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产生的污染∶煤炭 中国煤炭报 (1999-11-09)

洁净煤技术:通向未来能源的桥梁


本报记者 王正民 刘广酉

  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加工、利用全过程中,旨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各种新技术的总称。80 年代初期,美国和加拿大为解决两国边境酸雨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洁净煤”一词首次出现在有关文件中。

  作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煤炭利用和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洁净煤技术在各工业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1986 年,美国率先推出“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以减少煤炭利用方面的环境污染。随后,欧共体的“未来能源计划”和日本的“新阳光计划”相继出台,发展洁净煤技术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在第二届洁净煤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对这种技术备受关注的原因作了很好的解释。他说,矿物燃料的不可再生和燃烧矿物燃料引发的不断恶化的环境后果,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替代能源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日益受到重视。但要完全取代现在占一次能源 90% 的矿物能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替代能源的开发达到经济实用和商业规模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目前与矿物燃料相比,替代能源依然昂贵得令人望而却步,能否高效、洁净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成为解决能源接续的战略课题。洁净煤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他形象地把洁净煤技术称作“通向未来能源的桥梁”。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均约占四分之三。专家预计,到 2010 年,煤炭在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中仍占 60% 左右。煤炭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和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据科技部的统计,空气中 85% 的二氧化硫和 70% 的烟尘来自燃煤,由燃煤引起的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1995 年由于酸雨尘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1165 亿元。“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已经成为不少都市人的回忆和梦想。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煤炭主管部门一向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尽力减少煤炭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1992 年,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国家洁净煤技术应用推广领导小组次年成立。1996 年,我国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纲要》,明确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轻工等部门以及有关企业,积极贯彻实施这个纲要,使洁净煤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引进和自行制造了一批先进高效的选煤设备,原煤洗选比例逐年提高;民用型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型煤普及率约为 80%;水煤浆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取得较大进展,现有 6 个制浆厂,并建成了山东白杨河电厂、桂林钢厂、莱芜钢厂等商业性示范工程;在煤炭气化方面,研制开发的水煤气两段炉气化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建设了徐州贾汪电厂等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示范项目;在煤炭的直接液化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德国合作,建成了一些液化实验装置,完成了煤炭液化工艺条件、催化剂和煤液化油提质等多项技术研究,筛选出一批可生产液化用煤的煤炭产地,并准备在缺油富煤地区建设商业化的煤炭液化示范工厂。

  我国的洁净煤技术虽然有所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煤炭洗选比例较低,除尘、脱硫技术和工艺不成熟,煤炭液化、气化和水煤浆的研究应用、推广普及还存在经济等方面的制约。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完成了煤液化技术开发的中试阶段。只是眼下世界石油价格较低,煤液化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国家并不急于进行规模化生产,将此作为战略技术储备。

  下一世纪的前 10 年,将是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快速发展的时期。专家预测,到 2010 年,全球洁净煤技术市场总产值可能达到 2000 亿美元。这个庞大的市场将使美、日、德等国获益不菲。我国科技工作者能不能分上一杯羹倒在其次,如何既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又还人们一个青山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能源∶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