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土资源∶荒漠化 | 中国绿色时报 (1998-06-16) |
荒漠化:大地敲响警钟 |
明天,6 月 17 日 , 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是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追溯荒漠化问题,恐怕是一段非常之长的历史时段,然而,它的被重视、被关注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那是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非洲严重干旱,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迫使国际社会不得不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因而,荒漠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据联合国的资料,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世界 l/5 的人口和全球 l/3 的陆地,对全球环境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严重灾难,已成为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给予荒漠化更加明确的定义,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构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定义,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等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或一部分,涉及 471 个县(市)、旗。这也是我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总面积为 331.7 万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 262.2 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域面积的 79%,占国土面积的 27.3%。 据调查,我国土地荒漠化在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70 年代以来,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以 246O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被沙化。 荒漠化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据专家研究和测算,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 亿元。 我国的荒漠化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和边疆地区。荒漠化加深了他们的贫困程度。据调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1/4 生活在荒漠地区。荒漠化也使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有些地方因此诱发了民族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荒漠化党政军威胁着大中城市、工交企业和国防要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北京等地方的许多大中城市。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广大群众也同荒漠化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尤其是 90 年代初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了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草原建设和水土保持部取得了长足进展,创造了生物固定流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种植水稻、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经验,以及开发治理模式,在荒漠化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工绿洲。如今,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许多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国的荒漠化在总体上还呈扩展趋势。特别是目前,由利益驱动而造成的人为破坏,使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局势更加严峻。 比如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有偏差,在不具备开垦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在沙荒地区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土地沙化。 比如乱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使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很快变成流沙。 比如盲目彩集野生中药材等沙生植物,破坏植被。 比如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内陆河流朝不保夕,造成植被退化。 比如工矿、交通、油田等工程建设施工中破坏林草植被,固体废弃物扩散或酸碱污染等,在部分地区也非常严重。 这么些的“比如”,再加上制止不合理人为活动措施不力,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沙区治理开发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使荒漠化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这样下去,将会造成无论以多大的代价也难以挽回的巨大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失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去年 8 月,江泽民总书记就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防治荒漠化,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是跨世纪的宏伟工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祖国,为子孙后代,为全球环境的好转贡献一份力量。现在就开始行动。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