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健康∶食品 经济日报 (2004-07-12)

福建:让污染远离餐桌


本报记者 石伟

  福建沿海盛产贝类。为了让这种美食成为“放心食品”,福建省加快了贝类净化厂的建设速度。2003 年,福州、厦门、泉州等市的贝类净化厂的净化量接近 2 万吨。与此同时,这个省的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超标率从 30% 下降到 1.72%;水产品及水发制品甲醛检出率也从 7% 下降到 0.83%。这还只是福建省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的一个分支。

  从 2001 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主要围绕“五类食品、一个行业”,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和放心,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受污染食品的侵害。

  从那时起,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把这项工作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全省整规工作的重点,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负责制,设立“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并制定出五年计划。

  “五类食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都是与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其食品污染产生的危害也最为直接和明显。

  为了有效控制和遏止曾一度严重的餐桌污染,福建省把治理工作制度化,提出并逐步实施建设安全食品五大体系,即生产加工体系、流通体系、标准与认证体系、监管与预警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一道坚强的过滤网,让污染远离群众的餐桌。

  治理工作要实现制度化,必须有法可依。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相继制定或修订了《福建省牲畜屠宰管理条例》、《福建省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农药管理办法》等 9 个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发布了《蔬菜安全质量要求》等 10 多个地方标准。目前,还在酝酿《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福建省食品超市卫生管理办法》等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力图通过加快建章立制的进程,使治理餐桌污染工作逐步向纵深开展,把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纳入有效监管,使之规范有序。与之同步,福建还开展了全省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验检测标准建设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此为蓝本建立起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预警系统。目前,省里已出台《主要食品安全指标监测评价办法》,用于指导和统一开展食品安全的监测评价工作。由于提出了“优先完善和新建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检测项目”方针,省、市、县三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企业自检机构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如今,全省各市和部分县城城区建起了“瘦肉精”快速检测点;在规模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农贸市场和大中型生鲜超市,设立了蔬菜农残和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点。对固定检测点难以覆盖的地区,9 个设区市都配备有蔬菜农残和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车,可进行巡回检测。

  能够产生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有很多,但源头的污染尤其令人关注。福建省在源头的控制上下了大力气。他们开展了无公害蔬菜、主要水果、茶叶的生产环境监控;对渔业养殖水域的水质和贝类产地进行质量监控。在全省生猪屠宰场和规模饲养场开展生猪“瘦肉精”尿样检测;对规模养禽场禽类药物和规模奶牛生产企业奶牛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在蔬菜产区和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农药专场店,推行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采购使用登记制度。对猪牛羊的定点屠宰加强管理,重点监管城乡结合部,全面开展屠宰场清理达标工作,在农村非定点屠宰区域推行农村屠工制度。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快省级渔业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源头的治理和监控,使主要农畜产品在生产环节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也为对其他环节的监控减轻了压力,打下了基础。

  农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出来,最终总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市场尤其是城市市场。福建省对其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和食品,则监督其退出市场。他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食品经营网点和餐饮业商品台账、索证索票和畜禽产品检疫证公示制度,实施市场准入退出和追溯,以确保责任的追究。他们还积极推进“农改超”,全省 61 个农贸市场改超市项目已完成 35 个,另有 51 个新建重生鲜超市也投入营业,而且生鲜超市与蔬菜基地直接挂钩采购商品的模式得到肯定和推广。在引进新的销售业态方面,福建省主要鼓励创建品牌专销网点,像银祥“放心肉”、超大“放心菜”、长富“放心奶”等一批知名品牌连锁专卖店,纷纷进入百姓的生活。

  对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及市场的开办者,福建省把他们看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求企业和市场加强自律,抓紧信用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把好质量关口。同时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各协会向企业发出食品安全倡议,承诺不生产不经营污染食品。省政府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选定在厦门市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试点工作于年内开始。

  2001 年至 2003 年,福建省安排了省级专项治理资金 9541 万元,今年又安排了 4000 万元,为治理餐桌污染提供了物质保障。2003 年与治理前的 2000 年相比,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从 70% 降到 0.5%,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从 30% 降到 2.89%,食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