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土资源∶荒漠化 | 中国绿色时报 (1999-04-09) |
来自风沙线上的警报 |
孟文芹 聚焦沙尘暴 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在这样一个场景: 先是一种可怖的声音,那是埋没一切、撕碎一切、仇恨一切的声音。先声夺人之后,是一股冲天而起的红色沙浪,红色迅速暗淡,成为灰色、黑色。这是太阳的无可奈何,黑风挟裹黄沙、石块铺天盖地而来,金昌市内的树木前仰后合竭力阻挡着,不到一分钟,最后的抵抗结束,所有的行道树或者拦腰折断,或者连根拔起,大戈壁依旧在呼啸之中,金昌市全部被黑色的大沙暴占领,或者说吞没,这个新兴的戈壁城似乎已经消失。 能见度:零 风速:每秒钟 32 米。 这是一段摄人魂魄的文字,这是徐刚先生对 1993 年 5 月 5 日的西北大沙暴的描述。 这就是可怕的沙尘暴。 统计资料表明,从 1952 年到 1994 年,我国西北地区共发生强沙尘暴(风速)20 米/秒,能见度(200 米)和特强沙尘暴(风速)25 米/秒,能见度(50 米)的共 48 次,其中特强沙尘暴 22 次,几乎占了一半。48 次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为:50 年代 5 次,60 年代 8 次,70 年代 13 次,80 年代 14 次,90 年代 5 年 8 次。有专家指出,沙尘暴以前发生的时间一般为 3 月下旬 -5 月,1998 年从 2 月份开始,1999 年因西北地区没有降雨,从元月份便开始有了沙尘暴。 然而,“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有多少人意识到肆虐的沙尘暴这一自然灾害,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荒漠化:大地之癌 淮还能记起,历史上那绵延成万里的古丝绸之路,这个曾为人类历史上的繁华飘带,它曾滋养了沿途多少繁华的乡镇?然而,与繁华俱来的是人。是人对大量的水、草、土地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性的破坏,砍伐森林导致绿色的逐渐湮灭,绿洲的消磨与侵蚀以及大漠的雄起,于是风起了,沙来了,人走了,繁华消退了,丝绸之路沉没了,数不尽的千里风流被滚滚黄沙永远覆盖了。据秦汉典籍记载,西域 36 国之一的精绝国,曾经是“人烟绸密、繁华一时”考古学家通过对尼雅废墟的考证证明:精绝国这一处美丽的绿洲是在尼雅河断流、红柳及芦苇锐减、土地沙化、荒漠化之后走向灭亡的。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的退化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植被消失,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地区出现风沙活动等现象,土地荒漠化的结果是导致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枯竭,牲畜死亡,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流离失所。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异和人类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掠夺性开发,土地荒漠化在全球呈加速发展之势。目前,全世界有 2/3 的国家和地区,1/5 的人口及 1/4 的陆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而且还在以每年 5 万至 7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地球得到了严重的癌症”不再是危人耸听的话语。在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 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3%,而且沙化土地目前仍以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约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沦为沙化土地。
向沙漠进军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从没放弃过对沙漠的抗争。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关注防沙治沙工作。从 50 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到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在中共十五大报告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中,都把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向往“山川秀美”,然而又有多少人,勇于用一腔热血换来一块绿洲呢? 牛玉琴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女子,自 1984 年起,便与治沙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漠不是无情物,牛玉琴和丈夫的汗水浇灌出了毛乌素沙漠中的万亩绿荫,实际的数字是:11027 亩。15 年来,牛玉琴从没停止过治沙的脚步,她掩埋了丈夫,更精心地呵护那片绿荫。如今,她又跨省治沙,“给我一片荒漠,还你一片绿色”,这是怎样的豪情和执着。 “一进敖汉好荒凉,从南到北白茫茫,山上几棵小老树,光长蒿草不打粮”,这口耳相传的民谚道尽了内蒙古敖汉人被风沙蹂躏的辛酸。“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起处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成为 1976 年敖润苏莫木东荷叶勿苏嘎查 37 户牧民为风沙所迫移往他乡真实写照。 生态环境的灾难让敖汉人警醒,1978 年我国政府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敖汉人带来了转变命运的契机。经过 20 年的努力,如今的敖汉,那 15 万亩以杨树、柠条、山竹子为主的农防林和 18 万亩护牧林已给 100 万亩农田和 150 万亩草业牧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昔日那 37 户流离失所的农民已迁回了故乡,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赤峰市的治沙成就早在 1996 年就得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卡尔·波顿先生的充分肯定,“奇迹,难道这是昔日的荒漠化地区吗?” 建国近 50 年来,通过全国上下的长期艰苦努力,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 1997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已完成造林 1800 万公顷,2100 万公顷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33 万公顷沙地被改造成农田、牧场、果园,893 万公顷草场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经过 7 年的建设,现已完成治理开发沙区面积 644 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防沙治沙,任重而道远 虽然如此,我国防治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为因素如毁林开垦、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发等,正使荒漠化呈恶化趋势。 位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急剧缩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艾比湖有包括白梭梭林在内的 60% 荒漠林衰亡,荒漠化面积达 3.8 万公顷,而且还在以每年 39.6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去年 3 月,在白梭梭林的主生长地——艾比湖自然保护区的甘家湖段,更有人以毁林开荒、牧民定居和建草料基地为由,向这片世界上极为旱见的珍惜树种大开杀戒,致使八百多亩的白梭梭林毁于一旦,对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艾比湖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样,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蜚声中外的青海湖如今亦面临着水位下降、湖区草场严重退化、流动沙区逼近湖岸三重威胁。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的专家们不得不大声疾呼“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新疆奇台县西北湾乡牧场地处古尔通古特沙漠边缘,80 年代初,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这里的沙丘基本得到治理,然而,由于一些领导对林业的特殊重要性认识不够,放松了管护工作,使西北湾乡牧场一带的沙漠重新活化,每年以 2 米至 3.5 米的速度前移,有的村民只得每年从房顶院里向外铲沙,有个村庄的二十多个年轻人无奈迁往他乡。 在内蒙古草原,贪婪的人们为挖发菜,将草原搞得千疮百孔。据报载,他们用钢丝耙子每搂 100 克(二两)发菜就能破坏 10 亩草地,这 10 亩草地被搂过之后,10 年才能得以恢复!据统计,光是涌入内蒙古草原搂发菜的人就达 190 万人次,他们使 2 亿亩草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0 年前的 3 月 2 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影响颇大的通稿《风沙紧逼北京城》,20 个年头过去了,北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自 1984 年来京津绿化工程的启动,到 1997 年底,累计造林种草 2800 万亩,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有关观测资料表明,北京市每年冬春季风速降低了 40%,扬沙日减少了 34%。市区的降尘量由 80 年代初期日均每平方公里 31.4 吨下降到 1993 年的 18.5 吨,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由每平方米 495 微克下降到 384 微克。天津市生态环境亦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仍不容乐观,京津周围出现了不少新增的荒漠化土地。张家口和承德市坝上的荒漠化土地,是首都风沙危害的主要沙源地,仅张家口市就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 1030 万苗,其中流动沙地面积 57 万亩。北京北部河北丰宁小坝子的荒漠化土地,近 10 年来,由原来占土地面积的 4.3%,增加到占 11.2%;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荒漠化土地从 80 年代中期占土地面积的 40% 增加到 90 年代中期的占 48%。由此看来,风沙并未远离北京城。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主任慈龙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的治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远远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圣经》说:你本是尘土,还应归于尘土。 土地是人类永远的家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对土地的依赖贯穿于人类发展演化的全过程。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厚厚的中国土地史,历代王朝的更迭无一不是为了土地。土地成了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占中国总人数 80% 的农民,更是一生中与土地不可分离,在土地面前,永远演绎着欢乐和痛苦,成功和失败的故事。 然而,随着人口的剧憎和土地荒漠化,人类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两千多年前,地球上人均拥有土地大约 750 亩以上,200 年前还达人均四十多亩。如今全世界人均耕地 3.75 亩,中国只有 1.3 亩,个别地区已降至 0.7 亩(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承载线为 0.795 亩),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率仅有 20% 至 30%,与此相对的是,这仅有的土地还以惊人的速度锐减,1994 年全国净减耕地 657 万亩,1995 年全国净减耕地 583.3 万亩。自 1949 年以来,我国减少的耕地总面积,形象地说,相当于一个法国,两个英国,两个半日本。有专家预言,如果土地减少的状况得不到改变,200 年后,中国人将无地可耕。 中国是人口大国,到 1995 年 2 月 15 日,人口已达 12 亿之巨,以占世界 7% 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 22% 的人口,这是土地的荣耀,亦是土地的悲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 只是,令人们担忧的是,在耕地每年锐减的同时,我国的人口都每年以一千多万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一方面每年要增加五十多亿公斤的粮食来满足所增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因耕地锐减,每年还要减少几十亿公斤的粮食生产。 谁来解决这对矛盾? 谁来养活十二亿多的中国人? 只有沙漠!占国土面积 27.3% 的广大荒漠化地区,是中国人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河西走廊、内蒙古、青海等部分地区治沙的成就已经向人们展示,沙漠是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过去怕沙、恨沙,现在爱沙、想沙。”尝到甜头的榆林地区的农民这句质朴的话已向我们昭示了我们未来和希望。 荒漠、戈壁,并不能完全和贫瘠、落后划等号。应当看到,我国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开发优势和潜力。以土地资源为例,在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地区,可开发和利用的沙地达 10 亿亩,仅以每年开发 100 万亩,按亩产 250 公斤计算,即可增产粮食 2.5 亿公斤。此外,还可在沙区开辟林场、牧场、果园和池搪,发展生态型农业。“变不毛之地为沃土”,向荒漠要良田,要牧场,要森林,这是中国的潜力和优势。 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为了争取 21 世纪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抓住如今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大好时机,加大工作力度,尽早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制定的具体目标,2010 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和其他类型荒漠化土地扩展的趋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2030 年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形成初具规模的生态体系;到 2050 年,在荒漠化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使荒漠化地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