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土资源∶荒漠化 科技日报 (1998-09-12)

旱治北拒毛乌素


本报记者 陈陆军

  “曾几何时,盐池全县仅有 2000 多棵树;沙暴起处,明长城淹没在游移的沙浪之中;毛乌素沙漠一步步逼近县城城墙……”

  听完自治区林业厅同志的介绍,我们驱车向宁夏最东头的盐池县赶去。一路上,我们急切地在窗外找寻着毛乌素沙漠的影子,但是我们失望了——公路两旁始终是一望天涯的草场,极目远眺,篮天白云下,不时有黑白相间的羊群在起伏的绿原上蠕动。

  这哪里是宁夏沙漠化最严重的县!莫非一个“水甘草丰,牛羊塞道”的历史场景重又回归?我们有些疑惑。

  但是,盐池人民不会忘记:肆虞的毛乌素沙漠曾挥师南侵,使地处沙漠边缘的该县由北到南依次呈现出明沙区、草场沙滩区、沟壑区的过渡地貌。到 1983 年,盐池县沙化面积达到 539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52% 以上。

  沙漠逼窄了盐池人的生存空间,盐池人岂能坐以待毙?他们大胆设想:在北部明沙区筑起防护林墙,切断毛乌素沙漠南侵的后路,再把伸向盐池境内的沙漠用大网格防护林分割消化掉,北拒毛乌素于长城以外。

  说干就干,一场围堵毛乌素沙漠的防风治沙攻坚战在盐池打响。近 20 年过去了,今天,当人们从飞机上往下看,盐池北部的明沙区已是绿色一片。

  到盐池来岂能不到“一棵树”看看?县林业局局长王富伟特地带我们来到与内蒙古交界的柳杨堡乡沙边子村,“一棵树”是这个村的别称,先前全村地面上仅有一棵大柳树。80 年代初,冒贤一家迁回村里,承包了 1000 亩沙荒地没日没夜地植树治沙,现在,光他们家就种活了 1 万多株树。不仅如此,冒贤家还靠治沙致了富,畜牧林果业的收入去年达到了 4 万元,成了区里有名的治沙劳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 70 多户被沙漠逼走的人家又陆续迁了来,昔日沙漠边缘的“一棵树”村实现了真正的人进沙退。

  治理沙漠的过程并不“轻松”,据王局长介绍,在年降雨只有 200 多毫米的干旱沙区植树造林,其间充满了艰辛和失败。就拿建防护林来说吧,先前总想以乔木为主,栽高高大大的杨树、榆树,结果不是长不大,就是栽不活,原因是缺水,盐池人为此吃过苦头。后来他们改乔木为灌木,使防护林的乔灌比例由 8:2 调整为 2:8,柠条、杨柴、花棒、沙柳成了防护林的主力军。

  治理中部半沙化退化草场,盐池人找到了绝招,他们几经试验,认准了他们的“功勋树”-- 柠条。这是一种树叶呈银灰色的沙生灌木,根系发达、耐旱易活,固沙能力特强。除此之外,柠条叶还是该县 70 多万只羊的主要“口粮”,解决了林牧矛盾;柠条平茬后的枝干还是很好的燃料,缓解了牧民乱挖草根当柴烧的问题。目前,盐池县的柠条种植面积已达 7.3 万公顷。

  多年来,盐池人民已逐步摸索出旱地防沙治沙的一整套经验,为此他们在沙区专门建了几个试验示范基地和沙生灌木园。在造林方式上,盐池县近年来坚持飞播、机播、手播并举,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逐步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在,盐池县已有 13.4 万公顷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 多万公顷退化草场恢复植被,人均占有粮食已由 1983 年的 150 公斤上升到 1997 年的 350 公斤,人均收入由 94 元上升到 1158 元,可谓既治沙又致富。

  离开盐池的头天夜里,盐池县下了一场很透彻的雨。早上,县林业局的同志带我们来到城郊乡的明长城脚下,这里有一条偎依着长城的 15 公里长的柠条固沙带。登上古老的烽火台,我们眼前显现的是雨后更加碧翠的绿色,一堆堆喝足了水的柠条密密匝匝地“抓”在沙地上。浩浩黄沙远离长城而去!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植被∶植树造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