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健康∶化学品 中国青年报 (2002-03-28)

女工接连患病 谁是“罪魁祸首”?


本报北京 3 月 27 日电(本报记者 刘畅)

  天晔包装厂的厂房是一座简陋的二层小楼,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乡南营村的村路边。3 月 26 日 12 时,女工们三三两两地在不大的院落里逗留。见到来访记者,厂方的 3 个工作人员快速跑过来,高喊着:“不接受采访,不准拍照!”随即,将大铁门重重地关上了。

  这几天,由于这家工厂接连有多名女工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有人因此死亡,使其备受舆论关注。此刻,被滞留铁门外的女工李瑞廷急得眼泪汪汪,眼前的情景让她不知所措。她茫然地举着一本诊断书说:“我的妹妹得大病了,怎么办啊。”她所说的妹妹,实际是表妹,名叫葛会珍,姐妹二人都是 18 岁,来自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近日,葛会珍到北京 301 医院就诊,被怀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一步作穿刺,但她们没有医疗费用,无法进一步检查,只好在厂里休息。为此,厂里还提供了鸡蛋和排骨汤,但葛会珍的病情却一点没有见好。

  来自重庆奉节的刘学清,今年 31 岁。2000 年 2 月 14 日,她经人介绍,来到这家包装厂做工。她说,这家包装厂规模不大,开始是 40 多人,后来发展到六七十人,包盒子、涮胶、剪条子、包板等工序,都是在一个大车间进行。2000 年 7、8 月间,原来 20 公斤重的小桶胶换成 200 公斤重的大桶胶,从一个人就能拎,到几个人抬才能运到车间,这种胶开始散发一股特殊的气味,让人感到头晕、恶心。后来,接近冬天,窗子不能打开,厂里安了 3 排风扇,但风扇时好时坏,插销是活动的,没人敢用。随着冬天过去,室外气温升高,打开窗子后,就没人在意这件事了。

  2001 年秋天,刘学清感到头痛、头晕,身上出现小红点,同时,出现腰痛、月经量过多的症状。2002 年 1 月 13 日,刘学清写了请假条说:“我因身体不舒服,不能坚持上班,需要去医院检查,请假两天。”也就是这几天,她出现了牙出血。2 月 25 日,在 301 医院进行了穿刺检查。3 月 4 日,得出的诊断结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刘学清来说,这好似“晴空霹雳”,她担忧地说:“我的两个孩子一个 7 岁、一个 4 岁,家庭经济情况本来就十分困难,得了这个难以治愈的重病,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而女工王迪学,已经因“再生障碍性贫血”离开了人世,年仅 26 岁。她的丈夫肖鹏对记者说,今年 1 月 26 日,王迪学回到了离开近 1 年的老家,牙龈出血,月经量极多,同时伴有肚痛现象。于是,前往重庆市三峡医院就诊,住院 15 天,用尽 1 万多元医药费。他悲愤地说:“春节到了,原以为能回家度过春节,谁料到 2 月 21 日(正月初十),她就走了,离开了才 3 岁的孩子,离开了她多么不愿离开的人世。”

  在王迪学的病历上,清晰地记录着这位普通打工者的发病过程:去年 4 月前,无明显诱因,病人开始月经量增多……今年 1 月前,病人上述症状加剧,并出现牙龈出血……(经过治疗),病人仍一直月经量过多,并偶觉头晕、眼花,双下肢浮肿。……病人有 10 个月‘胶水’(苯类)密切接触史。其他病史无特殊。”

  年仅 18 岁的女工肖莹秋,也出现了鼻子出血、昏迷的病状。在离开北京,返乡就诊时,她只能趴在舅舅的背上。而妈妈手拿着卫生纸,随时擦拭她流出的鼻血。而家人,是大年三十之夜赶往北京接肖莹秋回去的。在同样已经确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困扰下,这个春节,亲人脸上没有喜庆,只有抹不去的愁容。

  看到肖莹秋的病状,又听说这家工厂多名女工同时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她的姑夫罗广武禁不住拍案而起,先后向北京市劳动局、总工会以及市卫生监督所反映情况,市卫生监督所受理了他的举报,开始对此进行调查。

  对此,天晔包装厂的杨厂长称:“我们等着最终的鉴定结果。”对于女工们面临的医疗经费困境,她未置可否。而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所长王义对记者表示,此事“正在查处之中”,尚无最后结论。至于查处进程、调查情况则“无可奉告”。

  面对着一个个女工年轻而走向疾病、衰落的生命,一位医务工作者表示,胶、苯等物质,加上通风不好,很可能引起女工们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而率先举报的罗广武则认为,从事与苯有关的工作,恶劣的生产条件可能是“祸首”,发生这一情况,暴露了年轻的女工们在自身健康保护方面意识的淡薄;同时,如果管理部门不加大监察、调查力度,真正负起责任,那么在经济发展和利益的驱动下,会有更多悲剧发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