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土资源∶荒漠化 中国林业报 (1997-11-25)

分区治理综合开发

吉林省防治荒漠化一举多得


本报讯(王志新、刘伟)

  进入 90 年代以来,吉林省认真总结荒漠化防治工作,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重新调整思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荒沙治理为手段,以沙区开发为目的,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主要模式,科学划区分类,综合治理开发,大力发展沙产业,初步实现了沙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有力地推动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协调发展。

  在西部沙区治理中,他们坚持把重点放在营造防风固沙片林、林带、林网和牧防林、生物围栏上,结合治沙进行造田、改造低产田、种草和改良草场,对 1 至 2 公顷小沙丘全部造林,对 3 至 5 公顷中沙丘营造 50 米宽的林带,对 6 公顷以上大沙丘营造宽带林网,有效地保护农田和草原。截至 1996 年底,治理面积达到 19.1 万公顷,其中治沙造林 7.7 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 3.6 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 1.1 万公顷,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 2.2 万公顷,开发利用水面 0.7 万公顷,使这一区域的风速降低了 30%,地表风蚀量下降了 25%,粮食产量由每公顷 3000 公斤猛增到每公顷 6750 公斤,全区年增产粮食 7.5 亿公斤,人均年收入由 600 元增加到 800 元。在中部沙区,他们把重点放在农田防护林的进一步完善上,对五六十年代营造的老林带有计划进行更新,对残次林带进行补植,对结构、树种不合理的林带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该区农防林的防护功能和产出效益。截至 1996 年底,更新改造治理面积达 3.7 万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 1.7 万公顷,更新改造防护林 1.2 万公顷,开发利用水面 0.2 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 13.2%,全区农田防护林庇护面积达 90% 以上,粮食产量平均提高 15%,农安、长岭、公主岭、梨树等县(市)粮食产量已跃居全国产粮大县前十名。

  治沙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浩大工程,仅靠林业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多年来,他们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承包造林、合作造林、股份经营、拍卖沙丘造林等多种方式,实行林权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和有偿转让。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沙造林积极性。仅白城市就有治沙造林承包户 7500 多户,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在 100 公顷以上的大户有 7 户;全市 310 个乡村集体林场中的 2/3 林场积极开展沙区治理,经营面积达 2 万公顷。几年来,部门、部队和学校义务治沙造林达 130 多万株。

  经过几年的努力,沙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沙区林业本着以造林带开发、以开发促造林的原则,立足林木、林地、沙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林粮、林果、林药、林草间作为主的森林复合经营,使沙区林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仅 1996 年,全省沙区开展复合经营面积就达 2 万公顷,安置国有林场职工 5000 余人,获经济效益 1 亿多元,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而且带动了荒漠化治理 5 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沙区经济的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