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产生的污染 北京青年报 (2000-02-17)

天喜气
天蓝水清摆脱阴影


本报记者 黄建华

  去年,三个阶段 68 项治理措施的落实,使本市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下降 33%、一氧化碳下降 12%、氮氧化物下降 8%、总悬浮颗粒物下降 4%,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全年的 75%,一系列数字说明,首都正逐步摆脱重污染的阴影。

  去年本市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正确的环保思路与成熟的治理技术双赢的结果,而“以人为本”已成为本市环保治理思路的主流。

  “还首都蓝天”是 1999 年本市上下的一致努力目标。在艰巨的环保改造工程中,人们赢来了空气质量的日益改善。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须和环境的改善同步协调”的道理。

  去年,小到一辆汽车的尾气是否达标,大到三环路内所有污染未达标企业必须迁出的“硬措施”的实行,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以人为本”的环保治理思路已成主流。

  350 万吨低硫煤的推广,12.2 万辆在用车的改造,上万台茶炉、大灶的治理,1044 万平方米河湖的清淤,700 余万平方米裸露地面的绿化、铺装,使市民们在去年对本市环境有天蓝、水清、地绿之感。而市环保局经监测统计后所得出的一系列数字更具象地反映出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1999 年三个阶段 68 项治理措施的落实,使本市二氧化硫下降 33%、一氧化碳下降 12%、氮氧化物下降 8%、总悬浮颗粒物下降 4%,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全年的 75%。这其中每一个指标的涨落都在昭示着首都正一步步走出重污染的阴影。而从一项项切中要害的治理措施中也不难看出,在坚定的污染整治决心背后,本市整治思路已由先发展后治污转变为城市的“以人为本”。

低硫煤燃用减了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北京市是世界上用煤量最多的首都城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年用煤量已在 1600 万吨左右,其中的工业耗煤量占全市煤炭总耗量的 75% 以上,排放出的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分别占全市的 72%、54.5% 和 100%,由此,一条条“黑龙”紧锁首都蓝天。在这种状况下要改变煤烟型污染谈何容易。在陕西天然气供应能力目前有限、清洁燃料所占比例偏小的情况下,改用低硫优质煤成为必经之路。由燃用山西每吨 140 — 160 元的高硫煤改为内蒙古神木、府谷每吨 200 — 220 元的低硫煤,市委、市政府及用煤单位所承受的不能仅用价格二字简单地说明,但其中的困难都没有成为改变首都环境的障碍。低硫煤 350 万吨的推广,新的峰谷电价的出台,全市锅炉的改造,使我们的城市逐渐脱离了“黑龙”的缠绕。据统计,1999 年本市有 6700 台茶炉、21000 个大灶、4127 台 1 吨及 1 吨以下燃煤锅炉、662 台大吨位燃煤锅炉改用清洁燃料,一年的改造数量是十几年来的总和。天然气供应能力达 7 亿立方米,取缔露天烧烤摊点 3.73 万起,这些措施使去年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连续 11 个月低于前年同期水平,平均下降 27%。

汽车尾气治理降了氮氧化物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大气污染正在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机动车污染混合型转化。据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已分别占本市环境排放总量的 43% 和 83%。但在去年的治理中,有一个现象却令人欣喜,即在本市增加 12 万辆机动车的基础上,本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平均下降了 5%,一氧化碳下降了 10%。据有关环保专家介绍,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当年治理、当年见效的成功范例。

  治理机动车污染对民族汽车工业造成伤害怎么办?治理应从何处入手?治理效果差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改变首都环境这一大目标前的难题。一般车辆的报废年限为 10 年或行驶 40 — 50 万公里,仅靠车辆自然更新淘汰,要在 2002 年前使北京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不具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靠加速车辆更新报废来减少污染的经济实力。但困难再多,也没有拦住改变首都环境的决心。经专家论证,用电控补气加净化器的方法对在用车改造是目前能大幅度削减化油器在用车三种污染物排放的惟一技术路线。环保局对 31718 辆车治理前后双怠速检测的 20 多万个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治理的效果是明显的。据有关环保专家介绍,北京市发布的欧洲 1 号标准,不仅使在用车成为了“环保车”,还对汽车生产厂家提高排污标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发展不能牺牲环境

  对于市环保局副局长余小莹来说,去年是他几十年环保工作经历中最畅快的一年。用他的话说,去年本市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正确的环保思路和成熟的治理技术双赢的结果。在很长一段时期,城市的发展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在许多国家和城市成了通病。其实,生产和环保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余副局长认为,之所以过去在环保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就是在人们的认识中总有生产占第一位,在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回头再对环境进行整治的思想。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应验,它所带给城市的是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延缓,这就促使了去年各项最强有力度环促措施的出台和其思路的根本转变。小到一辆汽车的尾气是否达标,大到三环以内所有污染未达标企业必须迁出,其中都深深有着“以人为本”的烙印。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与监测
交通∶污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