计 75 群计算,平均每群 8.89(3.95~11.6) 头,其中 1~10 头群占 73.3%;11~20 头群占 17.3%;21~30 头群占 2.7%;31~40 头群占 4%;41~50 头群占 2.7%。集群规模与栖息密度呈正相关。不同区域性比组成差异显著,雄雌比从 1∶0.54~1∶3.54 不等,平均为 1∶1.78。栖息密度以若羌阿尔金山最高,达 1.67±0.33 头/km2,其次为玛依力山、艾尔宾山等,推算考察区共有盘羊 3832~6354 头。

关键词 盘羊 种群结构 新疆

分 类 中图法 S826

  盘羊栖息在亚洲中部的各大山系,分布范围广,亚种分化众多。由于其栖息环境荒僻,标本收藏量有限,而根据猎人所获零星标本,不同学者对其种下分类持不同的观点[7~9、11、12]。对数量估算结果亦相去甚远,据 1989 年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保护局召集的关于中亚地区盘羊研讨会上认为,全世界盘羊总数有 16万头,其中,中国有 10万头,而据 1991 年中国羊亚科专家组成员在中国盘羊研讨会上初步估算,我国盘羊数量为 2.5~3.0万头。国内盘羊文献多见于区系分类报道,种群生态研究仅在局部地区开展过工作[1~6、10、11]。1990~1994 年,为配合国际狩猎活动的开展,陆续在新疆 6 个区域范围内开展了狩猎场的考察与规划,旨在逐渐查明新疆盘羊数量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新疆盘羊主要分布区盘羊资源现状有进一步了解。

1 研究区域与自然概况

  在考察的 6 个区域中,位于阿尔金山、天山各占 2 个,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界山各占 1 个,分述如下:

  阿尔金山且末与若羌狩猎场 阿尔金山地处青藏高原北缘,东接祁连山,南邻昆仑山脉,全长约 500km。域内地势高亢,海拔普遍在 3000m 以上,地形复杂,既有险峻陡峭的风化石山,亦有平缓开阔的山间谷地。终年少雨,平均降水不足 50mm。植被组成贫乏,常见仅 20 余种,在阴坡与沟谷分布有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种类,无明显的植被分带。

  天山猎场 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由多条东西走向的支脉组成,其间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主峰托木尔峰高程 7435m,整个山体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北麓降水量可达罗宁等:新疆盘羊种群结构与资源现状 300mm 以上,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带;而在天山南麓降水量则仅约 100mm,植被组成简单,为典型的山地荒漠草原植被。

  托力玛依力山猎场 玛依力山为准噶尔西部界山的组成部分,全长不足百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多为海拔 1000~2000m 之间的丘陵地带,最高峰喀腊塔马克海拔 2609m。

  布尔津科克森山猎场 科克森山属阿尔泰山脉的一座孤立小山,海拔 900~1500m,山势险峻,沟系纵横,年降水量 118mm,植被为荒漠植被。

2 考察路线及研究方法罗

  盘羊分布区面积依据其分布高度,在 1∶50万地图上去除居民区面积而累加计算。考察均采用样带法:骑马、乘车或步行通过调查区域,记录样带两侧的动物种类、数量及与观察者的距离,并用望远镜判定雌雄、成幼。由于参加单位较多,所以采用计算方法亦不尽相同:在若羌阿尔金山、托里玛依力山、拜城天山采用截线法计算种群密度;在科克森山仅记录样带两侧 500m 范围内的动物;而在艾尔宾山和且末阿尔金山则采取以自然山脊为界确定样地面积。样地面积尽可能做到布点随机均匀。以上猎场调查面积为 8346km2,约占新疆盘羊实际分布面积的 11.1%。

  雄性年龄判定一般依据其角环数,由于四季中,盘羊角的生长速度不同,盘羊角形成了角环,一般一环为一龄。

3 调查结果

3.1 新疆盘羊的生态地理分布

  (1) 生存在一定温度带中的盘羊,其栖息高度随所处纬度的增加而分布线下降:其在昆仑—阿尔金山分布在海拔 3000~5000m,该区分布为阿尔金山亚种 O.a.dalai-lamoe,在若羌考察区,由于考察季节即将入冬,所见的群体主要集中在 3430~4000m;南天山为 2500~3900m,考察所见群体分布在 2500~3900m 范围内,该区分布为南天山亚种 O.a.kareli-ni;东天山及北天山分布高度为 1500~2500m;准噶尔西部界山为 1000~2500m,考察所见群体在 900~1400m 内,该区分布为准噶尔亚种 O.a.seiresis;阿尔泰山为 700~1500m。

  (2) 盘羊主要栖息在具有荒漠化草原分布、地势相对平缓开阔的山地,在昆仑—阿尔金山及北天山具明显的垂直迁徙现象,而在东天山、准噶尔西部界山及阿尔泰山海拔相对较低处则垂直迁徙范围较小。

  (3) 在昆仑—阿尔金山,盘羊与岩羊呈同域分布,但所选择栖息环境有所不同,盘羊喜栖较平缓开阔的丘陵与沟谷;岩羊则择险峻陡峭的岩石地带而居。而在天山、准噶尔西部界山,盘羊则与北山羊呈同域分布,岩羊与北山羊在生态位上形成种间替代。在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北山羊与岩羊有分布重叠现象。

  (4) 在阿尔金山,由于地表水源的匮乏,制约了牧业的发展,人群干扰较少,从而为对高寒、干旱环境更具忍耐力的野生有蹄类的繁衍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野生有蹄类栖息密度相对较高。而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由于人为活动强度较高,盘羊活动亦受影响,春季随着牧民迁入夏牧场及秋季进入冬牧场,其栖息范围大为缩小。如在玛依力山,考察区为冬牧场,入冬后,盘羊则被迫分布到山体边缘地带,而夏季,盘羊则分布至整个山体。

3.2 栖息密度与资源储量估算

  通过近五年的调查,实际调查样线累计总长约 1400km,调查涉及面积近
9000km2(图 1),共统计到盘羊 866 头(表 1)。栖息密度以阿尔金山最高,达 1.67±0.33 头/km2,而在且末阿尔金山,由于考察区小环境不适于盘羊栖息,统计结果为零[2];天山山脉以艾尔宾山赛日木地区密度最高,且历年结果均较一致,为 0.88~1.61 头/km2;玛依力山密度达 1.07±0.38 头/km2;科克森山密度达 0.64±0.16 头/km2(表 1)。

nr980108-1.gif (34564 bytes)

图 1 新疆盘养的分布
Fig.1 The distrbution of Argali in Xinjiang

表 1 调查区盘羊栖息密度与资源储量估算
Table 1 The density and resource reserve estimation of Argali in the survey area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样带数 样地面积
(km2)
遇见动物数
(头)
平均密度
(头/km2
考察面积
(km2)
储量估算
(头)
若羌阿尔金山 1992-10 9 194.6 325 1.67±0.33 1500 2007~3000
且末阿尔金山 1990-09 12 51.2 0 - 703 -
拜城天山 1990-07 9       0.015 738 60~80
艾尔宾山 1991-06 4 45.2 68 1.50 385 425~567
1992-09 9 132 116 0.88 385
1992-10 6 82 80 0.98 385
1993-03 4 44 71 1.61 385
1993-04 6 59 87 1.47 385
玛依力山 1994-12 10 81.3 87 1.07±0.38 1700 1176~2451
科克森山 1991-05 5 51 32 0.64±0.16 320 154~256
合计 - 74    866    8346 3832~6354

  根据历年考察结果,初步估算新疆盘羊实际栖息面积约 7.5万km2,盘羊资源以昆仑—阿尔金山最为丰富,估算有 2.0~3.0万头,天山山系 1.5~2.0万头,准噶尔西部界山及阿尔泰山合计 0.5~1.0万头,故推算新疆盘羊资源储量为 4~6万头。

3.3 种群特征

3.3.1 集群规模

  从诸次考察对 75 个群体统计结果分析(表 2),集群规模在 1~10 头群遇见率最高,平均达 73.3%,在阿尔金山为 64.1%,在玛依力山为 95.4%;11~20 头的群平均占 17.3%,共遇见 10 群;21~30 头群平均占 2.7%,共遇见 2 群;31~40 头群平均占 4%,共遇见 3 群;41~50 头群占 2.7%,遇见 2 群。不同区域平均每群 8.89(3.95~11.6) 头,其中,阿尔金山 11.6 头,艾尔宾山 10.04 头,玛依力山为 3.95 头。由此可见,昆仑—阿尔金山盘羊平均集群规模最大,艾尔宾山次之,准噶尔西部界山、阿尔泰山均较低,集群规模与种群栖息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表 2 新疆盘羊种群统计表
Table 2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Argali in Xinjiang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统计
群数
平均每群
数(头)
群体规模 (%) 种群组成 (%) 种群结构 最大群
(头)
1~10
(头)
11~20
(头)
21~30
(头)
31~40
(头)
41~50
(头)
雄性群 母子群 混合群 ♂∶♀ j∶f(%)
若羌阿尔金山 1992-10 28 11.6 64.1 21.4 3.6 3.6 7.1 39.2 30.4 30.4 1:2.58 36.7 49
艾尔金山 1991-06 7 9.71 71.1 14.3 0 14.3 0 57.1 28.6 14.3 1:0.54 38.1 38
1992-09 12 9.67 75 8.33 8.33 8.33 0 58.3 41.7 0 1:2.73 26.7 39
1993-06 6 11.8 33.3 66.7 0 0 0 33.3 66.7 0 1:3.54 26.0 19
玛依力山 1994-12 22 3.95 95.4 4.6 0 0 0 47.6 18 33.4 1:0.95 10.8 11
科克森山 1991-06                               1:0.67 83.3   
平均(合计)    (75) (8.89) 73.3 17.3 2.7 4 2.7 46.4 31.9 21.7 1:1.78 30   

注:j 为幼体:f 为雌体。

3.3.2 集群类型

  (1) 母子群 由雌成体、亚成体和一龄幼体组成的类群。由于雌成体与跟随活动的雄亚成体较难区分,故统计的幼体数为一龄以下。该类群占所见群数 31.9%,四季均可见到,但在春夏季所见频度较高(表 2),在入冬交配季节则有所下降。一般而言,当年出生幼体从出生到翌年均随母体活动。该类型集群规模较大,所见群在 1~39 头范围内,在阿尔金山所见群最大,为 37 头;在艾尔宾山为 39 头;在玛依力为 5 头;所见独只雌体较少。

  (2) 混合群 由雄成体、雌成体、亚成体及幼体组成,亦有雄成体、雌成体构成的类型。该类型占所见群数 21.7%,以入冬交配季节(10~12 月)较为常见,雌雄逐渐混群,常形成大群。通过争雄,仅有少数优势雄体参与交配,后逐渐分群。但在夏季也偶见有雌雄混群。所见混合群范围 2~49 头,在阿尔金山最大,为 49 头;玛依力山为 9 头;艾尔宾山为 7 头。

  (3) 雄性群 一般由年龄相近的雄性群组成,可分为不同年龄组。老龄组
(>9.5 龄)集群规模较小,一般 1~4 头,在雄性群中所见比率较小;大龄组(6~9 龄)所见比率较高,集群规模 4~14 头;小龄组(3~5 龄)集群规模 4~8 头,较为少见。较之母子群与混合群,雄性群集群规模一般较小,因而群遇见率较高,平均占 46.4%,但在交配季节有所下降。集群范围 1~14 头,艾尔宾山所见最大群为 14 头;玛依力山为 11 头;阿尔金山为 7 头。

3.3.3 性比与年龄组成

  不同区域性比组成差异明显,雄雌比从 1∶0.54~1∶3.54 不等,平均为 1∶1.78,可见雌体仍占多数。当年幼体占雌成体、亚成体的 10.8%~83.3%,平均为 30%, 这说明种群繁衍基本正常,但区域差异较大。据艾尔宾山三年考察结果,平均老龄雄体占整个雄性个体的 7.7%;大龄体占 82%;小龄体占 10.3%。这说明在雄性个体中,6~9 龄所占比率最高,老龄个体则较少见,小龄雄体较低可能是易将其统计到雌体中,从而造成比率较低。从在艾尔宾山收集的 20 副头骨分析,老龄体占 15%;大龄体占 70%;小龄体占 15%。从阿尔金山收集的 9 副自然死亡的头骨分析,老龄体占 22.2%;大龄体占 55.6%;小龄体占 22.2%,最大龄为 13 龄。

4 保护建议

  盘羊在近代分布区曾很广[7、12],其在人类经济开拓频繁区种群衰退明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占据了大部分天然草场,如天山北麓中段的种群已灭绝;而在昆仑—阿尔金山等大多区域的种群仍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资源储量相对丰富。目前,对大型哺乳类,国际上均采用以亚种为保护单元,而我国将盘羊所有亚种均列为二级保护,应根据不同亚种生存现状确定其保护级别,从而有利于其保护与利用。

  根据本次考察结果,新疆盘羊尚保存有一定数量,但不同地区、不同亚种现状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各亚种生存现状,评定其受威胁等级,分别采取加强禁猎、建立保护区或通过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保护与发展,如对阿尔金山亚种,则可以加强其利用强度。

5 小结

  (1) 盘羊分布高度在新疆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且季节垂直迁徙范围逐渐缩小。

  (2) 种群密度以若羌阿尔金山最高,达 1.67±0.33 头/km2,艾尔宾山次之,科克森山则最低

  (3) 盘羊集群以 1~10 头的集群为主,平均达 73.3%;雄性群较小,遇见率最高,母子群次之,混合群遇见率最低。雄性群中大龄个体较为常见。

  (4) 性比组成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但总体上雌体多于雄体,雄雌比平均为 1∶1.78。

参考文献

1 才代,马鸣,顾正勤等.天山巴音布鲁克盘羊生物学研究.见:张洁主编.中国兽类生物学研究.北京:中国林业技术出版社,1995,296-305
2 冯祚建.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兽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自然资源学报,1990,5(4):343-353
3 罗宁,谷景和.阿尔金山西段的岩羊资源及其狩猎利用问题的探讨.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编辑。新疆动物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6-20
4 罗宁,谷景和.阿尔金山盘羊的种群现状及其资源评价.干旱区研究,1993,13(增刊):30-32
5 高学斌,郭方正.甘肃盐池湾盘羊幼体日活动观察.兽类学报,1992,12(1):79
6 郭方正,高学斌,侯玉宝.甘肃盐池湾盘羊夏季食性、日活动时间节律及社群行为的研究.动物学报,1993,39(4):392-398
7Ellerman J. R,T C S Morrison-Scott. Checklist of Palaerctic and Indian Mammals. 2nd.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London: Alden Press, Oxford, 1966,810
8Geist V. On the taxonormy of the giant sheep (Ovis ammon Linnaeus) Can. J Zool, 1991,69:706-723
9Nader C F, K V Korobitsina, R S Hoffmann et al. Cyto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palearctic sheep (Ovis). Experientia, 1973(29):117-119
10challer G B, Li Hong, Talipu. Status of large mammals in the Taxkorgan Reserve, Xinjiang, China. Biol Conser, 1987(42):53-71
11Shackleton D M. Wild Sheep and Goats and Their Relafives. UK: Information Press, Oxford; 1997,165-169
12Sokolov T T. Ungulate (Perissodctyla and Artiodactyla). Fauna USSR Mammals, 1959,1(3):516-543

第一作者简介

罗宁,男,1964 年 11 月生,副研究员,1989 年在西北大学和新疆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有蹄类动物的种群生态、资源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 11 篇,参加《Wild Sheep and Goats and Their Relatives》一书中国部分的编写。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39460014).工作中得到新疆自治区林业厅的大力支持,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史军、巴吐尔汗同志。
** 阿尔泰地区林业处。
*** 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林业局。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资源保护和管理
农业农民农村∶畜牧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