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土资源∶荒漠化 中国环境报 (1998-03-08)

祁连山还能支撑多久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在恶化,受祁连山整体环境的这种严重恶性循环的影响,就必然出现今天的一幕:沙漠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业区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污染向河流推进。

  依靠祁连山生存的河西地区,现在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植被覆盖率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降雨量减少,冰川储量减少。

  不久之前才提出“再造一个河西”的甘肃省官员,以及要实施这—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河西诸地区的人们。应当首先清醒祁连山可供水源的枯萎,将可能断送“河西”前程,更别企图“再造一个河西”。

  据有关统计,祁连山区的林地面积,在 50 年代初期是 519 万亩,现在仅剩 212.8 万亩,减少了 306.2 万亩,减少比例为 60%,疏林和灌林在 50 年代有 832 .4 万亩,到现在已经减少了 368.9 万亩,减少比例为 44%;浅山区近 70 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如今早已荡然无存,残留的森林已退向远山地带,而且呈现的是不连续的块状分布。

  由此,水土流失也与林线后退一样,越来越严重。建国以来,祁连山毁林开荒的面积已达百万亩;山区载畜量由 50 年代的 70 万头(只),发展到今天的 180 万头(只),水源涵养林的 489 万亩灌木林和疏林在被用作草原放牧后,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仅在武威段,水土流失的面积就达 1295 万亩。

  曾经让河西地区引以自豪的正是祁连山的固体水库——冰川,而退缩一直在悄悄进行着。

  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多年观测证实:祁连山的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而且退缩速度在加快:1956 年~ 1976 年,东部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为 16.8 米/年,中部冰川为 3.3 米/年。另据甘肃省水文观测,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解放初期的 78.55 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 67.42 亿立方米,减少了 14.17%。

  由于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出山径流量的减少,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吃紧,在河西走廊北部便出现了沙漠步步进逼的景象。风沙线平均每年前移 8 ~ 10 米。而近 30 年来,处在河西地区沙漠前沿的绿洲,因为水源枯竭和风沙进逼而弃耕的农田约 190 多万亩,600 多万亩耕地还在遭受风蚀沙害,风沙线上的 679 个村镇时刻在流沙埋压的威胁之中。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植被∶森林
关闭窗口